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重点阐述了一些市政工程施工新型技术,如长寿命环保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地下管道设施结构性离心浇筑修复技术、基于全息感知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地下管网安全性能评估及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盐碱土壤理化特性多尺度感知技术等,可供市政工程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和市政工程施工和管理相关单位人员参考。全书总共8章:第1章绪论,第2章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第3章市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第4章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检测、管理技术,第5章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第6章市政盐碱土壤监控与治理技术,第7章市政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第8章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智慧园区是什么?智慧园区做什么?智慧园区怎么做(如何实现)?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作者在15年以上信息化和智慧园区研究实践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行业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规划、实现和展望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智慧园区建设、管理和应用体系。本书从智慧园区概述出发,论述了智慧园区关键技术和规划方法,探讨了智慧园区的基础资源、开发建设、招商服务、运营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公共服务、园区智慧大脑等各功能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展望了智慧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可以为智慧园区学习者、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20世纪20年代初,石头缝里迸出了一个孙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 陈志华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 他关心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将其当作建筑学的基本层次,而任凭宫殿倒塌。 他关心人的尺度,强调恢复人道的基础,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认为这就是一切。 他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 住宅是住人的机器 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 工程师美学 。 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为依据,全面阐述了政府采购工程、货物、服务三大类项目的评标主要法律依据、评标方法、操作程序及在评标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各类项目均附有相应的评标案例,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具有简洁和实用的特点,旨在达到入行新手全面、快速入门,业内熟手操作更加规范、简捷的效果。本书可供政府采购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部门、政府采购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以及采购招标代理中介机构、采购招标当事人双方有关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课外读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全面改善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功能品质,切实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拉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成为 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出部署,又在6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决策部署下,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z201
本书是自2007年出版以来的第17本连续出版物。本书以城市能源系统作为专题进行阐述,共分为两篇,第1篇为中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第2篇为城市能源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城镇供热需求和供热系统现状、双碳背景下我国城市供热发展思辨、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及供热影响、低品位余热及其在未来供热系统中的作用、低品位余热利用三大关键技术、城镇低碳供热技术、低碳供热很好实践案例等内容。本书可供各级政府机关、建设领域和节能领域工作人员使用,还可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本书详细讲解了利用GIS平台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系列技术方法,涵盖了国土空间规划GIS应用的主要方面,包括:数据整理和信息建库、一张底图制作、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规划总平面图绘制、协同规划、双评价分析等。这些技术方法的学习,能极大地提高规划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分析的能力。本书适用于广大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设计人员、研究分析城市的科研人员,亦适用于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城市安全出版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丛书 共9册。其中,《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整套丛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介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概述、安全运行现状、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综合监测理论、监测预警技术与方法、平台概述与应用系统研发、安全监测运营体系、安全工程应用实践和标准规范。其他8个分册分别围绕供水安全、排水安全、燃气安全、供热安全、桥梁安全、综合管廊安全、轨道交通安全、电力设施安全,介绍该领域的行业发展现状、风险识别评估、风险防范控制、安全监测监控、安全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保障、工程典型案例和现行标准规范等。各分册相互呼应,配套应用。 本书《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作为 城市安全出版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丛书 的第一分册,是编者基于安徽省并参考其他省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
本书对健康社区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整理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完整的健康规划制度体系。期望为初涉研究领域相关人员进行环境与健康调研与分析,提供一个完整的研究流程参考,包括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如何调研与采集数据、如何处理数据与构建分析模型等。本书在内容上,融合了传统的调查方法与新兴技术,包括了典型定量与定性分析、计算机仿真模拟、因果推断等。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包括了社会调查、观察数据、实验数据、地图数据、街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传感器数据等,综合了地理学、社会学、公共医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本书同时结合了具体的实证分析案例,期望从初学者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研究思路流程与分析框架。
本书共8章,分别总结分析了隧道突涌水监测方法与预警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归纳、划分了隧道突涌水灾害的两种典型破坏模式,提出了隧道突涌水灾害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场前兆信息特征;针对隔水岩体渐进破坏突涌水类型,研制了真三轴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系统,揭示了突涌水的灾变演化机制与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演化规律;针对充填结构渗透失稳突涌水类型,研制了充填结构渗透失稳突涌水模拟试验系统,重点介绍了充填体性态演化过程与前兆信息临界特征;针对隧道突涌水灾害监测,提出了实时监测的物理基础与设计方法,介绍了隧道突涌水模式识别模型及演化态势动态预测方法;基于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融合分析方法,建立了以微震为载体融合多元信息的实时监测技术,构建了突涌水多元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阐述了系统架
本书尝试应用评价体系和指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发掘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在总结各个发展时期各国曾经面临问题的同时,对当下中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审视和反思。
本书遵循我国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相关规范、国家和地方部门交通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结合了国内外交通规划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结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阐述了交通需求预测中的 四阶段预测法 及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的各专题规划,使读者在掌握交通规划基本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学习城市交通规划的不同组成部分,从而形成系统性的交通规划知识框架。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阐述了交通需求预测中的 四阶段预测法 及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的各专项规划。全书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预测、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常规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设施规划、慢行交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期,城市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型,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与新城建设不同,城市更新面临复杂的权属和多元主体诉求,为传统城市治理模式带来诸多挑战,亟需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本书将从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回顾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和面临的治理困境,结合深圳等城市在城市更新和治理中的创新实践,从政策体系、规划技术、实施机制等多个维度探讨我国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改革的路径和要点,并结合国家2035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对城市更新和治理创新进行思考与展望。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一,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高 级形态,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智慧城市也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书立足于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5G、AI、边缘计算、区块链、物联网、数字孪生、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场景,分别从智慧政务、智慧警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文旅等各个维度,深度剖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与经验成果,试图描绘未来智慧城市治理新蓝图,助力我国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相联系,丰富和延伸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研究,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城市立体农场一般是多层以上建筑物,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楼层、地下空间、屋顶、外墙或建筑周边进行农业生产,是一种新型的公共建筑或空间场所类型。本书在对城市立体农场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功能、相关技术、文化特征、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关注了具有代表性的构思方案和实践案例,以 城市立体农场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为例,以期对城市立体农场实施提出有益的策略,促进社会各方对城市与农业关系的关注与思考。
本书的英文版属于《能源报告》(Lecture Notes in Energy)的第65卷。全书共分3个部分、共12章:第1部分(第1章~第4章),探讨了将韧性思维纳入城市规划所需的创新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改进或调整规划范式;第2部分(第5章~第8章),作者研究了韧性城市规划的理论是如何在亚洲、欧洲、美洲以及澳洲等地被应用于实践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成功案例的经验;第3部分(第9章~第12章),介绍了一种可用于城市形态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这一概念框架涵盖了城市形态元素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上与城市韧性相关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与概念框架中提到的城市形态要素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等。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景观设计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