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建筑、文学、书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观赏园林,还是修建园林,只有了解园林艺术本身的丰富性,才能得其真趣,体会园林之妙。 园林大家陈从周一生著述甚丰,本书以“中国园林”为主题,撷取代表性篇目,跟随大师的诗意文字,探究中国园林到底美在何处。“说园”部分,概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造园角度详谈园林的立意、构景、山水关系、树木栽植、建筑物营造等技法,及其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见解精辟、独到。“游园”部分,则从赏园、品园角度分篇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园,如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及北京颐和园等,深度解析各自风格、景观及造园历史。书中配有数十幅园林摄影图,图文映照,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园林美景。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
1928年,后藤朝太郎以旅行者的视野,写作本书。他如现代徐霞客,亲身考察中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本书既谈及中国的自然风景,又详述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文字中提炼出每所庭园的看点、历史,并叙写当时的文化氛围,告诉读者看什么,怎样看,读之仿佛能沉浸于百年前的中国庭园中。无论是对东北华北大平原的描述,还是对巴山蜀水的感叹,抑或对潇湘八景和江南风情的倾心,再或者对北京北海公园、颐和园的赞叹,对西湖周边风光发自内心的喜爱,乃至对中国庭园的一些细节的关注,随处都有作者的真情流露。读来饶具意趣、古意森森、满纸烟霞。书中图片更是还原中国近代历史的珍贵图像资源。
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国内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陈从周是“三绝诗书画”的文化大家,因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文史积累,陈从周先生能从中国文学、美学、昆曲等多方面研究中国园林,为中国园林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形成自己独特的园林建造和审美理论。本书从《陈从周全集》十三册中精选出所有关于园林品赏的经典篇目,以飨读者。《品园》一书,是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品园的很好读本,是园林文化爱好者的经典。陈从周文笔隽雅,功底深厚,文章通俗易懂,自称“文章写给外行看”“落花水面皆文章”。
明清家族园林屡见不鲜,在时光流转中,或为权势所夺,或在历史巨变中倾圮颓败,能传承数代的较为罕见。明清郑氏家族以盐业起家,历经数代在扬州打造了独属家族又雅集文人逸客的“城市山林”。本书以郑氏家族园林相关文学作品为中心,考察郑氏园林的风貌及变迁,郑氏园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郑氏园林文学书写和艺术呈示及其折射出的人、园、文之关系等。郑氏家族以文传园,以画存园,也以园存人,以园传家。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视角,探析郑氏园林的价值与意义,既体现了郑氏园林与文学作为个案的特殊性,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学的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案例,又呈现出其作为园林文学研究的普遍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打开新的视角。
本书对古树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分为十三篇做了阐述,其中对古树名木的相关概念、普查及档案管理、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树体保护、古树名木的智慧信息管理以及优良基因保护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此外,附表有《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山西省城市古树名木和城市大树保护管理办法》等古树名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数据。该书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多项古树保护实用技术的操作规范,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详实资料,是一本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古树保护的工具书。
沧桑变动能牵引黍离之悲,世事流变易兴迁化之慨,而自然周而复始、山水再生不已。本书以晚明文士祁彪佳及其寓山园林为具体案例,探究文人主体生命与园林兴废间交涵互摄的紧密关系,观察在园林这一反映流变特点的场域,园林兴造者与居游者如何在时岁推移中体认迁流之感,又如何通过园林书写觉察通往自我关照的途径。本书在考述祁彪佳传记资料与著作的基础上,讲述了祁彪佳建造寓山园林的历程,以及园内丰富的景观;通过探索《寓山志》的编撰及其分集联立结构逐步形成的过程,讨论了祁氏主宾是如何建构一个知音交契的开阔场域的;基于三篇《寓山赋》的考订与分析,说明不同作者如何结合赋体特质与园林主题,诠释寓山园林与主人的相互关系。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建筑、文学、书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观赏园林,还是修建园林,只有了解园林艺术本身的丰富性,才能得其真趣,体会园林之妙。 园林大家陈从周一生著述甚丰,本书以“中国园林”为主题,撷取代表性篇目,跟随大师的诗意文字,探究中国园林到底美在何处。“说园”部分,概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造园角度详谈园林的立意、构景、山水关系、树木栽植、建筑物营造等技法,及其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见解精辟、独到。“游园”部分,则从赏园、品园角度分篇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园,如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及北京颐和园等,深度解析各自风格、景观及造园历史。书中配有数十幅园林摄影图,图文映照,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园林美景。\"
《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一书由上古的花园伊始,先后阐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重点论及了法国式花园、英国式花园的特色及代表人物,以及花园在不同时期的流派、风格。时至中世纪,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花园完整地呈现了这个时代的造园实践与美学。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利戈里奥的伊斯特别墅,以及罗马的巴洛克景观艺术代表——弗拉斯卡蒂的别墅。法国的莫勒父子、勒诺特分别在花园总体布局、古典主义园林造园要素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设计了斯道园的布里奇曼、摆脱了规则式园林的威廉·肯特、里骚斯庄园的设计师申斯通,都将英式“风景画花园”的构图原则运用得 。 作者加布里埃尔·范居尔埃是 树木研究协会成员,园艺从业经验丰富。《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这部小书以精炼的
中国园林美学史,是将“中国园林”物质建构诸如建筑、山水和动植物作为审美客体,将承载着各时代审美情感的帝王、贵族和文人作为园林审美主体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的历史。作为审美客体的“园林”,也可称之为古典园林,“古典”,指代表过去文化特色的一种正统和典范。本书首先廓清了“园林”“中国园林”及“园林美学”的概念,再审视中国园林美学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纵向考察中国园林美学历史发展进程的几个阶段,全书图文并茂、论述翔实、体例完备,对于了解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嬗变有很大帮助。
宋词与园林,都体现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趣味,它们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昆山一角和邓林一枝。相比于唐人开放、豪迈的审美追求,宋代士人处在历史文化的特殊阶段, 追求雅致、纤巧的美。 翻开宋词,苏舜钦的沧浪亭、辛弃疾的带湖新居……已凝人岁月,成为宋人园林的代名词。本书即在宋词园林文献考述的基础上,讨论宋代园林与宋词在文化层面、生成层面、审美层面的异质同构与互动关系,并以园林为中心观照宋词中“石”“苔”“窗”“声”“香”等涉园意象的深层内涵,研究宋代词人生活与园林的关系,探索园林对词作内涵、词人心态的影响,探析园林幽居生活对宋代士大夫人格的塑型作用等。
《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从入门到精通》一书,包括园林绿化养护概述、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园林花卉栽植与养护、园林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水生植物栽植与养护、园林竹类移植与养护、智慧园林绿化养护等内容,对于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读。本书文字浅显,语言简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将复杂的养护和管理知识用平实的语言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养护及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以及新入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志于从事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人士学习参考。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概念、历史脉络、构成要素、建筑形式、精品赏析、主要特色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内容,从一个资深园林学家的视角介绍了作为世界园林营造史三大原动力之一的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的面貌。全书的史实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深邃,论述流畅,摄影精美,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知识性、艺术性与收藏价值。本书可供从事及爱好风景园林、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和高校师生学习参考,也适合钟情于山水风景审美和园林休闲旅游的大众阅读。
一部完美融合了莎士比亚文学、威廉·罗伯特·加法叶渊博的植物学理论以及名家植物手绘的卓越之作!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 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 第二场) 威廉·罗伯特·加法叶是墨尔本皇家植物园的,也是一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植物学家、作家。本书收集了他撰写的曾在莎翁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数十种植物、水果与花的手稿。每个词条都附有著名植物学家巴西利厄斯·贝斯勒尔以及法国艺术家雅克·勒·穆瓦纳雅致的水彩画,与文字相得益彰。此作品看堪称文学的天堂、艺术的花园,博学多识的加法叶先生慷慨地向读者展示他多年苦心专研的植物学理论,并通过古典文学这扇窗口优雅地表现出来。
你是否了解中国热带雨林的美丽?不妨跟随我们的脚步,从世界走向中国,探访我国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优选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海南热带雨林。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热带雨林”类型的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这个“宝库”生动展现了多种热带特有、中国特有、海南特有的自然奇观、明星动植物和民族文化。如此珍贵的“绿色宝藏”,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人与雨林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翻开读本,一起领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神奇魅力!
本卷集中探讨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指向或蕴含着的、有别于生态环境公共治理政策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未来政治想象与愿景,以及它作为一种“绿色左翼”理论与实践所关涉的核心概念界定、政治哲学基础、理论体系意涵和经济、政治与社会维度等主要议题,强调由此不仅可以更清楚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社会主义政治与生态可持续性考量两大历史趋势交融的本质特征,还可以进而彰显这种更多基于中国背景语境的“红绿”生态化变革的世界性意蕴或贡献,尤其是在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全面而深刻绿色转型。
在《植物风格1·绿意空间:绿植软装设计与养护》《植物风格2·如居在野:绿植达人的森林家居营造秘诀》两本书中植物造型师希尔顿·卡特(HiltonCarter)带我们领略了令人惊叹的,用绿植装饰的室内空间,常春藤和薛荔奇迹般地从天花板上垂落下来,苔藓愉快地生长形成充满活力的植物墙,玻璃容器中多肉植物在旺盛长大。在本书中,希尔顿给大家展示了如何在家自己动手创建这些植物装置,一共25个项目,包括永生苔藓壁挂、植物吊灯、丛林主题手绘墙等。 除此以外,作为一名绿植专家,希尔顿还在本书中详细讲解了常见植物问题的解决方法:旅游出差时如何给植物浇水,如何巧妙地驱赶植物上的虫子,如何给花盆制造排水系统…… 希尔顿展示了植物的变革力量,一起跟随他用植物装饰你的家,发挥创造力,收获植物的力量!
本卷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视域下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导论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视角;第1~4章论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论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时代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第5~7章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话语与政治的国际“绿色左翼”背景语境,特别是欧洲左翼政党的经济政策与超越发展理论的绿色经济思想;第8~12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理论议题,比如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意涵、生态资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特征、国家公园建设的经济维度。
本卷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导论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与政治研究的“转型政治”视角;第1~4章论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论维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5~7章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与政治的国际“绿色左翼”背景语境,特别是激进社会生态转型话语与超越发展理论;第8~12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突出理论议题,比如执政党领导作用、河长制、农村集体经济绿色转型、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地域模式。
本书从菖蒲文化引入,分成上、中、下篇,重点介绍了日趋热门的观赏名草——菖蒲的文化渊源,种植、养护及造景实操知识,以及围绕着菖蒲衍生的周边。书中出现的菖蒲实景图均为原创,文图并茂,设计精美,文化性及实用性兼具。一书在手,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主要作者为菖蒲圈内的名人,“菖蒲造景非遗传承人”“菖蒲制香非遗传承人”人称“朱菖蒲”的朱长虹,多年来,她一直致力推广菖蒲种植艺术和文化,拥有一座有千盆菖蒲的菖蒲种植观赏园,本书是她多年研究菖蒲种植艺术文化的精品力作。本书出版后,将成为菖蒲爱好者的手中值得收藏和经常翻阅的“菖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