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风水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 人间孤品 :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 破旧 之外更长于 立新 。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淳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最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巧于因借 诸多手法,最终达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是将自然 天工 与 人巧 营造相融合达到的最高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本书稿基于作者博士论文进行修改,主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拥有代表性的几处江南山水空间切片,来阐述江南山水的特征、演变脉络和逻辑,以及江南山水演变历程中不断层积形成的江南文化。序和第1章,解释基本概念,并从政治层面以及空间特征层面解读“江湖之远”,2-8章为江南拥有代表性的7处山水切片:鉴湖与会稽山、苏州吴国苑囿山水(太湖、姑苏山)、始宁山居(谢灵运的庄园山水)、兰亭(文人心中的雅集圣地)、建业(龙盘虎踞的帝王山水)、西湖、浙东山水(山水文化走廊,天姥山)。切片的选取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空间即城乡二元结构,“城郊山水”与“乡野山水”,时间即秦汉、六朝及隋唐三个时间维度,也是江南山水的初步形成、高速发展与成熟期。7处山水切片通过山水特征以及传承关系来彰显江南山水的城乡特征与差异以
本书梳理了弹性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与景观相结合,提出弹性景观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并将弹性景观理论应用于风暴潮适应性研究,提出应对风暴潮,景观基础设施的应对策略:如基于风暴潮破坏原理的景观策略,基于空间分布的景观策略,基于驱动因子的景观策略等,并结合大量案例来进行论证。
《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一书由上古的花园伊始,先后阐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重点论及了法国式花园、英国式花园的特色及代表人物,以及花园在不同时期的流派、风格。时至中世纪,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花园完整地呈现了这个时代的造园实践与美学。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利戈里奥的伊斯特别墅,以及罗马的巴洛克景观艺术代表 弗拉斯卡蒂的别墅。法国的莫勒父子、勒诺特分别在花园总体布局、古典主义园林造园要素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设计了斯道园的布里奇曼、摆脱了规则式园林的威廉 肯特、里骚斯庄园的设计师申斯通,都将英式 风景画花园 的构图原则运用得更彻底。 作者加布里埃尔 范居尔埃是国际树木研究协会成员,园艺从业经验丰富。《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这部小书以精炼的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手绘也随之更新,仅是教授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并不能满足当代设计师的需求。作为一本景观手绘方向的提高类书籍,本书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还帮助读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设计思维,并通过场景分类讲述不同场景模式下的绘画要点,读者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进行专题性训练。通过在设计中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清新的上色手法,快速提升设计的感染力,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语言通俗易懂,绘画质量上乘,让读者可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是一本适合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在校生、考研学生及在职设计师阅读的书籍。
本书有三大特点: 一是经验:作者为养兰经验丰富的兰家或民间艺兰高手,所有经验均是他们在长期的养兰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窍门。这些经验窍门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性。 二是针对性强:书中内容主要针对兰花爱好者在养兰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或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兰花烂头问题,兰花长芽问题,兰花开花问题等。 三是形式活泼:对于特别有见地的或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以及对于作者的观点需要补充的地方,分别以“高手这么说”和“刘教授提示”两种小贴士予以说明。此外,书中附有数几十种兰花高品位名品新品的彩色照片。
盆景是一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品,可以说是大自然浓缩的精华。在人们越来越强调亲近大自然的今天,出版一本通俗易学、集制作与鉴赏于一体的盆景类图书是很有必要的。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入门篇,阐述树木盆景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素材篇,介绍树木盆景的素材来源;第三部分,造型篇,介绍如何将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以打造出不同的造型;第四部分,技法篇,介绍如何通过修剪、蟠扎等多种技法的运用,使桩材达到所需造型;第五部分,树种篇,将树木盆景分为松柏类盆景、杂木类盆景、花果类盆景逐一进行介绍;第六部分,美化篇,介绍如何通过对盆景进行美化处理,以提高作品的观赏性;第七部分,管理篇,介绍树木盆景的日常养护管理方法。
《福建船政建筑史画》由靳凤华著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科学、技术、艺术于一体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以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本书充分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开发理念,编写方式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相匹配,根据园林设计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对项目载体设计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工作过程确定本书的体系结构。全书包括9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边做边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与其他园林规划设计教材不同,由于编者大部分来自青海省,本书又增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内容——国家公园与自然
本书按照季节推移,从春到冬,选择合肥富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对其生长特性等逐一进行详细描述和考证,串联、反映合肥古树名木的概况,充分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人文故事和历代保护情况,展示其影响等。本书对于宣传合肥人文历史知识和绿色发展生动实践,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
江南文化是上海三大文化品牌之一,意蕴深厚、韵味悠长。从枫泾、新场、朱家角等历史文化名镇,到唐经幢、真如寺大殿、泖塔等优秀古代建筑,从豫园、秋霞圃、醉白池的曲径通幽,再到桥涵码头、传统民居的市井生活,造就了上海独特的江南文化特质。为推进 建筑可阅读 工作,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推出建筑可阅读书系之文物视角中的江南系列,以文物建筑为主要视角,从古镇、古园林、古桥古塔、寺庙祠堂、传统民居六方面对上海江南文化进行诠释。本书是系列丛书的第二本,选取秋霞圃、古猗园、豫园、醉白池、曲水园、课植园6处具有代表性且对外开放的古园林,本书以不可移动文物为视角,对上海古园林进行深度解读,展现了其从古典宅园到近代公共空间的转变,深入挖掘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弘扬江南文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
本书收录木材与木结构领域专业词汇3500余条,以英、中、日三种文字对照,涵盖了木材、木质复合材料、木结构、木材保护、木材干燥和建筑结构等相关领域高频率使用的专业词汇,并对约2500个词汇进行了中文释义,以加强对术语的理解。本书还收录了行业常见树种的拉丁名,并与其英文名关联对应,方便读者查阅。另外,本书正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建立了中文和日文词汇索引,检索便捷。
本书根据编者多年的景观设计教学经验,在介绍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思维——方法——实训”为脉络,结合实际案例培育读者的设计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的设计思维,系统掌握景观设计的各类方法,再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将设计思维和方法贯彻到设计实践中,让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具备户外景观设计的各项能力。伴随着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景观设计学科与行业发展已经不断成熟。当前,随着政府财政收紧,房地产投资放缓,景观设计行业野蛮增长的时期已告于段落。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未来的景观设计领域将对设计的专业能力、创新性以及新技术的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本书正是应对这些新的时代要求,将编写重点放在设计思维的培育和设计方法的掌握,并且融入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时代内容,通过设计
本次研讨会以“园林文化美好生活”为主题,围绕园林历史文化、园林审美特质、园林人居文化,园林文化交流,以及现代美好人居环境的营造等内容进行分享与探讨,旨在推动中国园林文化研究和传承应用,促进园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讨园林文化有效传播和服务公众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方法,为风景园林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风景园林事业高质量发展。此次论坛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众多关注园林文化和致力于中国园林高质量发展的业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征集到的稿件经专家评审集选优秀稿件于该册,以期为广大读者展现中国园林文化研究前沿,探讨当代社会园林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本书为园林、景观专业理想教材,详细介绍园林景观学的各方面,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为风景园林基础理论、风景园林师实践范畴、风景园林师的基本技能与技术,包含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