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手绘彩图修订版 )》,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 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 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全书以作 者计成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 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以其 虽由 人作,宛自天开 ,以及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的 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 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 十朝古都 。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 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荫道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一书由上古的花园伊始,先后阐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重点论及了法国式花园、英国式花园的特色及代表人物,以及花园在不同时期的流派、风格。时至中世纪,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花园完整地呈现了这个时代的造园实践与美学。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利戈里奥的伊斯特别墅,以及罗马的巴洛克景观艺术代表 弗拉斯卡蒂的别墅。法国的莫勒父子、勒诺特分别在花园总体布局、古典主义园林造园要素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设计了斯道园的布里奇曼、摆脱了规则式园林的威廉 肯特、里骚斯庄园的设计师申斯通,都将英式 风景画花园 的构图原则运用得更彻底。 作者加布里埃尔 范居尔埃是国际树木研究协会成员,园艺从业经验丰富。《花园的故事:从伊甸园到后花园》这部小书以精炼的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本书是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书中介绍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历史与风格特征,中国和欧洲园林的对比,以及欧洲园林和建筑的中国风设计。埃莉诺 凡 埃德伯格将中国对欧洲园林建筑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异国风格、怪诞风格和模仿风格。书中还有大量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园林风格的图片,实物所存无几,弥足珍贵。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第一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明代园林的璀璨,如今的我们已难见其真容。所幸的是,古人用文字记写了许多园林。园虽逝去,“园记”犹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甄选明代园记中的23座园林,深研古人生动而传神的文字,对其中的50个佳境,通过200余幅精美手绘图从平面、剖面、场景透视图等角度进行还原再现;运用“形—势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独特的建筑学分析总结。《园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还可以随着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越时空,循着园记的文字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明代不同园林各具匠心的设计之美。
《中国园林鉴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一代宗师孟兆祯先生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鉴赏的专著。本书以大江南北存世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8处私家园林,北海公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等4处皇家园林为范本,从占地不到150平方米江南私家小园残粒园,到500余万平方米的皇家庄园避暑山庄,带领读者深入解剖中国园林的每一个细节,从历史演变、艺术特征、设计手法、欣赏视角等多个角度,娓娓道来,阅读本书,有如身临现场聆听园林大家的讲解,学会欣赏一座园林。风景园林是生命的艺术,园林与生命情感形成互动。理解中国园林,离不开理解园林的“景”字,中国园林凭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将日月星辰、风霜云雪、山水花鸟、四季时光、景点游线连缀起来,让园主在悠闲的慢生活中,体会出宇宙生命的万千变幻。而
《中国园林精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一代宗师孟兆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与哲理、假山艺术、掇山技术、北海假山艺术、颐和园理水艺术等六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底色与精神内核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析。中国园林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艺术门类,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表达自然之理,获得自然之趣;植物、动物、山石、流水、空气、光影等等,一方面作为构成园林的自然之物,一方面又作为艺术欣赏的对象。作者并借助园林艺术理论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功夫,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哲学内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对假山这种极具东方美学特征的艺术门类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结合大量手绘作品不厌其烦地对掇山技艺进行了详细的拆解。本书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导引,可以帮助读
本书提炼了《红楼梦》中的室内外装饰、陈设与种植的部分,内容以进入室内空间的路线为轴,由外至内,由大及小地分为三部分,即入口处的楹联匾额、空间内部的桌椅几塌以及细节处的装饰与搭配。 全书按照装饰元素的分类依次展开描写,分析古玩珍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并将其中部分装饰元素配以画作进行示意,将始于书本的描写通过古画的方式引入现实。一方面作为古典文学的衍生读物,可以为广大读者带来新鲜的解读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在弘扬中式美学的基础上给大家带来 多的参考和学习。
本卷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视域下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导论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视角;第1~4章论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论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时代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第5~7章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话语与政治的国际“绿色左翼”背景语境,特别是欧洲左翼政党的经济政策与超越发展理论的绿色经济思想;第8~12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理论议题,比如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意涵、生态资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特征、国家公园建设的经济维度。
《中国园林理法》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一代宗师孟兆祯先生的代表性专著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核,总结提炼了关于中国古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手法。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从创作过程来看,设计序列有明旨、相地、立意、布局、理微和余韵等主要环节,孟先生结合园林学家理论基础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功夫,从前人的论著中汲取营养,形成以明旨、立意、问名、相地、借景、布局、理微、封定、掇山九大主题为核心的园林理法体系,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技巧、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探索,解码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核心逻辑,创造性地完善了中国风景园林的营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