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一样
本书是基于止园图册的研究专著,介绍了止园图册的发现过程(涉及著名学者高居翰和国内园林研究专家陈从周、曹汛),园主在其中的日常以及园主寄托于园林的各种心意(孝养、避世、寄情思),造园家的意匠,画家所描绘的止园以及园林绘画之变。从止园及止园图所涉及的重要人物的各种视角来探究这一曾经真实存在过,而目前存在于绘画中的园林。关于园林研究的视角,展现了从古画中还原再现历史场景的微观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建筑学专业从业者以及人文学科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分析体系的建立,会将设计变得有理有据且逻辑更清晰。本书所讲的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设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基于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析。在一个完整的设计文本中,除了平面图效果图等直观呈现,剩下的部分是怎么来的?该怎样完成才是科学的?这本书会给出一个全面的答案,并且为设计者在项目汇报中如何做到更具说服力,提供系统参考,助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本书涵盖了多种类型和尺度项目所需要的分析方法与思路。几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设计一线的工作经验,本书是他们富有价值的分享。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识别并利用空间、场所和景观的独有特征,以达到所期望的环境质量。本书提供了一个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书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城市和乡村的实例,说明了各种各
本书从市场人员、产品经理、客户经理、设计师、材料员、监理、项目经理、工长、客服等不同角色与用户的真实交互场景出发,找到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场景(故事),寻求一线解决方案,并上升至顶层设计的变革和底层逻辑的打通,打造装企突破用户体验和规模效应的策略及进化模型,提炼可执行的落地战法。研究家装企业如何突破用户口碑魔咒,从关键用户场景探寻装企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面向家装全行业征集一线场景内容,找到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场景和解决方案。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大城市病 这些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处理人类生存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强调了城市生态体系的重要性,明确了城市发展的预期。本书梳理了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建设方法与近年来的优秀案例,内容涵盖城市生态、人性化设计、城市更新、海绵城市、韧性景观等理论探索,以及大型公园、滨水绿道、街头游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案例,使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代城市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适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师生,以及对城市公园和城市生态建设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乌有园》是由金秋野、王欣二人合编且轮流担任学术主持的系列出版物,关注有关 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 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进展。此系列第二辑 幻梦与真实 由著名艺术家、造园家叶放作序,邀请董豫赣、李兴钢、鲁安东、宋曙华、覃池泉、童明、吴宏德、周公钊、颛孙恩扬等作者,继续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转化关系。
扬州园林向称 翰墨园林 。本书选收扬州当代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楹联234幅,包括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竹西公园、史公祠、琼花观、茱萸湾、吴道台宅第等传统景区,卢氏宅第、大王庙等新修复景点。内容既有传统名联,亦有新撰佳构,大致依景点方位排序。每一景点作一概要介绍,每一联语作一简要分析,点明位置,注明来源,间作赏析,并简介作者、书者,文字力求浅显、精练、准确。
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本书涉及的内容,从地域上看,包括欧洲和美洲两个大陆;从时间上看,跨越19、20世纪,直到21世纪初。本书用22万文字、约600幅珍贵的图片,首先简述了西方园林发展的历史和西方现代景观探索的过程,然后按地区和时间的先后介绍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景观的主要流派,*后介绍西方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新发展。全书将各个单一现象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国家众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成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的重要文献。
百年前的日本民众,尚不知道日本庭园在世界建筑史、美术史、造园史方面的价值。作者龙居松之助是日本著名的造园史家,对日本庭园史阶段性的特点有深刻的见地,在日本建筑史享有盛名,在当时被誉为 庭园历史研究的人 。他以向日本国民普及日本庭园的价值、呼吁保护现有古典园林为目的著述此书,在当时的日本有深远的影响。书中收录了作者实地考察后选择的日本各地庭园五十余处,系统介绍了日本传统庭园的发展、演变历史,对著名庭园的造园手法进行了精当的分析,对庭园的维护、保护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是难得的介绍日本庭园的经典、**之作。
本书稿是《幻园》系列的第三辑。作者自我约定的三步《幻园》功课,是为辨明 山水画 园林 建筑 这一蒂连关系,梳理脉络,创新法式,为日后应对造园诸事做好准备。步主要是搜罗学习历代山水画中的奇境奇景,并安置以居游人物;第二步以 借 为题,借自然天工,助居游意趣,所画多为一半人工一半自然,庭园构筑与山石树木交融一体。第三步是要将山水树石与建筑的交合关系,尽量完全地以建筑语言的方式进行转化,并不断推演出新境,即以建筑主导园境构想。 在前两辑的基础上,第三辑集中展示了三步中后一步的成果,包含《幻》系列220幅画作和《红》系列46幅画作。幻系列一直是幻园画作的主体,奠定了体式脉络,各阶段层层推进的关系也较清晰。它也是以 幻想 为旗帜,摸索新画境的先行系列,之后才有了更多其他系列的方向扩展。这一阶段的 红系列
本书详细介绍了陈从周先生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 补豫园:对于豫园东部,在保留全部建成建筑的同时,首先针对已被改为防空洞的水系进行恢复和整治。同时,重新梳理山水池岸、游赏线路、立峰栽植等园林要素,使之能够与其他既存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部分建筑的再造。 构楠园:楠园是陈先生专享独立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说园》等著作中的造园理论与思想。在布局方面,以水池为中心,以假山为主景,山水互映,同时主要建筑隔水对山,主要景点贴水依水,形成总体基调。通过对景强化山高水长的意象,通过隔景,营造了不尽深远的园林空间效果。 复水绘园:根据《水绘园旧址图》《水绘庵记》和园林现状,恢复古城墙,理水筑山,开浚新池,因地制宜布置绿化,以亭台楼阁缀景,推敲园林细部。从而使全园空间结构清晰,水面开
地形学从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受到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思想和方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多门学科,形成了跨学科(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材料学等)的研究方向,早已突破了地球本身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生物的覆盖所产生的基础地形学,潜移默化地从多个角度改变了建筑设计的对象、方法和策略,成为近十几年来建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于土地的阅读方法,并解释了目前地形学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一步试图说明地形学议题中蕴含的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思想是推动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议题关注人地关系,在建筑与城市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既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极具魅力的门类,同时作为大尺度的三维艺术空间和生活空间,又广泛吸纳和萃集了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成就;因此中国园林兼具多重的经典价值:它本身是精湛造景艺术和风景美学的结晶,同时又是一座展示琳琅满目文化艺术精品的殿堂,并且还是引导人们深入中国审美思维和文化心理的通幽曲径。本书内容围绕上述要点而展开,即首先介绍中国园林的景观内容、艺术风格和构景原理,再进一步介绍园林与中国其他众多文化艺术门类之间有着怎样水乳交融的关联,以及园林是如何表现着中国人看待世界、时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图文并茂。全书萃取了许多有概括力和代表性的图例,并配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力求以直观的图示、精细的解析,引领读者直观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结构方式
环境心理学,即环境-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与行为的关系,涉及进化论、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管理等学科。全书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苏州园林营造技艺是吴地工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技 与 艺 的完美结合。本书由苏州园林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一批高级技师,充分发挥多年来在造园、修园中积累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写而成。全书分为:石作、瓦作、木作、假山、油漆、砌街铺地等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江南古建筑施工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本书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成果,系统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如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变化,3S技术与尺度转换,景观规划与管理等,以及上述理论和方法在典型景观类型研究中的应用。书中案例材料翔实生动,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本书结合园林工程概预算编制典型实例,细致阐述了园林工程概预算 编制的理论及方法。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工程概预算概述、园林工程施工图识读、园林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概述、园林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方法、仿古建筑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方法、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与审查、园林工程竣工结算与竣工决算等。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体例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供园林工程概预算编制与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园林工程相关施工管理与 监理人员工作时参考。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哲学框架,提供基本原则和概念指导,并包含有关现代艺术、可持续发展和室外空间等内容的章节。 第二部分是设计过程,详述了从*初与客户会面到完成*终设计成果的一系列步骤,包括会见并与客户进行访谈、基地详图的准备、项目开发、基地分析、功能图解、初步设计、形式构成和空间构成等章节。 第三部分是应用,证实设计过程是如何被应用于不同的住宅基地,并包含基于特殊的基地条件的设计实例和方案解读等内容,还有大量篇幅介绍色彩表现的理论和技法。
本书选择历史记载中富有盛名但今已无存的私家园林,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文本分析管窥其面貌,并借助作者的传统水墨山水画功底,以 画境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已消失的洛阳金谷园、会稽始宁墅、吴郡甫里梅花墅、山阴旷园、金陵冶麓园、镇江乐志园、镇江逸圃、溧阳彭氏园、马鞍山小昆山读书处、太仓静庵公山园、太仓澹圃等十一处园林文献资料的详细整理,以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全貌复原,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和意境建构对其进行空间复原,力图还原文人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园林图景,并以此接近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状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京西山园林。北京西山是北京城历史悠久的名山,在地理位置、城市功能和生活联系上都与北京城紧密相连。金代 西山八大水院 的出现是西山园林建设的开始,之后西山范围内出现了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等,极大地丰富的北京城的景观和生活。 本书追溯了从辽金至清末北京西山园林的历史沿革和演变过程。并以两座西山范围内规模的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为例,分析其营造和设计意向,并对西山的寺庙园林,如碧云寺水泉院、大觉寺、潭柘寺等进了了个案研究。本书以期从宏观到细节,不仅为读者展示西山园林的具体建筑布局和历史沿革,将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和地理范围内,从西山和北京城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更广阔的视野下对西山的园林的价值进行挖掘,并且为其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从更广阔的视野对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