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这本书通过简炼的文字和大量插图以及初学者易接受的基本术语介绍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要素和材料,更详细地说,旨在论述风景园林构成要素的语汇、意义、共性、潜在价值、以及设计导则。 全书分为地形、植物材料、建筑物、铺装、园林构筑物、水和设计程序这几个独立章节,包含了400余幅精美插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徒手线条图。 *章主要讨论地形﹑地貌以及规划设计起点。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植物素材和建筑要素,这两点与地形一起构成了大多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结构与空间组成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谈及用以装饰和美化室外空间,弥补地形﹑植物及建筑不足之处的铺装材料和构筑物。第六章论述在许多景观中作为装饰和点缀形式的水体。本书*后一章把设计程序概括为一个将所有物质设计要素统一为一个环绕风景园林规划设
本书系美国景观的权威机构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组织编写的景观设计书籍,作者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用新的视角重点介绍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是国内景观设计师较理想的参考资料。本书引领了景观设计的时代潮流,将为推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书也可作为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及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设计原理到施工方法,详细讲述了庭园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庭园地形设计与施工、庭园给水排水设计与施工、庭园山石设计与施工、庭园水景设计与施工、庭园绿化设计与施工、庭园细部设计与施工等。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体例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供园林庭园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使用,也可供庭园工程监理人员工作时参考。
《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系统阐述了景观要素及艺术原理。在总结和吸收了多年来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景观的组成要素及其特征,景观要素组合的原则与方法,景观空间及其组织的原理与方法,景观构思、立意与布局的原则与方法,景观设计的程序与方法等。本书共分6章,内容新颖,案例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与管理人员及其他景观艺术爱好者阅读参考。
数百万年来,地球始终自然的演化,直到人类的现代义明开始干扰它的自然平衡,使得地球上的物种大量而迅速的灭绝消失。人类对这个迫在眉睫的危险警觉得太慢,直到二十世纪初,各国政府才开始设立自然保留区、自然纪念区或自然公园,让频临灭绝的动植物得以在这些受保护的自然园区里平静地存活下去,成为它们的后庇护所。 本书带领您领略这个星球上些极其壮观并且令人震撼的景象,能拥有这样片自然之地,存活着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免十人类的干扰,是何其值得珍惜的件事。这些国家公园保护肴地球上的自然美景,也为我们保留了经历趟探险之旅的机会!
全书讲述了园林工程招投标方面的知识,包括工程招投标概述、园林工程招标、园林工程招标文件的编制、园林工程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园林工程投标;园林工程合同管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合同法律基础、园林工程施工合同、园林工程施工索赔、园林工程施工其他合同管理等内容。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供园林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园林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成本管理的知识,包括园林施工成本管理、园林施工成本预测、园林施工成本计划、园林施工成本控制、园林成本核算、园林施工成本分析、园林施工成本考核以及与园林施工成本有关的因素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园林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的学习参考书,还可作为高等学校园林技术、园林工程等专业教材。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工程基本建筑材料(天然石材、木材、混凝土与砂浆、水泥、砖与砌块、金属材料、胶凝材料、防水材料、建筑玻璃与陶瓷、建筑塑料与涂料)、园林建筑工程材料的识别与应用、园林假山与石景工程材料识别与应用、园林水景工程材料的识别与应用、园林给排水工程与喷灌工程材料的识别与应用、园路工程材料的识别与应用、园林供电工程材料的识别与应用、园林绿化工程材料的识别与应用。 本书可作为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园林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使用,还可作为高职高专相关类专业的参考教材。
本书将中西方 意义符号 的哲学思想引入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建构了地铁符号空间的逻辑演绎框架,从 符号空间 的整体研究切入,探究了城市人文精神与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关系、特质和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地铁空间艺术符号是 图解空间规划 的意义符号,是融合环境指示功能、体验城市地域文化、内涵城市精神的文化象征符号,并对其具体设计措施、方法和价值取向给出了独到的解释。本书资料丰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内容详实,适合于景观建筑学、设计艺术学、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轨道交通空间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轨道交通建设人员、管理人员等参考使用。
本书包括上、中、下篇。上篇:空间设计理论包括:导论、“生活空间的景观构筑”——苏州传统园林空间形态研究引论、“真实景观的艺术虚构”——明清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研究的途径之一、“景观图像与园林意匠”——《金瓶梅》中的晚明园林艺术呈现、“点·线·面”——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要素建构、·‘理想景观图式的空间投影”——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图式理论。中篇:空间设计实验包括:“秩序.置换.重构”——后现代艺术视野中的苏州园林空间设计实验。下篇:空间案例聚焦包括:“历史沿革与空间形态”——网师园空间形态演化的个案聚焦、“空间比较与类型抽取”——网师园空间形态演化的个案聚焦。 本书可供从事古典园林工程研究、设计、管理、修缮等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园林爱好者使用。
基于新形势下乡村景观营建的现实需求以及技术缺失,由孙炜玮*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 --以浙江为例/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丛书》以问题为导向,以景观为切入点,结合系统论、控制论、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共生原理,以及浙江地区案例与大量规划实践,从内容的系统性、过程的控制性、格局的生态性、利益的共生性四个方面,整合提炼、系统建构了一套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整套方法体现出逻辑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涵盖村域、村落、宅院三个空间层级,可为今后的乡村景观可持续研究乃至城市景观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乡村景观的营建整体方法从本质上说是学习传统乡村景观的精神根基,研究试图越过表象误区,重归乡村景观本真,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实现乡村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
水草造景是造景设计师依据生态理念,按照水中生物和水草的生活习性及特点,从大美学艺术的角度出发,连系主人快乐喜爱所设计建造的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景观,也被形象地称为“水中微缩园林”。真实的水草不仅增添了鱼缸的勃勃生机,更能凝造一个最适合鱼类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本书面向水草造景爱好者,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如何进行水草造景,以及水草造景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结合文字内容,书中附有大量精美的造景作品图片,让广大读者在学习水草造景方法的同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城市景观细部设计实例》共包含三个分册,分别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休憩空间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三个分册共精选了1500个左右城市小景观设计的实景案例,精心分类编排,并为每个案例精心撰写了点评。这些案例涵盖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景观设计,能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思路,为小景观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本书可供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人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人员学习参考,亦可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类学生的参考读物。
本书介绍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基本知识,重点阐述了施工图识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工程识图概述、工程形体表达、阴影与透视、园林造园组成要素及画法、园林规划设计图、园林建筑施工图、园林工程施工图等。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园林工程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园林庭园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参考。
紫竹院历史悠久,初为天然湖泊,湖底有泉,曾是古代高梁河的发源地 元大都建城,从金中都旧城迁移到新城,高梁河水系成为了北京城的生命之河 依水而建的紫竹禅院,远山近水,塔影桥衍,河塘鸟语,家岸高柳,明清时期成为皇家御用庙宇,时至今日,公园内的澄鲜湖不仅是人们的赏景、泛舟的场所,也是北京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柯布西耶、密斯、普鲁威、雅各布森、里特维尔德、赖特、阿尔托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世界,本书并不是罗列他们的佳作,而是在他们有革新意义的作品中提炼出“设计真理”。让读者在卡普马丹度假小屋中学习“模度”,在蚂蚁椅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体会建筑与家具相融,在流水别墅中寻找“赖特精神”,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图书馆中学习照明设计,在施罗德住宅中学习合理配置窗户,在南锡住宅中了解预制构件,探究范斯沃斯住宅的真实故事。
朱有玠先生在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园林设计大师”称号。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也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本书精选了他的论文、诗作等21篇,分为三部分:园史探微、园林杂议和设计随笔。内容广泛,以此全面记录他的园林思想。
徐清编著的《景观设计学(第2版)》结合景观设计学专业特点,立足本土,放眼国际,旨在推动景观设计学从理论到教育实践的结合,促进景观设计专业和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补充和完善景观设计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共有十章,分别从基本概念、景观设计要素、学科理论基础介绍至景观设计学的历史发展、应用领域和设计方法程序进行阐述。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开放空间、居住区环境景观、道路交通景观、城市景观照明等各个层面深入浅出地对景观设计内容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深度探讨了景观设计学的相关理论体系。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精练,理论体系完善,重点突出,强调内容的可持续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实践性,书中不仅传承了中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园林的精髓,更大量运用了符合中国国情和与国际接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