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智慧园区的发展新态势出发,分析智慧园区的发展新阶段、技术新动向、管理新模式、应用新需求以及建设新经验,梳理总结出智慧园区进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框架,并总结国际、国内智慧园区相关标准,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智慧园区标准化体系,一套支撑园区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的支撑技术体系,并系统说明包括智慧交通、环境安全、低碳环保、高效运维等十大典型应用场景。最Z后,从智慧园区评估评价出发,通过系统性的评估方法与科学的评价指标,评选出智慧园区十大优秀案例,供读者全面了解当前阶段智慧园区发展的态势和未来的趋势,也能了解典型智慧园区的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标准化委员会《2019年批团体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中热协标委会[2019]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供热系统;4.设备与材料;5.工艺系统;9.供配电;7. 监测与控制;8. 管网施工;9.压力试验、清洗和试运行;10.工程竣工验收;11.运行与调节;12.管道及设施检查。本标准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D401-3):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是根据修订后的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修编的,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爆炸危险环境各种密封、隔离密封和防火封堵的做法、动力和照明配电线路的安装、照明灯具的安装和部分弱电设备的安装。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2012,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1月21日以第1270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 二00一~二00二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建标〔2002〕 84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 92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代号;3.供配电系统;4.配变电所;5.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6.自备应急电源;7.低压配电;8.配电线路布线系统;9.常用设备电气装置;10.电气照明;11.民用建筑物防雷;12.接地和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5.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16.广播、扩声与会议系统;17.呼应信号及信息显示;1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19.计算机网络系统;20.通信网络系统;21.综合布线系统;22.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
《机械设计教程(第3版)》是在西北工业大学濮良贵、陈庾梅主编的《机械设计教程》(1994年修订本)的基础上,为适应近年来我国机械设计的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经全面修订重新编写而成的。 《机械设计教程(第3版)》除绪论外,包括机械设计总论、机械连接(轴毂、螺纹、铆、焊、胶)、机械传动(螺旋、带、链、齿轮、蜗杆)、轴系零部件(轴承、联轴器、离合器、轴),以及其他零部件(弹簧、减速器、变速器、机械零件结构设计、润滑剂)共五部分。 本书主要用作高等学校近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40~50学时)的教材,也可作为某些近机械类专业开设
本书使用范围与《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DL5210.1的使用范围一致。章节与《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土建工程》DL/T5210.1的章节对应,从第三章质量验收基本规定开始,其表式内容与验收规范内容一一对应。因新规范的修订,相应增加了绿色施工的验收表式;第四章《工程质量验收范围》(省略)参照《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土建工程》DL/T5210.1的第四章执行;《通用工程质量验收》表式中的砌体、楼地面、屋面等验收表式,按照国家新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编制,如:《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版)、《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9-2010等。其他章节按名称编制相应表式,共571张。
《机械设计教程(第3版)》是在西北工业大学濮良贵、陈庾梅主编的《机械设计教程》(1994年修订本)的基础上,为适应近年来我国机械设计的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经全面修订重新编写而成的。《机械设计教程(第3版)》除绪论外,包括机械设计总论、机械连接(轴毂、螺纹、铆、焊、胶)、机械传动(螺旋、带、链、齿轮、蜗杆)、轴系零部件(轴承、联轴器、离合器、轴),以及其他零部件(弹簧、减速器、变速器、机械零件结构设计、润滑剂)共五部分。本书主要用作高等学校近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40~50学时)的教材,也可作为某些近机械类专业开设机械设汁基础课程中机械设计部分的教材,同时.还可供有关专业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