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建筑策划的视角研究历史环境新建项目问题,以建筑策划操作模式为基础,结合项目的环境特点与保护需求,尝试提出协同模式操作框架,并将建筑策划操作模式从建筑层面扩展到城市设计层面,还尝试融合BIM技术和智慧城市研究等新兴技术。本书主要通过研究建筑策划的协同模式,发现新建项目在历史环境中需要保护与强调的价值,引导建筑师从公众利益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品质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因素,达到更新项目与地段环境的有机融合。
《嬗变——住区商业化更新研究指南》是蜗牛工作室上海系列出版的第四本研究集。从开始的城市节点(《城市发展进行时》)、商业化空间(《商业造城》),到后来的住宅建筑(《栖居之重》),以及现在的住区更新(《嬗变》),无论在研究内容、素材整理方法还是解读视角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过研究的基调或者说着眼点始终没有变,即在繁复的历史线索和现实情状之间梳理并重建上海城市发展和建筑积累的前路历程,以此为基础客观地认知、审视这个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建筑传达出的文明水平和特征——尤其是摆脱“特色”前缀下自我异化带来的盲目和种种误解。二十多年来上海经历了城市高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这个“大变样”的时代进程中,历史的不断废止,未来的瞬时来临,将每一个当下消解为过于片段化的经历碎片。大量碎片的堆叠
《电气与信息技术基础(第3册)》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组编,由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考试委员会主编,根据修订的2009版的《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公共基础考试大纲》同步编写的一套辅导丛书中的一本 《电气与信息技术基础》。 《电气与信息技术基础(第3册)》分电工电子技术、信号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共三章,完全按照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对这三门基础课进行了系统且简明扼要的阐述,并穿插了历年的有代表性考题配合讲解,以便考生能在最短的对间内熟悉并掌握考试要点和解题诀窍,从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效地抓住要点,梳理出脉络,进行备考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电气与信息技术基础(第3册)》适合于所有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各专业考试的备考人员。
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我希望为大家展示现代设计最初孕育并诞生的过程。现代设计并非无爹无娘从石头中蹦出来的孙悟空,而是由延续上千年的手工传统设计一步步发展而来。上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彼时从生产方式到社会需求逐渐转化的社会环境中,设计师对什么是“好设计”的苦苦探寻;后半部分讲述的是20世纪初期,机器地位的确立最终终结传统设计,现代设计的呱呱落地造就了全新的设计观念。 下册我为大家“绘制”了一幅现代设计的成长路线图。在这个现代设计发展的黄金时期,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探讨、市场经济、战争、流行文化、个性等因素无不将“好设计”的标准一次次改写,丰裕时代的来临裹挟着更为丰富的市场,也带给设计更多的发展机遇。理清这些因素,将利于大家看清争奇斗艳、缤纷繁杂的当下。
《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2016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真题突破)》是《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真题突破)》系列书之一,深度解析“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的历年真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应试技巧指导、2009—2015年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解析、20道经典案例题解析,并配有,承载图片及视频。
长三角地区地跨江浙,位居海防线的中部,是明清海防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在明清时期为了抵御倭寇等海上敌对势力的入侵,曾经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海防聚落体系。 本书在明清长三角地区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从整体性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的海防建置沿革、军事体制转变、职官体系构成与兵力组成等问题;针对海防聚落的军事防御属性,分析了长三角海防聚落体系中海防堤墙-墩堡防线、腹地海防聚落体系和驿传体系部分的组成特点和构成方式,其中重点考证了海防堤墙的军事作用、还原了驿传体系的空间分布全貌;在考证、还原长三角地区各海防聚落空间分布位置的基础上,建立海防聚落体系数据库,绘制海防聚落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海防聚落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梳理了海防聚落体系的时空演化历程;对各类海防聚落和海防设施的型制特征进行介绍和解析并
选题意向主要源于编者自身在城乡规划教学一线的教学需求,目前关于城市更新的译著、政策介绍、案例介绍较多,但鲜有比较系统的概念厘清、理论知识的书籍。本书注重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将从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概念认知、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行管理)、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城市更新的历史认识、城市转型与城市更新、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的教学实践、规划案例介绍等部分内容为主。 在本书的实践支撑部分,因为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的城市更新各有不同,各地区的管理架构、技术规定相差比较大,甚至是在珠三角一个地区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本书以深圳城市更新的问题、管理与实践内容为主,其他地区的案例介绍为辅,案例介绍简洁,主要以对理论知识点的补
本书研究了风景名胜区价值认识和保护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精神价值跌落和系统破碎化等根本问题,提出了价值识别和保护的新思路,同时也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核心内容围绕建立适宜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高度融合特质的价值识别方法,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高度融合特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如何基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质提升其现有价值识别思路与方法?第三,新的价值识别与方法对于实际保护带来哪些不同?本书中的风景名胜区整体性解读、整体价值识别、整体价值保护与案例实践等4个部分内容将一一解答上述问题。
“城市双修”理念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与治理的新思路,其目的是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构建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的修补与生态的修复。本书通过对城市双修、历史街区、城市绿心等相关概念和规划理论及案例的梳理,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地踏勘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得出武汉中山大道历史街区与莆田城市绿心两个研究对象的现状问题与其成因,探讨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手法与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策略;,对研究案例进行总结,丰富与拓展“城市双修”理念的内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