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內容簡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 疯 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
一個神神化化的教授,一部製作馬虎經常出錯的時光穿梭機,一個懷春少女對未來充滿好奇。 藉助這部不合格的時光機器,少女一下子回到清末宮廷,做了慈禧身邊的奴婢,一下子又去到二○一五年,看到十年後和丈夫女兒的生活,做了他們的家庭教師,教化自己那個心理不很健康的女兒。 甚至幾乎和十年後的丈夫發展出一段“婚外情”來。 一部愛情狂想曲,錯摸搞怪,正經中有種種無釐頭,無釐頭中又有一點情理在。然後愛情的歸愛情,生活的歸生活,想要改變現實,結果也什麼都無法改變。
你認識女人嗎?你瞭解女人嗎?你或會說女人善變,柔情時馴若綿羊’軟玉溫香,可令男人神魂顛倒;狠毒起來則如同蛇蠍.冷酷無情’權傾一時的男仕亦被弄至身敗名裂。但本書作者筆下的都會紅粉豈只如此而已!她們如同五色棱鏡’變幻萬端’所作所為匪夷所思’因而衍生出連串引人人勝的情節和令人啼笑捧腹的笑料。書中的故事和人物都來自現實社會’讓人覺得真實親切’呼之欲出……
天津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道,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 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築成衛,稱「天津衛」。現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貿易城市,同時人文薈萃,文化繁榮。馮驥才之於天津,恰似《魯迅的紹興》、《沈從文的湘西》和《郁達夫的杭州》一般,充滿記憶,也充滿了感情。「它常常叫我驕傲地感覺到自己擁有那麼豐富又深刻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裝在這個巨大的城市裡。」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性格。城市性格的形成,在於文化,在於積累,城市性格形成之後,又反過來同化、影響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們。馮驥才說:「我和這個城市的人們渾然一體。我和他們氣息相投,相互心領神會,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我相信,對於自己的家鄉就像對你真愛的
沈從文(1902-1988)是語言大師。中國現當代作家之中,沒有人能夠像沈從文那樣,把湘西寫得這般詩情畫意。不僅風景美,人也忠厚、純樸。沈從文筆下的少女,更是集美麗、天真、可愛於一身,讀過難忘。本書編者汪曾祺(1920-1997)是沈從文的得意弟子,沒有人比得上汪曾祺那樣對老師充滿深情,並且,如此深刻地了解他的老師,無論是在人格上還是在藝術上。汪曾祺(1920—1997)為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讚譽。比較有影響的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他力求淡泊,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 「新高中會考必讀(文學)」系列是為了配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有不少學生北上遊覽首都。在北京旅遊,接觸中國文化,對「京味」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讀老舍(1899-1966)小說,肯定印象深刻。老舍作品多以北京為背景,把這座世界文化名城神秘而複雜的面貌揭示給讀者。他用純正地道北京話寫作,作品被當成學習漢語的範本。本書編者舒乙為老舍之子,1935年生於青島,北京人,滿族。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林業技術大學林產化學系。在研究所和工廠當過科研人員和高級工程師,1978年開始從事業餘寫作。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老舍研究專家。也是有名作家。 「新高中會考必讀(文學)」系列是為了配合香港教育統籌局新高中教育改革、針對香港中學生學習和應用現代漢語而編選的。在新高中學制下,對「中國文學」的改革,是將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學創作,「讓學生享受創作的愉悅,抒發
長期以來,不少中文科老師將“精批細改”的文章批改模式視為圭臬,不敢有所改變或偏離,務必將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否則,會被質疑沒有盡力改好學生的文章。久而久之,便出現一種“師生相殘”的惡性循環:寫文章的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改文章的也感到身心疲憊。 為了提高老師批改文章的效率、改善學生寫作文章的能力,本書選取了三十八篇學生文章作為批改範例,由十九位中文科老師向大家示範如何以“能力導向”的模式批改文章,希望中文科老師可以認識、以至掌握這種全新的批改模式。我們希望老師與學生都可以在本書中有所得著。
提高中文水準,寫好文章,好的、簡捷的方法自然是多讀和多寫,而朱自清的這本書,正是針對這兩方面所作出的“指導“。朱自清為中國新文學運動中優秀的作家、學者及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也寫下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有的散文名篇如《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至今仍然作為範文而收入兩岸三地的中學語文課本。因此由他來作“讀寫指導”,既可以有的放矢,有足夠的針對性和代表性,又能看準學生在讀寫上的困難與毛病,深入淺出地分析解答。 本店收集了朱自清有關語文讀寫方面的文章,結集成本書,期望它對有志提高自己的中文水準的學生及讀者有所幫助。
魯迅小說以短篇為主,往往在精鍊的文字中表達出尖銳深沈的想法,儘管他的小說被稱為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但其中又不乏豐富的意象,像是《狂人日記》中對「禮教吃人」的看法、《藥》裡的人血饅頭代表了革命者和人民的隔閡。《吶喊》大體呈現出知識份子欲啟蒙大眾,但兩者常無法溝通乃至於知識份子犧牲、絕望、不被瞭解的態勢。本書塑造了許多不同的人物典型:〈阿Q正傳〉裡的「阿Q」從代表一個人的名詞轉變成形容大多數中國人的形容詞,其影響力不可謂不大;〈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的常客,他猥瑣的德行和讀過一點書的高傲氣,常成為酒客們的笑柄,至今孔乙己式的人物仍存在於知識份子之列中;〈頭髮的故事〉和〈風波〉都悲哀的嘲諷了革命的意義對多數百姓來說不過是一場辮子有無之爭;此外也有如〈鴨的喜劇〉般的輕鬆作品。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