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不少中文科老師將「精批細改」的文章批改模式視為圭臬,不敢有所改變或偏離,務必將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否則,會被質疑沒有盡力改好學生的文章。久而久之,便出現一種「師生相殘」的惡性循環:寫文章的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改文章的也感到身心疲憊。 為了提高老師批改文章的效率、改善學生寫作文章的能力,本書選取了三十八篇學生文章作為批改範例,由十九位中文科老師向大家示範如何以「能力導向」的模式批改文章,希望中文科老師可以認識、以至掌握這種全新的批改模式。我們希望老師與學生都可以在本書中有所得著。
文章如人世,有過眼煙雲,有歷久彌新。傳世的經典,東方的智慧,舉重若轻,助您應對變化的世界。 從手跡赏讀文學,由文學感悟人生,輕鬆完成閱讀,卻又可以不断重讀,隨興所至,經典原來可以這樣讀!
蕭至傑是個平凡男孩。母親彷彿為了彌補父親意外死亡的悲劇,強迫他接受嚴苛的小提琴訓練,生活陷在日復一日的灰暗音階裡。女孩孫以芃奇蹟似地走進他生命,短暫的相處竟成至傑永恆而純淨的愛。剛滿18歲,一場擦槍走火的意外,把蕭至傑送進了監獄,十二年苦牢,歷經許多扭曲的暴力,心性幾乎徹底摧毀。出獄後,他展開一場尋找孫以芃的城市冒險。他一心渴望要回到那個與女孩並肩的美好下午……但,古怪的是,他竟是需要一把槍!
人有所欲,有所不欲:惟生逢亂世,面對黑暗現實,要抵抗濁流,保存氣節,談何容易!魏晉時代,是政治的亂局,文學的盛世;嵇康與陶淵明,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應世態度。嵇康放縱、憤懣,將對時代的不滿傾注在《絕交書》襄,锐辭諷語,傾吐無法與現實妥協的沉痛陶淵明內斂、清高,寫《歸去來兮辭》表明辭官歸隱的決心,柔辭輕語,含蓄地流露遗世的孤傲:兩文一顯一隱,反映了人之於大時代的無奈。
天津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道,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 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築成衛,稱「天津衛」。現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貿易城市,同時人文薈萃,文化繁榮。馮驥才之於天津,恰似《魯迅的紹興》、《沈從文的湘西》和《郁達夫的杭州》一般,充滿記憶,也充滿了感情。「它常常叫我驕傲地感覺到自己擁有那麼豐富又深刻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裝在這個巨大的城市裡。」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性格。城市性格的形成,在於文化,在於積累,城市性格形成之後,又反過來同化、影響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們。馮驥才說:「我和這個城市的人們渾然一體。我和他們氣息相投,相互心領神會,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我相信,對於自己的家鄉就像對你真愛的
★2008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封面設計設計獎」入圍。 您未曾見過的,如斯遼闊、繁複,卻又深刻鮮明的偉大心靈地圖! 《小說地圖》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鄭樹森先生為讀者作的小說世界導覽,新版重新編排配圖重出。 小說家們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不論何時造訪都可能有巨大的感受差異。小說家們或許各不相識,但他們的語言、價值觀、心理活動、生命經歷、書寫傳統與風格特色,乃至於對藝術本質的認知等等,卻宛如互相牽連影響的迷宮轉角,使人既好奇神往卻也困惑踟躕。在《小說地圖》中,鄭樹森教授傾其多年學養,和對小說藝術的熱愛,為讀者記述下他探勘數十個國家百餘位小說家的拓墾路徑,深入淺出,編織出一幅座標清晰,景觀豐沛的小說地圖,更是他對20世紀小說家們核心的凝視關懷與創作貢獻作出的點評成績單! 《小說地圖》對世界小說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