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裏人(散文)--亦舒作品系列(301)》 內容簡介 數十年如一日,反正沒有其他嗜好,香茗一杯、沙發一張,吁口氣,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寞時,翻開那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作者簡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五歲來港定居,曾就讀嘉道理小學、北角官小,中學畢業於何東女子職業中學,十五歲開始寫稿,第一篇小說刊登在《西點》,十七歲開始替明報寫稿,當時仍然是一位中學生。中學畢業後,曾在《明報》任職記者及擔任電影雜誌採訪記者和編輯。1973年,亦舒赴英國修讀酒店食物管理課程,三年後學成回港,任職富麗華酒店公關部,後進入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做了七年便退下,當全職作家及家庭主婦,並移居加拿大。 詳細資料 作者:亦舒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ISBN:97
長輩說:『把桶裡的水,倒遠點,別倒自家門口 否則周圍溝裡的魚會死掉』 在夢裡,沒想太多。其實夢外何嘗深想過……於是隔兩條街該完成的事,仍在漫長街道上質疑徘徊 的雙腳前進在車流、人潮裡 良久之後……才放掉手上難為情的事都盡力了忽然你想起回家,發現路好遠的你直覺招起手 叫喚計程車 計程車一輛接一輛滂沱雨中都載滿了往生的親人 一群黑狗,從對街狂吠撲來。
自古即有戲擬作品,現今尤然,特別是後現代文學思潮蔚然流行以來。戲擬詩文係二度創作,從原文本衍生出來,為了某種趣味效果而仿作。戲擬詩作也不獨自孟樊始,但這本孟樊的《戲擬詩》則是台灣詩壇創作與出版的頭一遭,具有詩史的開創性意義。張默說,這是一條可以開採的新路,「戲擬詩,並不易寫,至少孟樊有一冊專集為證。」孟樊藉由修潤、倒寫、反作、拼湊、並聯等手法,讓原文本與派升文本完成形形色色的「配對」,陳仲義說,孟樊已「把現代詩歌史的戲擬方式和手法盡收甕底」,在戲擬詩創作的道路上樹立了一塊醒目的指路牌。雖然出以模仿的姿態,但這本詩集是作者對台灣資深輩詩人與中生代詩人的致敬,共收四十五首詩作,分為「資深詩人篇」、「中生代詩人篇」、「古詩人篇」與「附篇」四輯。
里爾克除了在國際詩壇負盛名外,其一生的書信內容廣博、洋洋灑灑,不但創作量驚人、足以震攝國際,其豐富的哲思與情感,也透露出這位大師力求成熟、努力琢磨的過程。他不但寫信給妻子、寫給忘年之交,多到幾乎一日上百封,更願意與一位有心於詩藝創作的青年學子寫了長達六年的信。這十封信正是他回覆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輕詩人卡普斯的信,雖然當時的里爾克也很年輕(二十八歲),但他的沉穩與歷練、自信與成就已足以為文壇榜樣,其不顧一切傾囊相授的熱誠亦由此可見。本書所選集的十封信,不但是他對這位年輕詩人提出的建言,更是他對詩創作者步上詩壇真切的警語。行文間不僅流露出詩人的堅毅,也反映出藝術創作者面對孤獨與自我修為的執著與不悔,對於現今的年輕藝術家是一帖醍醐灌頂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