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詩集》 內容簡介 瘂弦以一本詩集屹立詩壇,是文藝界歆羨不已的美談;現代詩之顛峰谷壑,陰陽昏曉,其秀美典雅,盡在於斯。洪範舊版《瘂弦詩集》已印行三十年,讀者穩定,影響持續。這部經典之作,現經重新編校,歷時一年,以全新面貌呈現,精美珍貴不在話下。 作者簡介 瘂弦,本名王慶麟,河南南陽人,一九三二年生,青年時代於大動亂中入伍,隨軍輾轉來臺;復興崗學院影劇系畢業後,服務於海軍。亞弦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國際創作中心,嗣後入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獲碩士學位。 目錄 序 序詩 卷之一 野荸薺 春日 秋歌 斑鳩 野荸薺 憂鬱 婦人 歌 一九八○年 殯儀館 蛇衣 早晨 三色柱下 卷之二 戰時 土地祠 山神
新譯辛棄疾詞選 內容簡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崇尚民族正氣和勇武之氣,畢生志在抗金復國,然而平生壯志雄才難以施展,且屢遭彈劾落職。凡此反映在他詞作風格上的主調便成為:雄深雅健,氣魄沉雄。與蘇東坡以自然灑落之詞筆,抒寫達觀超曠的情懷,氣象高妙的詞作主調,可謂各有千秋、各擅勝場。本書選錄稼軒 詞作三百零五首,大略可分為酬唱贈別、詠物紀遊和登臨懷古三類。讀者可以透過書中精到的注釋、語譯,以及細緻深入的研析,一窺愛國詞 人慷慨豪宕之英雄氣,幽約怨斷的兒女情。 作者介紹 聶安福 江西萬年人。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學術研究側重唐宋文學,為王水照教授主編《宋代
李商隱的詩向來被認為玄妙難解,如同謎語一般。葉嘉瑩先生在解讀李商隱詩時,除了導引讀者進入詩文情境中,認識李商隱獨特的表現方法外,還特別提出如何欣賞詩歌的美學價值。 她認為,詩歌的美學應該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它能夠感知的因素,它是怎麼樣感受世界的。在西方的現象學裏,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當你的意識接觸到外界的景物事件的時候,你那個意識是怎樣在活動,那個本質那才是重要的,那是能感知的一種力量。 作為一個詩人,除了要有能感知的力量,還要有能寫之的力量。所謂的能感之能寫之,不是說你寫的本事是什麼,而是你能感的心靈是什麼。不是說你寫的事情是什麼,不是說你寫的人物是什麼,而是你的心靈是什麼。是「誰能有此」,什麼人能有這樣的心靈。 葉嘉瑩認為,我們真正要評說一首詩的好壞,是要從
以文解詩,是件危險的事情,對碧果的詩尤其如此。 他當然是臺灣超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我想換個說法:他是一個永恆的極限運動家,逼近某種形式的極限,在腔調、意象、語法上發展出堅固的系統,銅牆鐵壁般,只屬於他自己,兼容哲理的冷靜,和肉慾的暴烈。讀碧果的詩,若不放任自己的意識更加流動,難以出入其語言之魅而自得。碧果堅持「自我語言」的路途跋涉得比同代的其他前衛者更遠。讀碧果的詩,我總是貫注全神的,而且還帶著那麼一絲冒險的心,也正因如此,他總是將我閱讀的當下幻化出既冒險又清明的時空。 ──詩人林德俊
《我學懂了愛》是《往事如真》的第三部,結集林燕妮在《壹週刊》相當受歡迎的專欄文章,連同不少富紀念價值的相片,記述親歷的愛情、親情、還有紙醉金迷的繁華盛世,直到今天,終於「學懂了愛」。 「有時身心交瘁,對他說:『我快有老人痴呆症了。」兒子說:「你?你這種人會有老人痴呆症?』猴子,媽咪只會一天比一天老,不能永遠過關斬將的了,一往無前,只因你是我的骨肉。」摘自〈竟然不要獎學〉《我學懂了愛》。 這次,一貫林燕妮流麗的文筆,寫盡各式風流人物,風流往事。除此以之外,加添了幾段關於她與孩子的故事,還有幾段○九年她因病在醫院進進出出,令她有悟的見聞故事。禪修經驗讓她不論對過往或當下都有不同體驗,穿梭其中,她筆下的生活點滴都跟著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