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宋詞三百首〈修訂三版〉 內容簡介 詞是宋代文學的代表,與唐詩並稱中國詩歌之雙璧。清末民初詞學名家朱祖謀所編選之《宋詞三百首》,精選大家名篇,篇篇可頌,是吟詠、創作宋詞的*範本。本書採用善本重新編譯,並針對一般人皆感陌生的詞牌,按照詞律、詞譜、牌名、音韻字數等,作扼要淺顯的說明。每首詞字旁另用記號注明平仄,並加注韻腳,詳作注釋,說明出處。除了語譯外,特別再加賞析部分,對作品背景和詞語前後的結構融合,闡釋評說,讓讀者對宋詞的格式和意境,都能有更深刻的認識與領會。 作者介紹 汪中 汪中教授,字履安,號雨盦。民國十五年生於安徽桐城(古稱龍眠)。民國四十一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初任教於師大附中,後應當時台灣省教育廳長劉真之聘任秘書,四十七年返台灣師範大學國文
文學創造出瑰麗莫測的世界。 一首詩、一則動人篇章,或是某個字句片段,都在不經意中,成為影響人一生的關鍵。當我們想要傳達情感、心靈和智識時,文學是常被使用的表達形式。 文學教育,踵繼前人智慧精華,也反映出時代精神,對外展現文化樣貌,對內影響每一個你我,也唯有在這片成長的土地所孕育的文學花朵,才真正呼應「斯土斯民」的思維與風貌。 以往的國語文教育鮮少關注近當代的文學教育。聯合文學是台灣文學作家的培育沃土,也是俯瞰台灣現代文學的座標。今日,聯合文學希望將這股沛然的青春之泉,灌注在台灣當代文學教育的土壤上,?培養語文表達流暢、內涵豐富且思考多元的未來世代盡一分心力。 本書收錄詩人共三十五位: 晨光集∕楊華、鴨∕守真、雕刻家∕紀弦、弟弟呀∕周夢蝶、博愛座∕陳千武、小溪
《詩經》,原來只叫做《詩》或《詩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戰國末年,才和《易》、《書》、《禮》、《春秋》等書,被儒家尊重為「經」。著成的年代,早的詩篇,大約在西周初年,遲的已在春秋中葉。產生的地域,除了極少數的篇章,來自現在湖北北部江漢一帶之外,其餘各篇大約都在現在的黃河流域,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省境內。它包含了這段期間、這些地域的民間歌謠、士大夫作品和祭祀的頌辭。全部有311篇,其中〈小雅〉裡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等6篇只有篇名沒有詩,所以實際上只有305篇。 一般泛稱的楚辭,指的原是戰國後期,流行於南方楚地的一種新詩歌,主要的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從《史記》、《漢書》等相關史料看,「楚辭」這個名稱,是從西漢初年才開始出現的,指的就
《我學懂了愛》是《往事如真》的第三部,結集林燕妮在《壹週刊》相當受歡迎的專欄文章,連同不少富紀念價值的相片,記述親歷的愛情、親情、還有紙醉金迷的繁華盛世,直到今天,終於「學懂了愛」。 「有時身心交瘁,對他說:『我快有老人痴呆症了。」兒子說:「你?你這種人會有老人痴呆症?』猴子,媽咪只會一天比一天老,不能永遠過關斬將的了,一往無前,只因你是我的骨肉。」摘自〈竟然不要獎學〉《我學懂了愛》。 這次,一貫林燕妮流麗的文筆,寫盡各式風流人物,風流往事。除此以之外,加添了幾段關於她與孩子的故事,還有幾段○九年她因病在醫院進進出出,令她有悟的見聞故事。禪修經驗讓她不論對過往或當下都有不同體驗,穿梭其中,她筆下的生活點滴都跟著變得不一樣。
詩情與聲情完美結合的唐詩閱讀 臺師大國文系潘麗珠教授,繼暢銷書《如何閱讀一首詞》後,再一年度力作 ◎系統閱讀方法的學習鍛鍊,*情感教育的啟發,名師引領入殿堂 ◎詩文意境轉化為畫面或影像,勾勒創作背景輪廓,充滿視覺感 ◎創新以「心智圖」的思維工具,分析架構,詩文了然於胸,過目不忘 為何,讀詩? 「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流傳千古的詩句,隨著時光推移,在一代代讀者的心版上烙下印記,從未泯跡。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文學藝術之一。當志情滿溢胸臆,發言而可為詩;光說不夠,還要嗟嘆、歌詠,不知不覺竟也
11位作家带你逛高雄 高雄市文化局力邀当代11位知名散文作家,包括吴晟、李敏勇、汪启疆、林宜澐、凌烟、郭汉辰、曾贵海、杨翠、廖玉蕙、廖鸿基、刘克襄。十一位作家分十一个区块撰写高雄,犹如挖掘了十一道矿坑,深入高雄的人文底层,以窥探高雄闪熠的宝藏。 这十一位作家涵盖老干新枝,文笔叙述迥异有别,正足以呼应高雄此一移民多元的城市特质。作家带你逛高雄,从作家眼中的高雄,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样貌,包括人文高雄、环保高雄、渔业文化高雄、柔情高雄。再配上丰富精彩的彩图,及颇富诗意的设计,是喜欢散文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