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國木建築(修訂版) 港版 內容簡介 「中國人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裡,一併寫下整個建築和工藝發展史。 當西方人用石頭寫下他們的建築故事時,中華民族在幾千年裡,卻一直利用遠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頭來支撐他們的家園。木頭的背後當然是有着另外的故事。」 一本由「木」引伸出來的書,訴說著作者一段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心路歷程。它是一本「中國木建築」,但又「不只」是中國木建築的書。 修訂版新增整理出一個有提綱絜領作用的詞彙表,以方便讀者細味全書。 目錄 序 前言 願托喬木 第一章 起家篇 建立一個家的態度有兩種,其一是將自然拒諸門外,其二是與自然共處一室 中國人將「家」托付喬木。家、庭並非一回事 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氣息,樹
? 室內設計界黑幕太多,裝潢的消費權益糾紛時起,本書為讀者揭開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例如現在案子不好接,很多室內設計師在估價時,故意把總價降低,很多工項在估價時沒有列出來,之後施工時再追加。還有,簽約時,許多室內設計師只提供一張平面圖,消費者就跟他簽約了,殊不知簽約時好有一套完整的設計約,也要有材料和工法說明等等。 ? 室內設計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而且是包含廣泛的整合工作者,大家是以表像的方式踏入這個行業,所謂的表像是,目前養成速度很快,做美食的話可以專心做蚵仔麵線,只要把那一套做好就行,但室內設計不是,
自然的建築是連結【場所、素材和地球環境的幸福關係】的建築。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提出他的特殊觀點,透過具體實例探討水、石、竹、木、土、和紙等素材,建造他心目中的幸福建築。 「混凝土」這種素材與「二十世紀」這個時代,因性情相投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一種技術,覆蓋整個世界,把世界變成一體,這就是二十世紀的主題:國際主義與全球化,以此建立國家、都市與文化。在建築的領域內,有可能達到全球化的,恐怕只有混凝土。 那麼何謂自然素材呢?有人認為,混凝土也是自然素材。照邏輯來說,它的主要材料是砂、小石頭、鋼筋、水泥,而水泥則以石灰石為主要原料,所以,組合這些自然素材所造出來的混凝土,當然也是自然素材。是否屬於自然素材,並非問題的所在。事實上,自然與人工的界線頗為模糊。 所謂
汉宝德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他也提倡「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即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对於传统建筑,汉宝德主张「好的才保存」而非「保存就是好」。并不主张年轻建筑师太过投投入传统建筑研究,恐怕青年建筑师因过於沈迷「记忆的价值」,而回不到创作的途径。 汉宝德在书中谈建筑的空间思考、探讨什麼是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探索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以及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后综论「建筑这一行」,提供建筑新人完整的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
對生活來說真正重要的條件是什麼?「住」應該是重要的。 如何讓又舊且不起眼的房子,賦予它新的價值?散發獨特的光芒? 如何發掘房子的可看性?一個原本是大家嫌棄的原因,卻變成它的優點? 如何讓老舊的房子,經過一番改造,變成炙手可熱的屋子? 如何讓找尋房子的房客,感受到舊房子內所散發的魅力? 這本書中帶來前所未有的觀點。 「找房子」實在是一種快樂且富有創造力的活動;就如同發掘都市的無限可能一般。 如何找到好房子的秘訣,在於重新審視自己的LifeStyle,發掘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元素,然後決定自己的選擇。而且,為了得到什麼,很可能要做出其他部分的犧牲,但也許能獲得另一番不同的樂趣。例如,有著好視野的房子,可能交通會稍微不便,但卻能鍛鍊身體等等。 作者曾說,對我們來說恰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