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所寫幾十位日本女都是政治、社會、文學、詩歌、戲劇史上的佼佼者,她們誠如陶淵明的「閑情賦」中所描述:「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令人悵望千古而不釋於懷。 日本可說是母系社會思想延伸到中世紀的唯一國家;其女子情念之深、思想之美、行為之優雅皆絕乎想像。就日本歷史上傑出之女性,有政治家、作家、詩人、藝人、藝妓等,作輪廓性之敘述,考其生平,跡其才華,介紹其作品、詩文及重要作為,以見這些女才子對日本文學、文化思想及政治所產生之影響。 另亦介紹少數男作家筆下女子的故事、遭遇,以顯示日本男人的女性觀,及其對女性的影響。
自由在個人與群體間的分寸是非常精微的,嚴復當年用文言語句翻譯穆勒的《論自由》時(On Liberty),將書名譯作《群己權界論》。嚴復以「自繇」二字,將穆勒對個人尊嚴與自由的想法引介至中國,讓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對於西方的自由思想,有了一個開創性的認識;並相當重視群與己之間的互動與平衡。 由一人一己之自繇,乃至一會一黨之群體,須明白群己權限之劃分,使不偏於國群而壓制小己,亦不袒護小己而使國群受害,並強調自由民主制度的實施其實是涉及一個國家的形勢與國民程度。對於自由的內涵、個人與群體、公域與私域間的權界,析論分明。
度量衡乃實用之器,非若算數之學,憑之籍載可以無誤,音律之學,證以聲韻亦可強求者比;必須有實物以為佐證。中國度量衡制度發生於黃帝,下及三代增損其量,以為實用,此制度成備之前期。至漢世命黃鐘為度衡之根本標準,取鉅黍為度量衡之參驗校證,至是度量衡制度始為初步之完成。
作者在書裡一再強調,說這是一部獨特的印度地理史。這話基本上不錯,因為它從印度次大陸的形成講到眼下遍及全國的城鎮化建設,從喜馬拉雅山的高度測量講到保克海峽( Palk Straits)的長堤,內容涉及到了地理、歷史、民俗,以及幾乎所有的重要歷史人物、傳說中人物和神仙。這麼大一個題目僅用三百頁文字完成,並且做到了有條不紊引人入勝,如果沒有貫通一切的脈絡是很難做到的。那麼,這條主線是什麼呢? 大家知道,但凡涉及印度歷史必定會提到西元前 1500年的雅利安人入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印度文明被看成了入侵者征服土著的產物。我手頭這幾本有名的印度歷史書就都是這麼寫的,就連這些年倍受推崇的那套全球通史也不例外。 然而,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起逐漸挖掘出來的規模宏大的印度河文明一直在挑戰這種理論,因為那些
宦官是中國歷史上特殊的人物,是群聚在皇權背後的權力而使得人們對他厭惡的一群人。 在唐代政治史中,一般學者咸信藩鎮與宦官是李唐王朝傾覆的兩大主因。事實上,許多藩鎮的跋扈乃是宦官所激起,因此,李唐王朝覆亡的禍根應該是宦官。 作者講授隋唐史、中國政治史近三十年,深覺中國歷代之興衰,宦官往往是關鍵人物,本書即就唐代宦官權勢的演變及宦官得勢的原因加以分析,以對宦官問題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周易》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一部智慧寶典,向來被稱為群經之首。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周易》的確是經典中的經典,根源裏的根源。不讀《周易》,即談不上了解中華文化。《周易》包含「經」與「傳」兩部分,其基本概念,幾乎全在乾坤二卦中。《繫辭傳》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其《易》之門耶!」因此掌握乾坤二卦的義理,才能進入《周易》之門,以窺其殿堂之宏偉,寶藏之豐美。本書乃黃慶萱教授繼《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周易讀本》、《周易縱橫談》三書之後,《周易》研究的*力作。依據漢儒費直、鄭玄以傳說經的理念,採用清儒朱駿聲以傳附經的方法,將《十翼》有關乾坤的部分,分別錄置在二卦各卦爻辭之後,目的在「使學者尋思易了」,對古人之說乾坤二卦
三大身心學技巧之一,一讀就懂的亞歷山大技巧入門書 頭頸自由,身心也就自由自在 身體構圖正確,動作輕鬆不費力 休 傑克曼、瑪丹娜、保羅 麥卡尼、基努 李維都在學習的身心技巧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澳洲的莎劇演員亞歷山大(F. M. Alexander, 1869-1955)在藝術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出現了聲音沙啞以及呼吸問題,遍尋名醫,卻找不出有效的治療辦法。他決定自己尋求解方。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研究、實驗,而有了革命性的發現。 本書作者芭芭拉.康樂伯是美國資深的亞歷山大技巧教師,她將亞歷山大的發現規整出兩條合乎科學、人人通用、不會改變的「人類動作定律」: ★頸部肌肉慣性緊繃,導致全身可預期且無可避免的緊繃;要解除全身緊繃,必須先解除頸部肌肉的緊繃。 ★動作中,當頸部是自由的,則頭帶領,身體跟隨;說得更精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但極具哲人情懷,可稱悲天憫人,高瞻遠矚。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不是舊時代的殿軍,而是新思潮的先驅。 中國經過近百年的不斷革命,終歸宿於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於就日康有為堅持的道路,尤是深思。本書作為世界哲學家叢書之一種,著墨於有關思維議題,故敘康氏生平,但求彰顯哲人出處;述思想淵源,給其雛形,一元論精神實貫串始終。康氏改造公羊三世之說,意在致用,以便奠定變法理論基論;及參與變法,理論與現實之間顯有落差,而哲人追求立功之抱負,實甚昭然。戊戌政變之後,康力倡保皇,建立孔教,其意義端在循序漸進,穩定發展。至於演大同之旨,融合中西,實寄烏托邦於未來。暮年大談天遊,神馳太空,未必消沈,視野實更為之開闊。凡此要點,分十章論之。
佛國記》是東晉高僧法顯記述其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的經歷與所思所感。書中不僅包含法顯西行艱難歷程的描述,也詳細記錄了五世紀初中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宗教、風俗習慣、經濟和地理情況,更突顯許多不惜身命、弘法利生的菩薩精神。千百年來,《佛國記》作為佛教史籍不僅鼓舞、堅定了後人的佛教信仰,更為可貴的是,它對歷史事件和自己所見所聞的忠實記錄,早已成為後人研究這一段歷史和地理的寶貴資料。
本書為逯耀東教授畢生研治《史記》之心血結晶。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終極目標,《史記》與司馬遷在中國史學上的開創地位、價值、貢獻與影響,可說無人能出其右;然而司馬遷是如何做到的?其時代意義、辛酸委曲與隱微深意,對後人實有莫大啟示,值得深入探討。 司馬遷身處漢武帝這個變動空前的偉大時代,父子兩代曾任太史、久處權力核心之內,基於其學術養成、太史職責、父親遺命與自我抱負,乃有《史記》的撰作。但在撰寫之際,不幸遭遇李陵之禍,受到現實政治無情的摧殘和壓抑;如何超越現實桎梏,避免觸犯時諱,真實保留歷史記錄,是司馬遷面對的難題與考驗。 逯教授透過對〈太史公自序〉與〈報任安書〉的深入解讀,以及尋繹史公在《史記》全書中的架構安排、篇章聯繫、撰寫方式及個別紀
張載是北宋著名哲學家,他所創立的學派被稱為關學,和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朱熹的閩學並列為理學四大派。張載一生追求終極真理,成果卓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都是他的名言,心胸抱負何等崇高!他所提出的氣一元論的哲學體系、對立統一規律的學說、變化氣質的理論等,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張載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正蒙》是其語錄的精選彙編,內容涵蓋方方面面,為其晚年思想代表作,本書作了全文譯注,對其他三書則選取重要部分加以譯注,幫助讀者了 解張載其人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