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 化学宝典 。作者鲍林将量子力学的思想和方法用于分析化学问题,以直观的语言对概念进行阐述,即便未受过量子力学训练的人亦可利用直观图像进行理解。本书不但将化学中的各分支学科统一起来,而且将化学与物理学和数学勾连起来,给化学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影响深远。 本书初版于1938年,1940年即出第二版,1960年第三版。本中译本是根据第三版翻译得来,由卢嘉锡、黄耀曾、曾广植、陈元柱等著名化学家译校,强大的译者团队是中译本准确性的保证。
本书介绍了计算材料和计算凝聚态物理学中常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程序及应用实例,主要包括材料计算背景介绍;晶体结构和晶体对称性;能带理论和紧束缚近似;密度泛函理论基础;VASP程序基本功能、参数和应用;材料拓扑性质理论和计算实例。《BR》全书分为六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材料设计的基本概念、材料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高性能计算和Linux操作系统。第2章为晶体结构和晶体对称性,主要包括晶体点阵、元胞、对称操作、点群、晶系、原子坐标和倒易空间等内容。第3章为电子能带结构,包括布洛赫定理、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本征方程、紧束缚近似及一些简单材料的算例。第4章为密度泛函理论,主要介绍了Hartree方程、Hartree-Fock方程、密度泛函理论基础、Kohn-Sham方程、基组、赝势以及交换关联势等内容。第5章为密度泛函计算程序VASP,主要介绍V
在编写《化学辞典》*版时,我们26位编写人员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认真地按照收词全面、新颖、实用,释义科学、准确、简明,查阅检索方便等要求,共同努力、辛勤劳动进行编写。从2004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迄今已印刷了4次,印刷超过16000册,获得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出版后我们仍继续不断地查找书中的不足和差错,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每次重印时,在篇幅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勘误、修改和增补。今年初,我们应化工出版社提升品牌图书质量、出版精品辞书的要求,对全书进行修订。 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使读者有更多的得益为目标,在这次修订时,对下列几个方面作了安排。*,在编写人员上请了两位对辞书编写工作富有经验、学识广博的杨文治教授和肖振华总编辑作为我们编写组的顾问,为《化学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和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多位一线教师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同类教材和书籍的特点,以“有趣的化学,有用的分子”为主线,从化学分子的角度,感悟化学的真谛,并编写成一本综合性的化学通识素质教育教材。全书主要包括天然产物、药物、食品、新能源、高分子材料、毒物、日用保健品和化学品等领域的代表分子共七部分内容,49个分子的相关知识,旨在通过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分子的精彩介绍,以纵横捭阖的风格,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展现化学知识、化学的奥妙和魅力。
本书详细地阐述了介电描述的晶体化学键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复杂晶体化学键的介电理论方法,为研究复杂体系的性质开辟了一种新途径。书中利用该理论方法不仅计算了大量复杂晶体的化学键参数,还展示了应用于非线性光学系数,高温超导体化学键分析,晶体环境对晶体功能性质的影响,复杂晶体晶格能等性质的计算方法和过程。本书包括基本概念、理论分析、公式推导、数据结果和应用等几部分内容,同时,书中还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数据和规律性内容。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准晶对称与准晶结构》主要内容包括 准晶对称理论 和 纳米微粒多重分数维准晶结构模型 。对5种正多面体进行了结晶学分类;论述了晶体和准晶体中共有12个晶系;推导了晶体与准晶体中的60个(32 28)点群、点群的对称性及其母子群关系链;证明了89种单形。介绍了Penrose模型、玻璃模型、无规堆砌模型和微粒分数维模型等准晶结构的理论模型及准晶结构的基础理论和空间几何理论。论证了纳米微粒多重分数维二十面体准晶结构模型及2维准晶结构模型,并证明 纳米微粒多重分数维准晶结构模型 是一种理想的准晶结构模型。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准晶对称与准晶结构》可作为物理学、化学、材料学、晶体学、准晶体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供物理类、化学类、材料学类、晶体学类的大学
万一千等编著的《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方法篇)》是在中山大学多年研究生化学教学研究和改革以及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丛书中的一册。本书紧密结合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系统介绍了现代化学研究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教学、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在介绍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同时,力图反映现代化学研究技术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应用与实践,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方法篇)》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类和近化学类专业(生物、医药、药学、化工、食品、农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由江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联合编写,内容以“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化学”为主,着重阐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同时涉及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胶体化学、界面化学内容。全书内容包括表(界)面张力、弯曲界面、自溶液的吸附、双电层以及单分子层等溶液表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表面活性剂溶液化学;胶体的性质,理论以及典型含水胶体如乳状液、微乳液、泡沫及悬浮液体系;表面活性剂在个人用品和工业及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附录中提供了大量表面活性剂的基础数据,便于读者查找。本教材立足于培养表面活性剂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理论,同时兼顾表面活性剂在各领域的应用。可供轻工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等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教材使用,也可供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日化、纺织、食品、医药、农药、油漆、涂
“纳米孔材料化学”汇集了国内科技工作者在纳米孔材料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本分册介绍纳米孔材料的NMR表征、理论模拟以及吸附分离,包括纳米孔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分子筛的理论计算和分子模拟、介孔材料的理论模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气体吸附与分离的分子模拟、微孔分子筛材料的吸附与分离、介孔材料的吸附与分离以及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吸附与分离等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也可供化工、生物医药、环境、材料与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从事开发应用研究及在厂矿企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教材由基础理论、单质与化合物、拓展三部分共侣章组成。基础理论部分有3块:①物质的存在形态和结构——物质的聚集状态、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②化学变化的宏观规律——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机理、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③用宏观规律处理平衡系统——化学平衡、相平衡、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以及建立在平衡基础上的常规化学分析的原理。单质与化合物部分介绍化学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内涵。拓展部分包括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以及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及生命之间关系的内容。 本版教材是在版教材3年实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与版教材相比,原四大化学内容的配置更均衡,内容的叙述更严谨,示例更生动。全书在系统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方面也有很大改
本书通过介绍典型化学爆炸物的发展、基本门类及不同门类代表性的化学爆炸物的理化性能为读者提供了化学爆炸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能方面的必要知识。重点阐述了有关化学爆炸的基本过程、化学爆炸物点火、引发、热分解、燃烧和爆炸等各阶段的特征和机制;介绍了控制和决定化学爆炸物燃烧或爆炸过程和性能的基本理论,即爆炸物化学、爆炸化学反应平衡及化学动力学。对各类军用和民用爆炸物的组成、制造方法及其应用,以及爆炸物的分级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诺贝尔奖讲演全集》根据瑞典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把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所有获奖人(或获奖组织、团体)的获奖年代、获奖原因、获奖者传略(或简介)、颁发诺贝尔奖时的颁奖词和获奖者的讲演词,系统、全面地编译成书。这是一部收集了有关诺贝尔奖的全部原始文献的巨著,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阅读,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范德瓦耳斯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中各类现象的本源和动力.基于激光光谱方法和超声分子束技术,研究范德瓦耳斯复合物光谱、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是深入理解范德瓦耳斯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许多物质物化特性的基本方法.本书从范德瓦耳斯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出发,详细地阐述了实验上研究范德瓦耳斯复合物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光谱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分子光谱学和激光光谱学的相关内容;本书从第6章至第11章详细地介绍了几个含N2O范德瓦耳斯复合物的研究实例[Rg-N2O、N2-N2O、(N2O)2、(N2O)3、O2-N2O、Rg2-N2O],并将光谱测量和分析的方法贯穿于实例之中,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范德瓦耳斯力和范德瓦耳斯复合物的基本理论、光谱特征以及动力学性质.
本书为化学通史,历述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化学发展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前的为古代化学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是近现代化学史。中国古代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是近代化学则是从欧洲传来的,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中国现代化学,融人世界化学体系之中,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是指存在物初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由它构成。前一种观点可称为“生成论”,而后一种观点可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是在东方生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而在西方构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生成论和构成论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别的总根源。 在西方,到17世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ECSTM)是将电化学与扫描隧道显微术结合而生的一门原位科学研究技术,被广泛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材料等领域。本书力图将此技术系统介绍给国内广大科学工作者,以期解决更多的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在编写上力图缩减理论推导演绎的篇幅,着重于介绍实际技术方法、应用实例,力求好读且可用。书中大多数研究结果出自作者本人或所在的研究室,许多结果尚属首次发表。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
这是一本新版的普通化学教科书,全书共19章,前12章以化学基本原理为主,通过学科发展的简介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接受化学基本原理和概念。后7章为了使学生在探索与化学相关的其他课题前获得有关材料的经验,而介绍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应用领域,如生活中的化学物质、药物化学、粮食生产的优化、淡水资源、空气资源、材料资源、能源。该书语言生动活泼,内容涉及面较广,比喻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版面设计和栏目安排都很有特色。每章都附有概念自查、身边的化学、计算角等栏目,并列出了关键术语和有关定义、建议的阅读材料和网址,练习题也很丰富。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向国内普通化学界推荐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因其结果物纯净、制备量大、技术成本低等优点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液?液分配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农业食品、海洋生物、化工材料等广阔领域。本书详细介绍了逆流色谱技术的发展概况、技术原理,高速逆流色谱的技术原理、特殊技术、工作方法,正交轴逆流色谱仪,以及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抗生素分离、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生物大分子分离、无机离子分离、生物医药产业等中的应用。 可供天然产物、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农业食品、化工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人员、技术(分析、分离等)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储能过程原理和各种储能电池材料基础知识。注重介绍储能材料的结构和化学,从物质结构出发讨论电化学储能过程的机理。本书根据作者在长期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体会,组织教材的框架与内容,由浅入深介绍储能过程的原理,力争将电化学储能内容从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溶液化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方便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生和读者掌握相关术语与内容。
本书以反应动力学为主线,分析了流动、混合、传递过程等物理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根据各类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特点建立了其数学模型(操作方程),目标是实现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操作。按从均相反应体系到非均相反应体系的顺序,分别介绍了理想流动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气固催化反应器、气液反应器和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器。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微通道反应器,以及两类新型反应-分离耦合反应技术 催化精馏和膜反应器。 本书可用作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 化学反应工程 和 催化反应工程 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学科师生及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化学信息系统即“以化学数据库和化学在线计算为核心的网络服务系统”。化学信息的数据类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文献、数据,又有图形、图像。在用户界面方面,则需处理图谱、分子结构式和化学反应式等。因此,相应的设计、开发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本书简要介绍了信息的基本知识,阐述了信息的重要性。围绕化学信息对象,介绍了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了系统架构模式;针对化学信息的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化学信息系统实例讲述了其系统设计思路和开发方法,对实际研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适合化学、化工、生物化学、药物化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高校师生参考。
本次修订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要求,对现有的教材品种和内容规划进行补充和调整。同时将同步启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在建设网络增值服务的基础上,在纸质教材中全面引入二维码,加入优质的数字资源,实现我社教材与其他竞争社产品的差异化发展,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