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571335274 书名:天文终极之问: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终将去到哪里(精) 定价: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顺时生活》二十四节气健康日历,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推广的顺时养生、顺时生活理念的实践版。 与当下所有养生台历相比,本台历按照2020年的天气变化逐天提示养生重点,不仅每候有一次反思、自测,并通过全年72 次的自查,帮助您了解自己身体的顺时变化,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体质调理;还有让大家 为关切,能够迅速学会,用上的:1. 六气保健食方;2. 节气食方的做法;3. 不同类型的失眠、高血压、青春痘等亚健康自测及对应体质食方;4. 6个关于女性、儿童、睡眠等健康知识合辑阅读;5. 360 种养生食材功效介绍;6. 新增188 段《黄帝内经》精华内容及释义,听孩子读《黄帝内经》配套音频;……顺时生活,就是顺应天时、地时、人时,这才能顺其自然地过好我们的小日子,不负光阴。
本书是钟鸣部结集出版的自选诗,其中不少作品,虽已先后在海内外发表出版过,但经作者历年的修改或调整,又歧路逢春,别开生面。这些作品所酝酿经历的时代,恰好是“朦胧诗”从肇始、繁荣到转变的时代,故从中不难看出这场诗歌运动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到作者匠心独运的一面。作者在自序中,延续新文学运动前人的观念,把当代诗歌的写作划分到“北俊”和“南靡”这两种大的文化背景下来加以考察,以辨认“观念性诗歌””和“气质性诗歌”的特征。从本集所收录的作品来看,显然,作者本人对两者都保有一定的距离,而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而最值得注
\\\\\\\\\\\\\\\"当这个世界激起了你的好奇心,当你为自己的无知坐立不安,当存在的焦虑开始满溢,当你囿于困境无法抉择、当你无法承受现实之痛、当你不能保有开放的状态、当思维变得狭隘、当情绪不受控制、当心理失去平衡……在这样的时刻,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本书精选了世界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泰森与读者之间的101封书信,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泰森从宇宙的角度出发,解答了关于科学、信仰、哲学、人生中的大量问题。很多信里蕴藏着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体会过的那种渴望:寻找生命的意义,孜孜不倦地试图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和宇宙中的位置。这些问题既有来自专业人士的困惑,也有普通人的迷茫。通过这些提问与解答,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与现实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问题和困惑都藏在你所树立的宇宙观当中,跨出自我的维度,学
《都玛简收》是流传于红河南岸绿春、元阳、红河、金平、元江、墨江乃至老挝、缅甸、泰国等哈尼族聚居地区的哈尼族神话古歌,其影响是国际性的。它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哈尼女子出生、成长、谈情、逼婚、逃婚到流浪,最后回归天界的悲剧神话,但这个神话故事的内涵有别于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与黑暗势力抗争的梁祝故事或丹麦童话灰姑娘故事,它神奇的魅力在于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讲述,同时传播了哈尼族生产生活知识以及崇拜自然、亲和自然的思想观念。 美丽聪慧的哈尼女子都玛简收在爱情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后被迫流浪的苦难历程中
全书收录54首诗,158页,分“波希米亚行路谣”、“漂流瓶书信”、“苦天使”三部分,是廖伟棠2002年之前所写未曾在出版的诗歌精选结集。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归纳中国古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学史著作。作者重点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天学”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古人通过星占以“通天”,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甚至决策依据,为王(皇)权服务,这就是中国天学的“真原”。从这一基本思路出发,作者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中国天文、历术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质量会使空间弯曲,并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2016 年2 月11 日,科学家宣布LIGO 探测到了引力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时空,实现星际穿越? 那么,时空是什么?如何?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应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系列丛书》从北斗卫星组成、坐标系统、时间系统、导航定位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相对全面地介绍了整个北斗系统的构成,为大家了解及应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提供参考。
本书是一部研究陶寺古观象台的论文集。新石期时代,陶寺古城是尧帝都城;观象台是“君权神授”的标志,在神权向王权转化及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结合古籍与考古实践,研讨了陶寺观象台的文化性与功能性,可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