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髀算经》是中国早的数理天文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为唐代国子监算经十书之一。原作者不详,传本众多,本书底本为赵爽注本。 原本仅6200余字,为上下两卷。上卷的部分为 商高定理 。记载了商高创建的积矩推导法和勾股定理。第二部分为 陈子模型 和 七衡图 ,前者以对话方式叙述治学之道以及与周髀说相关的天文学知识,将商高的用矩之道进一步发展成为测望日高的重差术;后者介绍了赵爽在陈子模型的基本假设下创立的 七衡六间 宇宙模型。下卷记载了古代天文和历代周髀说的成就,内容包括盖天天地模型、北极璇玑结构、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和历学历法等。
尼古拉 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天体运行论》主要阐述了地动说的一些原理。比如,宇宙和大地都是球形的,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的运动由自转、公转和岁差三种运动构成,描述天体的位置有必要用到球面三角形等等。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虽然哥白尼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的理论的提出给人类的宇宙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评价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说:"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
从漫天星河中,本书精选出十五颗星,涉及恒星、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五种天体类型,包括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太阳、月球,大众耳熟能详的八大行星,归类过程中一波三折的冥王星、谷神星,以及主小行星带里的三颗小行星。 作者用史诗般壮丽的语言,将天文知识与希腊罗马神话结合起来,并配以切题而丰富的天文、绘画、雕塑等图片,带领我们见证恒星的壮阔诞生,探索生命的神奇起源,重归人类童年时期的浪漫神话,也反思人类带给地球的伤害,并憧憬在未来脱离地心引力束缚、在广袤的星空中寻找地外生命的知音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1卷,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相关内容,包括天文学与宇宙、我们的行星系统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则的完全指南》是zui近 二三十年里非常重要、极富有雄心大志的科学著作。 它为物理宇宙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各种可能的解释,并 给出了其基本数学理论的要点。 罗杰 彭罗斯的目标是要尽可能清晰地描述当代 对宇宙的认识,揭示出其中深刻的美学意蕴和哲学内 涵,以及复杂的逻辑关联。《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 则的完全指南》极富挑战性,语言娓娓道来,叙事非 常流畅,更兼有几百幅作者手绘的精美插图。它不要 求读者具有专门的背景知识,书的前几章提供的重要 的数学基础为探索后面的物理理论做了准备。 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物理学各个不同门类在科 学上所起的作用;学到微积分和现代几何学的众多神 奇概念;知晓量子力学的基础和冲突;明了什么是粒 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什么是宇宙学、大爆炸、黑洞; 什么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当时生产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上,集前人力学知识之大成,奠定了古典力学的基本体系,把力学这一门古老的学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牛顿将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到太阳系,将宇宙间天体运行的动因归之于 *一推动力 ,就解决了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动问题。虽然后来的科学的实践证明,牛顿力学并不是科学上的 终ji理论 ,但丝毫不可否认,它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部伟大的著作,在世界各国用不同的语言出版过无数的版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本书把现在人们常用的年、月、日、时、季节变化的特性特征、产生发展等科学的梳理,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进展。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天球坐标和时间计量系统、天文观测和常用仪器、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下册内容包括各类恒星、致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双星、星团和恒星演化,银河系以及星系和宇宙学。为满足交叉学科的需要,还包括了关于宇宙的元素丰度与起源的介绍。本书可作为天文、物理、地理等专业大学生的基础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的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作者以宇宙学研究中的一个个问题为牵引,把数学、物理、天文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整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跨学科学习的一个典范。 本书采用了大量古代科技史的素材,让读者回到人类历史的现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前沿科学离普通人越来越遥远,一些人已经被抛下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很难理解他们在做的事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人认识宇宙的过程,带领读者回到科学研究的原点,展现人类认识宇宙的关键过程。这对青少年而言尤为有益。还原科技史的现场对青少年学习科学极有帮助,也是很多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借用的重要学习材料。 本书有大量专业图片,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直观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起到了很长好的辅助作用。书中有
康德今天通常以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为人们所熟悉,但是他在自然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同样非凡,只是鲜为人知。在这本书中,他以天才的思辨,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勇敢地担当起牛顿所不敢承担的任务,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星云假说,奠定了机械的宇宙起源论的理论基础,被誉为天才的著作,是人类对宇宙起源的科学理论的*次认真的尝试,它突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是当时自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进步。
既然没有外星人到地球来,我们要怎么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子呢? 剑桥大学动物学家阿里克 克申鲍姆博士利用他对地球上的生命和(适用于全宇宙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专业知识,为我们解释了外星生命可能的样子:这些生物会如何移动、社交和沟通。举例来说,通过观察用电流脉冲来表明社会地位的鱼,我们可以看到其他星球上可能会出现通过电进行的交流沟通。由于要在海床上移动的进化压力,地球上的动物一般都具有左右对称的特性;而在其他星球上,那些在半空中或是焦油状质地的环境里进化的生物可能就没有任何对称特质。
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观测必然产生大量的观测数据。随着天文观测的快速发展,观测数据也日渐庞大,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是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必要手段。该书以概率统计为基础,介绍了天文上常用的几种数据处理方法,解释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前提,并给出天文上的一些实例。本书共分七章,第1~2章介绍概率统计基础与误差概论和最小二乘法;第3~5章介绍几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谱分析、平滑和滤波;第6章给出了随机信号功率谱估计的概念和方法;第7章介绍了多变量数据分析的方法;并在每章给出了详细的天文案例。
本书主要讲述了星系和宇宙学相关内容,包括银河系、星系、星系和暗物质、宇宙学、早期宇宙、宇宙中的生命等。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本书与以往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迥然不同。书中多为前人所不欲言,或所不敢言者。作者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天学置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世界天文学发展两大背景之下展开论述,内容包括:古代中国帝王出于政治目的而需要天学;古代中国哪些人从事天学活动;官营天学作为王家禁脔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作者又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周髀算经》与印度、希腊天文学的关系;印度、巴比伦天文学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交流;近代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与思想冲突。作者还讨论了天文学史的方法论问题,讨论了古代中国的宇宙理论,介绍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现存 天学秘籍 ,并借助三个引人入胜的个案论述应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天学遗产。 本书系久已被视为作者成名作的《天学真原》一书
本书探索了我们宇宙的历史,包括宇宙运转和进化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当前理解的整体图景,并尝试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那些构成我们的物质,包括粒子、力和量子现象的领域,它们构成了我们感知和思考的系统的方式。同时,作者带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一个没有 意义的宇宙中,应该如何构建意义和价值。
诺贝尔奖是当代科学界的荣誉。自1970年开始,天文学不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更是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奖。这些获奖天文项目往往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带给我们关于宇宙的全新知识。本书梳理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项目以及回顾20世纪前70年的重大天文学成就,介绍这些璀璨成果诞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览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和那些杰出天文学家的迷人风采。作者更在书末总结我国天文学发展的现状,回答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