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信使》是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早期作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通过光学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状况、银河系的情况以及木星卫星特点的科学史作品。全书由译者序、两篇英文版序言和一篇导言、正文以及结语六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除了 献辞 之外,被划分为 关于望远镜的介绍 观测月面 对月面现象的猜测 月球上的山脉比地球上的山更高 解释月面灰光现象 对和性和银河的观测和讨论 对银河系的观测和讨论 发现卫星的四颗卫星 八个部分,详细记录了伽利略通过望远镜重新理解 宇宙 的科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历史色彩和科普作用的著作。
作者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天学置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世界天文学发展两大背景之下展开论述,又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周髀算经》与印度、希腊天文学的关系,印度、巴比伦天文学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交流,近代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及其造成的影响与思想冲突。作者还就天文学史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古代中国的宇宙理论,并借助三个引人入胜的个案论述了应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天学遗产。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1卷,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相关内容,包括天文学与宇宙、我们的行星系统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恒星结构演化引论》系统介绍了恒星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观测事实,恒星内部发生的主要物理过程及其处理方法,以及恒星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结果,使读者较系统地了解恒星内部结构演化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熟悉不同质量恒星演化的过程和结局,以及初步掌握恒星结构演化的数值模拟方法。 《恒星结构演化引论》可作为高等院校理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进展。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天球坐标和时间计量系统、天文观测和常用仪器、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下册内容包括各类恒星、致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双星、星团和恒星演化,银河系以及星系和宇宙学。为满足交叉学科的需要,还包括了关于宇宙的元素丰度与起源的介绍。本书可作为天文、物理、地理等专业大学生的基础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的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时的全称是《伽利略 伽里莱的对话:那是四日间的对话,讨论的是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无论哪一方都提出了他们的哲学和自然学的依据》。这是伽利略为传播哥白尼学说而写的一部普及性著作,该书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书中参与对话的有三人。一个叫辛普利丘,是受过教育但有点傻气的人,他是地心说的信奉者;另一个叫萨尔维阿蒂,主张哥白尼日心说;第三个叫沙格列陀,是提问的人。书中三人就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真伪展开了一场辩论。《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该书很快销售一空,但是罗马教廷后来将其列为禁书,并因伽利略宣传日心说而对其进行审判。
诺贝尔奖是当代科学界的荣誉。自1970年开始,天文学不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更是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奖。这些获奖天文项目往往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带给我们关于宇宙的全新知识。本书梳理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项目以及回顾20世纪前70年的重大天文学成就,介绍这些璀璨成果诞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览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和那些杰出天文学家的迷人风采。作者更在书末总结我国天文学发展的现状,回答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
在所有阐述物理定律的复杂而强大的数学结构中,都蕴藏着简单而深刻的真理。科学家在揭示自然规律时,所追求的正是这些简单的真理,而不是复杂的技术细节。幸运的是,这些核心思想通常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谜题来说明。这些谜题是如此简单,人们不需要使用任何复杂的数学,就可以解决它们并理解其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有趣的谜题,带领读者解开宇宙规律之谜。本书包括100多个谜题及解答,并阐释它们如何与物理学和数学的深刻思想相关联。本书为一般读者而写,阅读它不需要广博的数学或物理知识,只要有一颗好奇心即可!
《中国海洋连通的全球海上通道特征:航天遥感 融合信息 战略价值》基于全球海上通道战略区位与多源空间信息之融合的研究成果,从海洋空间地理载体的角度,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与北冰洋中类型有别的海上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内容涉及海峡空间位置、自然属性、发育特征、水道特征、通道两岸自然地理、战略价值以及重要港口等空间融合信息特征。*后针对海上通道的战略区位,阐述了海峡专题基础信息与技术。 《中国海洋连通的全球海上通道特征:航天遥感 融合信息 战略价值》可供国家策略、外交、航海、海洋、海运、地质、地理、遥感、测绘与海事等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是钟鸣部结集出版的自选诗,其中不少作品,虽已先后在海内外发表出版过,但经作者历年的修改或调整,又歧路逢春,别开生面。这些作品所酝酿经历的时代,恰好是“朦胧诗”从肇始、繁荣到转变的时代,故从中不难看出这场诗歌运动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到作者匠心独运的一面。作者在自序中,延续新文学运动前人的观念,把当代诗歌的写作划分到“北俊”和“南靡”这两种大的文化背景下来加以考察,以辨认“观念性诗歌””和“气质性诗歌”的特征。从本集所收录的作品来看,显然,作者本人对两者都保有一定的距离,而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而最值得注
1610年被称为望远镜元年。自此以后,人类与天空的关系被这个两端装有透镜的圆筒彻底改变了。望远镜超越了人类视觉的极限,借助它凝视天空会发现: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这本书聚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讲述了由眼镜制造商发明的“玩具”望远镜如何经伽利略之手,演变为精密的科学仪器,终导向星空奥秘的发现,在当时的世界兴起波澜。 三位杰出的科学史教授搜集了海量的日记、笔记、信件、档案、年表等文献,用这些历史的痕迹再现了400多年前伽利略对星空的观察、《星空报告》的发表与传播,以及颠覆性观点引发的一系列戏剧性故事,还原了一段完整而传奇的历史。 新天空的发现不仅带来了新的天文学,还带来了新的哲学。这种哲学注定改变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上帝的关系的看法。这本书将科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用望远镜发明与
人类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之前便是星空的忠实观测者。人们通过辨识恒星组成的图案,将夜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绘制成星图,以此来描绘天上恒星的分布与排列组合。星图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记录星空的某种反映,也是研究和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工具。此外,它还是天空的一面镜子。多姿多彩的星图不仅使恒星确定了方位和坐标,也使天文学增添了诗意和美感,使得整个星空都被艺术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不同的文明对于星空有着不同的理解,星图中蕴含着人类无穷的智慧与想象力。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星图的形式、用途和精度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缩影。如果不从认识星空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明的进程,那么我们对科学与文明发展历程的认识终将一知半解且索然无味。这就便是星图带给我们的智慧与美妙之处。那么星
本书综述了宇宙伽马辐射这一现象的实验观测结果、起源的解释和蕴含的信息。其中主要探讨了宇宙射线的产生,相对论性射束的物理和天体物理,以及观测伽马射线宇宙学等研究方向。具体包括银河系内和银河系外的宇宙射线的起源、*天体物理条件(比如正在吸积的黑洞附近)下的加速和辐射过程、伽马射线暴等瞬态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宇宙学课题等。本书适合天文学、宇宙学、粒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生阅读。
行星科学是新兴的热门交叉学科之一。近几十年来,太阳系的航天探测研究进人了黄金时代,行星体(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成为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乃至生命科学等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意义。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论述行星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共15章。绪论概述太阳系及其宇宙地位和行星科学的研究方法。接着,从作为行星的角度来论述地球。然后依次论述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包括它们的卫星和环系)、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后综合地论述比较行星学与行星演化、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书中配有很多图表,论述力求简练,书后有八个附录给出常用的数据,给出重要参考文献。 本书主要作为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高年级
本书基于大学课程,内容涉及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等诸学科。许多要点往往是相关教科书中所缺乏的。 本书主要揭示了如何将热力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处理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中的大量问题,其它所涉及的问题也包括了行星科学,热力学宏观和微观性质的关系,粒子效应,矿物热力学性质的估算以及熵产生的动力学等。本书的许多要点往往是其他相关教科书中所缺乏的,但对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作为教科书,本书致力于让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在掌握热力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将它们广泛应用于自然过程和自然体系的研究。
本图集是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长期对黄海、东海进行连续、长期、定点观测数据的积累成果,该册是一分册,主要是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的原始观测数据展示,后续将系统按照年度进行图集的出版。分册对近海观测网络黄海站、东海站所测量的海洋气象、水文、水质三种类型数据按照月份与年度,并根据不同参数绘制玫瑰图和曲线图,以清晰、简明的方式呈现各要素的变化趋势。
20世纪见证了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出现,这是两个不曾有过的当代科学研究中令人激动、富挑战性的领域。 本书回顾了当代天体物理学所有关键领域的历史发展,以贯串始终的主线显示了这些进展是如何带来当代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极其丰富的全部景观。书中不仅呈现了许多由史无前例的观察导出的重大发现,同时也强调了理论概念的发展以及这些概念如何被人们接受。这些进展已使得天体物理学家和字宙学家可以追问某些关于我们宇宙性质的深刻的问题,并将我们借助于先进观察设备获得这些认识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其内容的精彩程度超乎任何叙事高手的丰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