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作者多年从事遥感应用研究和ENVI软件应用经验编著而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ENVI 6.0软件功能及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和方法。全书共17章,涵盖了ENVI软件概述、ENVI遥感图像处理基础、数据显示操作、遥感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矢量处理、制图、正射校正、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图像分类、地形分析与可视化、遥感动态监测、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高光谱与光谱分析技术、波段运算与波谱运算和ENVI Modeler建模工具等方面的内容。全书按照遥感图像处理流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读者掌握ENVI软件操作,部分章节设有一些完整实例,帮助读者学习完整的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各个章节相对独立,读者可视个人情况进行选择阅读。 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ENVI遥感图像处理功能,还融入了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作为ENVI软件用户的学习指南,对
本书系统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汇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书采用理论验证、实验分析与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手段,系统阐述SAR成像基本原理、SAR参考框架与投影转换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SAR影像配准方法、参考椭球面相位计算方法、干涉相位滤波算法与质量评价、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In SAR地形三维重建方法和In SAR形变探测方法,最后,综合介绍In SAR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本书所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书系统的总结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基于摄影测量原理和原理,系统的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和技术体系,同时结合诸多的工程实践丰富了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实践,为数组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中应用提供参考和探索。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对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趋势等方面的阐述。第二章对参与进行摄影测量的硬件进行介绍,该章结合摄影测量原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两套近景测量硬件设备(双目测量摄影测量系统和多目井下摄影测量系统)。 第三章对近景摄影测量的摄影条件、原理、公式推导和误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四章结合不同类型的工程案例,对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的深入应用做了介绍,理论联系实际,以其近景摄影测量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工程当中。 本书可为摄影测量、测绘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
本书针对激光雷达技术,特别是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在土工工程领域的应用特点,系统阐述了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激光雷达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建筑的结构分析方法与关键算法等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多源空间数据获取流程、点云数据处理的关键算法、空间数据与结构数据的数据库管理方法、几类常用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等。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测绘遥感、城市规划与管理、建筑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人员及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的参考书。
发展天基对地观测技术是国家重大需求。为此,我国成像卫星持续高密度发射,在轨卫星数量持续增加。它们在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像卫星任务规划是成像卫星任务管控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所解决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在轨卫星资源服务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对地观测需求,起到了“指挥中枢”的作用。本书系统阐述了成像卫星任务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首先对成像卫星任务规划问题进行了概述,综述了其基础理论方法;然后阐述了区域观测任务分解方法、成像卫星调度方法、移动目标搜索任务规划方法;此外还阐述了成像卫星任务规划仿真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以及作者对成像卫星任务规划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本书内容涵盖了作者在该领域多年研究取得的成果,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全书共7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GNSS技术的概况以及全球四大导航定位系统;第2章介绍了GNSS测量的基础知识;第3章和第4章介绍了GNS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和GNSS测量数据处理;第5章介绍了常规RTK和网络RTK技术的应用;第6章介绍了GNSS测量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第7章介绍了GNSS测量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本书主要供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测绘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监理、道路与桥梁、房屋建筑技术、市政工程技术、施工技术与管理、水文与水资源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自学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面向大数据,本书提出数据场、云模型、挖掘视角、李德仁法等空间数据挖掘的新方法,揭示在不同层次“规则+例外”的挖掘机理,总结数据源的内容和管理,研究遥感图像的大规模智能检索、地物分类和变化检测,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夜光遥感图像挖掘,滑坡监测数据挖掘,以及GIS数据的关联规则、分布规则、决策规则和聚类挖掘,成功用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发展评估、国际热点区域的人道主义灾难评估、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无人机视频的动态目标跟踪、火车车轮的形变检测、土地利用的分类与变化检测、滑坡监测的数据挖掘、银行选址的预测评估、区域经济分析等领域,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系统SDMsystem,实现了从空间大数据向大价值的实质转换。
本书从航天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航天摄影测量工程实践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航天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摄影测量基本理论、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工程系统、光学影像预处理、相机参数在轨标定以及光学影像高精度定位等内容。
本书系统介绍军事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首先介绍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发展的历程,其次详细介绍监测数据处理、隐患识别和模拟分析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通过智能化服务介绍军事地质灾害动态监测落地应用和发挥的实际效益。本书以地质灾害信息提取-模拟分析-智能服务为主线,涵盖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数据融合处理、隐患识别、精细化提取、模拟分析表达及军事地质灾害智能服务应用等内容。本书部分插图配有彩图,封底扫二维码,进入“多媒体”,可查看彩图。
本书主要介绍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处理与应用,重点围绕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高精度区域网平差模型、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论述。全书共6 章,综合介绍国内外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技术发展现状,重点介绍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几何成像模型构建、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模型构建、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匹配和大型区域网构建方法、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参数解算和粗差探测方法、多源数据辅助光学遥感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方法和典型多源遥感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实验。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讲授遥感课程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书中从遥感本质出发,对遥感图像的物理模型、几何模型、数据模型等数学和物理模型进行了由浅入深的阐述,在图像处理方法上则对光谱变换、空间变换、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图像配准、图像融合和图像分类等重要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和讨论。书中给出了大量遥感实例图像和处理例子,尤其介绍了近年来发射的一些遥感器。本书还对高光谱遥感进行了阐述,给出了高光谱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图像和处理的例子。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及知识挖掘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及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场景智能理解的最新研究成果撰写的,系统阐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场景智能理解各个层次研究任务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分别介绍遥感影像场景理解的研究进展及趋势、遥感影像场景标记任务、遥感影像场景检索任务、遥感影像场景分类任务、遥感影像场景目标检测任务、遥感影像场景语义分割任务,以及遥感影像场景图生成任务。
本书在我国东、中、西部分别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省会城市??杭州市、合肥市和贵阳市作为目标城市,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其遥感大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并沿着城市扩展过程监测→扩展驱动力分析→扩展带来的影响这条逻辑主线,结合统计资料和我国国情,比较了研究区内城市建成区扩展的特征、扩展的驱动因素和扩展效应等。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加大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防治,已刻不容缓。当前迅猛发展的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干涉雷达)为地质灾害雷达遥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自然灾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实践表明,运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本书系统介绍了雷达地质灾害遥感现状,结合贵州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实施现状,系统性阐述了InSAR滑坡形变监测的方法和应用案例,并结合InSAR监测数据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针对特高压输电杆塔安全监测,介绍了输电通道滑坡隐患识别的技术方案和应用案例;在地震雷达遥感应用方面,介绍了地震灾区大范围同震形变信息快速提取方法,开展了地震震
本书首先介绍了小二乘模型匹配理论;然后重点阐述了基于射线理论的小二乘Kirchhoff偏移、小二乘高斯束偏移、波动方程的单程波小二乘偏移、波动方程的双程波小二乘偏移、黏声波介质的小二乘偏移、基于编码的小二乘偏移、双复杂条件下小二乘偏移及基于先验模型约束的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及应用;后对小二乘偏移方法的研究进行展望。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海图制图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力求从地理坐标系及地图投影理论和海图主要投影及投影变换入手,建立数字海图的数学基础,从海图主要对象的符号化过程介绍,引入海图符号语言的基本规则和海图要素分类与图示表达,以此建立起海图制图的理论基础;通过由海图设计、海图制图综合、电子海图制作、海图质量控制等海图关键技术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掌握海图制图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本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测绘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测绘、航海技术、海事管理、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地图制图、海洋测绘、航海管理、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以 ArcGIS 10.7 版本为讲解依托, 90 %左右的内容适合 ArcGIS 10.0 以上的用户。内容共分 16 章,包括 ArcGIS 入门、数据库管理、坐标系统、数据转换、数据处理、数据建模、地图打印到 DEM 制作、三维制作和分析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并把很多案例做成了模型。书中附带了作者自己开发的接幅表生成和标准分幅打印工具软件,以及配套的数据资源和视频。 本书注重实用性,深入浅出,既适合 ArcGIS 初学者,也适合具有一定基础的 ArcGIS 专业人员,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并对 ArcGIS 二次开发的用户也有一定帮助。
本书以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为核心,以研究科学数据共享的概念、内容与技术为起点,阐述科学数据共享的理念,设计了一套用于科学数据中心业务的共享流程,包括数据共享流程、数据申请流程、离线申请管理流程以及数据发布流程,定义了元数据评审和文献支持两种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需要的扩展功能。结合地球科学数据的汇交与共享,以3个具体的共享实践为例,阐述了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的具体实践。并基于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数据共享服务的实际成效来分析和评价地球科学数据共享,分析用户申请数据的时间热点、空间热点以及主题热点,对数据文献进行引证分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成像机制、遥感理论基础和信息反演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海面描述与海浪方向谱,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成像机理,沿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成像数值模拟与验证,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涌浪相位模型及数值模拟,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方向谱与相位谱非线性映射模型及数值模拟,沿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探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