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法的专著全书共4章,第1章全面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的学科定位与体系,回顾其发展历程,展望其未来趋势,第2章为海洋地球物理基本理论部分,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物理本质与几何表示,第3章为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分析部分,重点介绍数据与计算方法、积分变换与谱分析方法、反演解释方法,第4章为应用部分,详细介绍海底浅层结构探测、海底热流探测、海洋重磁与地震探测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工作方法、资料整理与地质解释。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1955年钱学森回国,1986年提出了地理科学,把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美学艺术交叉与并列,1996年又将建筑科学从地理科学中分离出去,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11个门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钱学森从系统学的角度,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典型实例。研究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可以认识到将客观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不同的科学与技术,具有结构的整体科学技术系统,产生"新质"(涌现),其总体功能有"1+1》2"的作用。如果从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门类切入,深入到底,能够发现与其它门类都有交织的联系,是整体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亚系统(Subsystem),或者称为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具有特定的"位置"。从局部上溯研究科学技术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再来研
王勇、程金星、廖文婷、夏连军编著的《地震资 料在隐蔽圈闭识别中的应用》围绕岩石物理这一核心 问题,从理论模型研究到实测数据分析.再到特征成 因总结,明确了苏北盆地不同类型陆相沉积砂岩在岩 石物理上的共性与特性.并结合地震正演研究了储层 参数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存此基础上,对症下药 ,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灵活运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 约束反演、叠前同时反演、地质统计分析等技术,开 展隐蔽圈闭识别和勘探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和较高的勘探效益。 本书可供油气田勘探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 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围绕近年来著者在光电化学阴极保护领域的研究结果,结合光电化学阴极保护理论、半导体理论、电化学/光电化学原理,对石墨相氮化碳材料、改性材料、复合材料及储电子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和机理进行了论述。同时,本书还结合国内外同行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材料的设计及理论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撰写本书的初衷是将绿色环保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技术推向实际工程应用,促进该技术的快速发展。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关工程方面的实际应用。全书分为十三章,各章包括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通过大量实例讲述如何将所学传热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之中,帮助读者掌握各种热量传递现象的规律,从而为设计满足一定生产工艺要求的换热设备及热过程实现温度场的控制,提高现有换热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水平打下理论基础。本书在理论阐述上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第二章相似性空间分析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定性空间表达模型,第四章空间场景相似性分析评价模型,第五章基于相似性的空间分析系统,第六章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评价的地址规范化,第七章基于Hadoop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第八章数据密集型计算环境下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探索,第九章总结与展望。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G19990436)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内容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的研发与集成。全书共分10章。章介绍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探讨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相关支撑技术;第四章介绍了自主开发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系统HIMS的结构和功能;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了自主开发的三种时空民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第八章和第九章介绍了国外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的应用;第十章对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子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本书重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结合,在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可供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球科学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