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天才?不苟言笑?不是在认真地做研究就是在严谨地做实验? 这些对科学家的想象或许都没错,但除此之外呢?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快乐的童年,悲惨的童年;顺遂的求学,坎坷的求学;受同侪推崇,与同行结仇 他们怎么成长、怎么恋爱、怎么发现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知识、怎么实践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怎么面对研究之路的毁誉和孤寂 本书将呈现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独特的样貌,并以他们为榫卯,连接起人类不断探索的故事。
本书是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章,详细阐述了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典型应用,包括 第1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发展历程,第2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时空基准,第3章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4章卫星重力探测与地球重力场,第5章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第6章高分辨率遥感对地观测,第7章精密与特种工程测量,第8章海洋测绘与海道测量,第9章智能化地图制图与地图传播,第10章 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与可视化,第11章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第12章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地球物理学基础》(增订版)是在1985年《地球物理学基础》(第一版)基础上增补、修订的新版,是有关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著。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地球物理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书中涉及内容广泛,除概论外,包括: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地球的转动,地球的年龄、能源和温度分布,地磁场、古地磁场及其成因,地电场和地球电磁感应,天然地震及其预测,地震波的传播,地球的振荡,地震位错和震源物理,地球内部构造等11个专题。书中对所涉及问题的物理概念阐述清楚、简洁、明了,数学公式推导详尽,有助于读者深化对研究问题所涉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结果的正确运用。
未来,人类能否移民到太空去?能否像哈利 波特那样披上斗篷自我隐身?由农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从钻木取火的洪荒世界,走向拥抱人工智能的虚拟时代――翻开淼叔的《淼叔说科技简史:从过去到未来》,用幽默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勾勒一幅恢弘壮阔的科技发展画卷,让你不仅能轻松学到电磁波、熵、区块链等奇妙的科学知识,更能探索科技发展的传奇历程,读懂科技的过去与未来,纵览人类的智慧与灵感,了解科技如何由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更迭而来,又如何改变我们今时今日的生活,见证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个重要节点与精彩瞬间。
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当前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建立“地球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体系的新时代,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研究正在朝该方向发生深刻变革。本书阐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凝练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目标及方向,探讨了2035年前我国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方向和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问题等,以期为国家发展地球科学提出政策建议。
河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始终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河流危机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实施进展不及预期,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重大挑战。解决河流危机,需要从底层逻辑进行系统思维,从人与河流关系的伦理范畴去认识与反思。河流伦理是辩证认识与科学处理人与河流关系的新的指导哲学。本书论述了河流伦理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路径,以期与世界同行分享交流,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河流危机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共同努力解决人类存续危机,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背景噪声被动源成像方法》是一本**地震学教程,它系统地阐述了走时估计和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的原理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格林函数估计的噪声互相关方法、走时估计的驻相法、传统检波器阵列成像方法、背景噪声反射体成像、背景噪声成像分辨率分析、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走时估计、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均匀介质中的虚源成像、散射介质中的虚源成像、光强度互相关成像、随机介质中波传播回顾及数值分析与概率论的基本理论等。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以及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遴选生命健康领域、网络安全领域、新能源等若干重点领域,通过德尔菲法、科学计量学等方法开展技术预见研究。在社会愿景、现实需求、技术前沿等分析基础上,结合专家研判提出重点技术清单。在德尔菲问卷中,将技术实现分为实验室实现时间和应用推广时间,然后对技术清单问题开展德尔菲问卷调查,分析各个阶段技术的实现时间、技术实现的影响因素、当前水平与领先国家,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研判,并对技术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本书内容涵盖四大部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生态学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生态统计中的独特方法。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生态学研究实例,并通过丰富有趣的脚注为读者拓展了统计理论的发展史、名人名家轶事乃至哲学思辨等背景知识,大大增加了可读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统计、生态统计、生物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对统计学、数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优秀的案头参考书。
人类可以时空旅行吗?平行世界存在吗?宇宙会消亡吗?人类的命运终将如何?所有和世界有关的问题,终将和你有关!宇宙的奥妙、科技的未来、全人类的命运 都在汇聚在《淼叔说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结》一书中。 《淼叔说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结》是文津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书写宇宙的故事。本书将科普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结合,配以生动有趣的插图,带领读者了解关于宇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探究宇宙的真相,带领读者进入科学殿堂,打思维壁垒,共同探索科学真正的美。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影响*的一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海岸线绵延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受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频繁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建设工程遭受台风的破坏。在建设工程中,钢结构房屋、塔吊倒塌对建筑撞击破坏,瓦屋面、门窗和幕墙工程、广告牌和市政附属设施、村镇低矮房屋受台风灾害影响*为普遍,也*为严重。为了研究建筑结构风荷载机理和风灾原因分析,本书收集了2017年 天鸽 强台风、2018年 山竹 强台风等建设工程台风破坏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抗风概念设计及防灾减灾要求,为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灾后鉴定、定损、修建、重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是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本科生量身打造的“概率与统计”教材。本书在传统“概率统计教程”的基础上,融入了地学各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入具体的地学问题,系统讲解概率统计方法,并配以丰富的地学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通过深入探讨地学领域的概率统计技能,本书旨在为学生未来在地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多通道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介绍了一种新的瞬变电磁方法 多通道瞬变电磁(MTEM),主要内容包括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装备研发、资料处理解释及实际应用等。多通道瞬变电磁核心技术包括大功率接地源编码发射、多道观测、解码接收和类地震资料处理等。该方法具有大深度、高精度探测的优势,为探测石油、金属矿提供了一种全新装备技术。
本教材是与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地层学教学配套的野外实习教材,是地层学野外教学实习的工具书。教材介绍了武汉周边蔡甸侏儒山、湖北黄石等地的多条野外地层教学路线,包含了地层学分支学科,如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旋回地层学中的野外典型现象,以及地层学野外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还根据野外具体现象安排了相应的野外作业及思考题。本教材旨在加深学生对地层学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提高野外地层学实际工作能力,适合于地质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
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生物地磁学是由地磁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磁场及其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机理和规律,分析生物感磁起源与机制,以及生物记录的地磁场信息等,对于揭示地球系统中地磁场对生物圈演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地磁学 现象、机理及应用》系统总结了生物地磁学的*新研究进展,包括在地磁场变化性、生物趋磁性起源与演化、动物地磁导航行为与机制、生物响应极端弱磁场的机制、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及其在古地磁学和生物医学的应用等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生物地磁学 现象、机理及应用》写作深入浅出,内容系统丰富。
本书介绍了寒区和冻土的基本概念、土壤冻融及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等;详细梳理和总结了冻融过程对土壤物理及水热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以大量实验为基础,阐述了气象条件和下垫面对冻土水热迁移的影响机理;详细介绍了基于实验数据提出的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迁移物理模拟方法,以及冻土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的参数、边界条件及两类模拟方法;详细介绍了两类典型寒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原理、模型构建及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成果;最后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是利用数学原理解决水文问题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集成,从水文过程的基本统计特征出发,以概率统计数学原理为基础,把近年来在水文分析、预测中大量应用的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小波变换、分形和混沌理论等数学方法统一纳入《统计水文学》体系之中。在结构安排上,考虑到水文学统计理论发展中人们对水文过程的把握和理解程度的逐步深化过程,基本以水文统计理论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主编排。在基本数学原理介绍的基础上,大量介绍当前科研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经典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具有本科数学基础的水文、气象、地震、农业、经济等学科涉及时间序列预测的科研工作者和业务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教材使用。
本书是一本聚焦诱发地震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案例的地震学专业书籍。其中,第1至4章系统阐述了诱发地震监测的基本方法原理,包括弹性介质基本理论、典型脆性破坏准则、地震震源理论、地应力测量方法和水力压裂技术等,第5至9章详细介绍了诱发地震监测的应用情况,特别是重点分析了微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此外,本书附录汇总了相关的术语词汇解释、信号处理知识和数据格式说明,方便读者查阅参考。
你有没有问过这些问题:桌子为什么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改变形状?电脑为什么可以长时间使用而不会破损?开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可以安心地坐在车里而不担心车辆散架?眼前的世界是真实的吗?这些问题与量子力学有什么关系吗? 在本书中,作者把抽象难懂的量子力学巧妙化为日常可感的事物,更讲述了许多可爱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物理与我们的距离,这场量子物理之旅由此也变成了人类的科学之旅,带领读者从零读懂量子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