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作者张楠、尚永立、江红、郭海)介绍了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情况,分析了长江上游的水文气象特征,以及长江上游主要大型水利工程对水文特征的影响,通过改进分布式水文模型、生态调度模型构建了长江下游水文循环模型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后从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蓄水时间、降雨量变化方案下三峡水库来水量,下泄水量,以及*产卵期、四大家鱼产卵期水文过程变化情况,描述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文模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文模拟、水资源规划与调度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地球系统(第3版)》与传统的地球科学教科书相比,不仅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固体地球、大气、海洋)进行了介绍,还讲述了各圈层之间以及它们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课本的内容)。《地球系统(第3版)》的第1章,全球变化,是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概述——观测数据让我们确信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而地球历史上的事件反映出地球系统如何对压力作出响应。《地球系统(第3版)》其余的篇幅由三个部分构成。第2-9章主要探讨地球是如何“运转”的。这部分讲述了气候、海洋、大气环流以及元素再循环是活跃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所有这些过程中,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10-14章带领读者重温地球的历史,重点强调了对未来具有警示作用的地球事件。第15-19章关注的是地球系统的未来,提出了现代全球变化的问题,并结合前面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是交通枢纽。北京山区是北京市饮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与环保用水的水源地,干、鲜果品和木材等可再生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度假基地。北京山区以中低山为主,在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主要为丘陵台地,其中中低山区相对高度较大,山坡陡峻,切割深邃,沟网密布;地层古老,构造发育,岩体破碎;降水虽不太丰沛,但高度集中,时有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肥沃,具有植被生长的良好条件,因此曾是层峦叠障的绿色林海,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不仅使山区自身少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而且对整个北京地区起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作用,是北京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防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天然屏障。由上可见,北京山区在北京地区减灾防灾和国民
本书将混沌理论应用于河川径流演变规律的研究中,并通过其他方法相结合,以黄河、长江为研究对象,对径流时间序列进行了混沌特征分析和预测。全书共分为13章,分别是:绪论,黄河、长江流域水文概况及径流变化基本特征,河川径流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河川径流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河川径流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识别,河川月径流预测的相空间近邻等距模型,河川月径流预测的混沌支持向量机模型,河川日径流预报的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归一化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径流预测,基于近邻点法的河川径流混沌预测,河川径流演变的长程相关性诊断分析及趋势预测,河川径流变化的小波分析,结论与展望。 本书适合水利及相关专业院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相关领域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淮北平原变化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经济社会发展)下降雨、蒸散发、土壤水、地下水、径流等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动力耦合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计算方法、公式和水文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完成了多项应用成果,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文模拟预报、水资源评价及相关领域,拓展了水文实验成果在水资源及相关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空间。 本书是针对淮北平原区全面系统的水文水资源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专著,适合全国广大水文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水文预报是水文学原理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数学模型是进行水文预报重要的方法。《水文预报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第2版)》结合西南地区的水文观测试验结果,对不同流域和河道径流预测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综合的介绍,特别是对森林区流域水文模型、岩溶区水文模拟方法、河道洪水演算模型进行了讨论,还阐述了分布式水文数学模型的设计思想与建模技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研究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参数可识别性等基本问题,分析了决定预报精度的相关因素。《水文预报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第2版)》还介绍了水文数学模型的实时校正方法,探讨了水文模型智能化的理论与实现途径,提出了一种按照专家知识进行判决仿真的人工智能预报模型。其目的是对我国近期在水文预报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为有关科技人员和学者提供可以参照使
本书主要介绍天基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处理的理论、技术与应用系统,重点围绕遥感卫星轨道计算与预报、遥感卫星接收平台、影像预定位与高精度配准、图像融合的理论和算法进行系统论述。本书所介绍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资源、环境、国土、测绘、地质、卫星应用及军事防御等领域
本书介绍了地球的环境、自然灾害和大地构造动力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方向和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季节性积雪区融雪的同位素演化及其对水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地壳与上地幔内粘弹性应力变化在地震触发中的作用;爆发式火山喷发和湖泊喷发的机理和动力学:亚洲新生代大陆构造演化史的初步综合回顾;印度一亚欧板块碰撞是否引起了亚洲大陆下的地幔横向挤出?利用全球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热点和地幔热柱的深部结构及起源;俯冲带成因的全新解释和探讨,尤其对由在岩石圈中存在的横向密度差异产生的浮力效应进行深入讨论;海洋地壳热结构和生成机制的回顾;从地热和液压资料推断年轻海洋地壳具有高渗透率。为适用众多的读者,作者对每个课题的介绍尽量深入浅出,既包含详细的基本原理介绍,又包括该课题的*进展并注入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 本书
《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究及应用》全面阐述了目前流域开发背景下,复杂流域水循环及水质模拟、水利工程影响评价及调度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多闸坝调控河流水文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体系、量化方法和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是系统提出了闸坝水文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第二部分是以淮河流域为例,详细研究了闸坝群调控对流域径流演变、水质过程及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以北京市温榆河流域为例,探讨了闸坝群水量水质联合优化调度方法和应用。《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究及应用》提出的闸坝调控河流水文环境效应量化方法及应用,对正确认识流域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河流污染治理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和参考。 《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
我国是全球地震高发的区域之一, 21 世纪以来已发生两次 8 级以上巨震。面对严重的震情形势,用现代新信息和技术手段有效地减轻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务院“互联网 + ”行动计划,地震工作如何与互联网真正紧密结合?如何利用大数据拓展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 “互联网 + ”和大数据提供了无限可能。 2015年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今日头条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科技、创新、安全、参与”的大型论坛“互联网 + 地震——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共同致力于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 + 地震”工作模式,探索构建“互联网 + 地震”的战略格局,不断提升地震部门的公共服务,达成*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本书是全景展现“互联网 + 地震”公共服务路线图的行动指南。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全书共15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部分:第1至第2章为遥感基础。重点阐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第6至第1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主要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第三部分:第11至第15章为遥感专题应用。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本书内容丰富,具基础性、前沿性、有广泛的适用
《京津唐地区地震密集与历史强震》的研究内容包括:应用定量方法分析1970—2009卑仪器记录大量中小地震活动特征,并就其显著特征——地震密集详加研究并进行分类。通过地震密集与唐山地震,以及与历史强震的关系分析,探讨地震密集的物理含意以及与强震内在的联系。利用这一规律进而校订那些震中定位精度较差的历史强震参数。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地震活动性力学的研究范畴,力图科学系统地揭示地震活动性物理本质。
本书介绍了环境同位素、有关历史、早期的发展以及同位素分馏的基础理论。阐述了整个水文循环过程中2H和18O分馏,探讨了降水和地下水中的同位素示踪、自然环境和污染下溶质的来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同位素示踪问题。详细介绍了现代地下水和古地下水的测年方法,并利用研究实例阐述了这些测年方法的综合使用。 为查阅方便,本书将一些重要的温度-分馏方程进行了汇编。本书对我国从事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研究和应用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Surfer强大的插值功能和绘制图件能力,已经使它成为用来处理X、Y、Z数据的*软件,Grapher是绘制二维图形的*软件,Strater是专业的、高性能的测井和井孔绘图软件。《Surfer?10地学计算机制图》在介绍Surfer软件所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用大量案例介绍软件的使用操作过程,并简要介绍了Grapher和Strater软件,达到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的统一。 《Surfer?10地学计算机制图》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地质、测绘、气象、环保等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的教学或实习用书。也可作为高校和研究所相关领域(地理、地质、地球物理、水文、工程、考古、海洋、生物、林业和气候等)科技工作者及工业界数据分析的参考用书。
????地震资料在横向上具有钻井资料无可比拟的连续性,且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储层物性信息,因此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应用地震信息进行岩性、油气藏的预测仍处于探索及技术的积累阶段,多数技术尚处于理论模型的研究探索阶段,在生产实践中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 ????刘豪、辛仁臣主编的《油气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与应用》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储层特征重构技术、地震频谱分解技术、地震频率衰减技术及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法原理、应用条件和技术关键等内容。理论研究表明,与致密的单相地质体相比,当地质体中含流体如油、气或水时,会引起地震波频率的吸收衰减,当储层中孔隙比较发育而且富含油气时,穿过地层的地震子波的中高频能量衰减要比低频能量衰减大。
本书重点从三维空间数据与可视建模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共9章。第1章介绍了三维空间数据与可视化建模研究发展现状;第2章主要从2D空间、地表3D空间和地下3D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三维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第3章至第7章从数字地形建模与更新,3D地理空间建模,3D地质空间建模,地上下真3D空间集成建模,以及3D空间建模有关算法等方面介绍了*的研究成果;第8章介绍了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第9章介绍了作者研究小组开发的实验系统与应用实例,以及国内外主要的3D建模工具与典型系统。 本书既可作为GIS、计算机、科学可视化、三维建模等专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的公共教材,也可作为我国从事三维数据获取与可视建模研究人员的技术指南。
吴健生、王家林、赵永辉、于鹏编*的《地球物 理学入门》在固体地球物理学框架下,系统阐述地球 的物理性质、物理结构和总体物理特征,地球物理学 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研究。以地球物理性质为引线, 粗线条地介绍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近年来地球物理学典型研究案例及应用成果。为便于 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全书共分20章,每章按一周4 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来组织题材以尽量保持其相对独立 性。 本书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作 为相近或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于从事相近专 业或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意了解地球 物理基础知识的有关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水文学在水利、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实用技术,内容详实全面,体裁新颖,结构合理,体系完整,配有大量的算例,实用性强。全书共有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水文学基础知识、流域产流分析计算、流域汇流分析计算、河道洪水演算、水文频率计算、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水库径流调节原理、水库兴利调节计算方法及水库调洪与防洪计算方法。 本书可供具有一定水文学基础的水利、防汛、河道整治、桥涵设计、城镇排水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参考书。
本书为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本书共分13章,内容涉及:水文学研究内容和方法,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河流与流域,降水,土壤水与下渗,蒸散发,径流,流域产流,坡面、土壤与河道水流,流域汇流,河流泥沙,沼泽、冰川与融雪径流,湖泊、水库与河品水文。第1章简要介绍水文学原理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第2~7章阐述了水文要素及其描述方法;第8~10章分析了流域产、汇流过程,包括地表、土壤中和地下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第11章简要分析了河流泥沙的形成及其影响;第12章和第13章阐述了沼泽、冰川、湖泊、水库以及河口的水文现象和特征。 本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教材,也可供水利工程,城市给排水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师生阅读,并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
1993年4月国家计委以计综合[1993]110号文下达了修编国家标准《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任务。我部于同年8月在北京成立编制组,至今该标准现已编成并审查通过。标准主要内容包括陆地水文学科中水文测验、情报预报、分析计算、水资源、水环境等有关领域术语及符号。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照了我国现行水文专业及相关专业术语和符号规范(标准),并注意了与国际接轨,借鉴了有关水文术语和符号的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经反复征询意见修改形成本标准文本。本标准较1987年7月1日施行的国家标准GB195—86《水文测难术语和符号标准》有全面的扩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