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化算法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常用数学算法,同时介绍了正演算法及数学基础知识。本书包括一维搜索和梯度类算法、智能优化算法,以及数学地质中常用的克里金法和随机模拟法。对于每一个算法,都详细介绍基本理论、解析算例或应用算例、MATLAB程序这三部分内容。同时对于模拟退火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等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算法,作者也做了经典算法及改进内容的介绍。本书是一本科研入门指导书,也是一本关于反问题学习的简明教材;既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本书是973计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第八课题“海河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阈值与模式”的研究成果,是水利界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重点关注的关于缺水流域的研究命题。书中系统提出了流域水循环多维调控基础理论体系、调控方法,详细描述了海河流域水循环五维临界调控模式与阈值标准集、调控措施和方案制定以及相应的总量控制策略和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未来生产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三个层面均具有新颖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其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水利经济、资源经济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未来10年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机遇,包括从地表到地球内部运动过程的研究,以及海洋与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指出地球科学未来10年出现的7个新的研究机遇:①早期的地球;②热化学内动力和挥发物分布;③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④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⑤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协同演化;⑥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耦合响应;⑦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国家减灾委员会一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针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科技需求,依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发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的要求,与国家减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即民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以及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害范围、灾害损失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工作。本书介绍了这三项评估的结果,并对汶川地震灾害做了多方面和综合的分析,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汶川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与基础设施破坏,资源毁损和环境破坏等灾情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书可为指挥灾区恢复重建的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救灾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受灾民众重建家园时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
本书针对地图认知影响因素复杂、评估手段欠缺、实时监控困难等问题,将眼动追踪技术引入地理学研究范畴,将人脑中隐性的地图认知过程显性化表示出来,同时为个性化地图设计提供定性与定量依据,采用以问卷调查和眼动实验为主、多种实验手段联合互证的方法,来研究地图认知问题。 全书共7章,第1章、第2章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构建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第3章、第4章基于因子分析法建立个性化地图认知因素优化模型,基于方差分析建立个性化地图认知适合度线性加权量化模型;第5章提出个性化地图眼动实验多维域和眼动-认知表征模型,对地图要素与用户、环境因素的交互及叠加作用进行眼动实时监控;第6章给出应用实例;第7章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
地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较迅速的领域。本书全面介绍了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方法、空间分析过程,详细讨论了地理空间量测、空间关系分析、空间推理、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时空序列分析、空间智能分析、空间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等技术方法。
本书系统论述了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产资源学科发展态势,对我国矿产资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对矿产资源研究的新技术、野外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我国矿产资源学科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流区,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水文循环及水资源时空分布造成了显著影响。本书在实测降水、气温、径流基础上,结合GRACE重力卫星反演的陆面水储量变化,借助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和分布式水文模拟等手段,分析重力卫星观测反演的黄河源区陆面水储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降水、蒸散发、径流以及冻土变化与陆面水储量变化的关系。同时考虑流域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利用分布式VIC模型模拟黄河源区径流、蒸散发、冻土、土壤含水量等水文循环要素,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多时段季节性趋势检验,揭示源区冻土变化和蒸散发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机制。本书基于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前面提出的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假设的合理性,从蒸散发和冻土变化角度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作出解释,成果可为
曾昭璇教授(1921~2007)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是为我国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南地学界一代宗师。 本文集收录了4帧院士的题词,和包括多位院士的曾先生生前好友、同事等为纪念他逝世一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26篇,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论著10篇,以及其绘画、书法与诗词等作品19幅(首);还附有精美彩照16版。内容丰富、新颖、生动、感人,形式活泼、多样,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可读性。 本文集可供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海洋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和其他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从理论与方法(技术)两个层面探讨了地理建模的有关问题。其中,理论篇的内容包括地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与分类,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地理建模方法概述。方法与技术篇的内容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线性建模方法、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以及地理建模常用软件。另外,本书还对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个经典模型做了评介。《BR》 本书自成体系,具有专著与教材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既遵从了研究专著的写作规范,又兼顾了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要求,还吸收了作者本人及他人的**科研成果。
我国现在还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数次地震灾害进一步说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对加强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编者按管理、技术、法规分三部分编写,尽量做到内容充实,起到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及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的作用。已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企业可根据本指南修改、补充、完善规划和预案,建立健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现代化进程。本书创刊录部分编入了部分过去的法规,以使读者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历史沿革有全面的了解,执行中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以丰富的历史资料、简洁明了的理论分析、轻松活泼的文笔,向读者介绍全球(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重大的地震预测案例及其影响。通过这些案例向读者介绍地震预测的主要方法以及每个方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方法包括动物感知、地震光、地震云、地震电磁、应变、应力、地震矩、地震群、地下流体、潮汐触发,等等。有些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而另外一些则不过是牵强附会。《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同时也详细介绍美国的地震项目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的地震预测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防震减灾为主的过程。正是得益于这一转变,才造就了美国在每次大地震以后为数极少的人员伤亡的奇迹。
本书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论述了“自然一社会”二元水循环研究进展,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第1~4章)总结了降水过程、蒸发过程、地表水过程、地下水汇流等基本循环过程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第二部分(第5~8章)阐述了强人类活动干扰下,水循环二元化过程中伴随的水环境二元演变、水生态的二元演变,以及农业水循环、城市水循环的形成和演变;第三部分(第9~12章)论述了研究二元水循环所需的流域下垫面获取技术,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目标ET控制技术、地下水CFCs定年和环境示踪技术等有关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河流域典型单元的应用研究。 本书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农田水利、环境工程、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等阅读。
本书是《化学进展丛书》分册之一,着重从地球系统化学的角度,介绍和论述近年来地球化学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领域开拓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发展和成就,其中包括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若干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包括陨石化学、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地幔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领域,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油气资源成烃成藏与金属成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学逐步跨入了以整个地球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发展阶段,同时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因素。本书试图反映地球化学对地学这一发展趋势的响应,以及地球化学为
水文学方法研究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系统总结了水文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针对水文学方法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文学方法的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总结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对水文学方法的促进作用,并介绍了水文学方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对水文学不确定性方法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全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水文学方法研究可作为高等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也可供气象、农业、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并可作为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相关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影响》阐述了植被发育、土壤侵蚀、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动力平衡,建立植被侵蚀动力学的理论与方程,并应用于生态建设的效果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泥沙侵蚀-搬运-堆积特性的变化机理和水沙运动基本过程的变异,揭示了在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产流产沙变化规律。此外,系统地研究了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的演变规律,包括形成萎缩性河道的造床流量、河相关系、纵横剖面、过流能力、 小水大沙 型高含沙洪水的运动机理等;探讨萎缩性河道的 小水大灾 效应及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致灾机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动力平衡机制、水沙变异后下游河道的复杂响应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与调控的具体措施。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是作者近十多年来在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介绍了作者在该领域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系列重要成果。《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瞬变电磁波场转换原理及方法、瞬变电磁虚拟波场特性,研究了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的重要技术:虚拟子波宽度压缩技术、合成孔径技术、三维偏移成像技术等。《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可供大、中专院校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专业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科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约300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等分册。其中,地
本书主要展示“强震动力动态图像预测技术研究”课题中的地壳变形动态图像提取及强震预测技术研究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专题目标是:研究中国大陆和重点地区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应变积累背景与动态分布,区域重力场变化趋势与动态变化特征,强地震孕育过程多时空尺度地壳形变异常信息的提取,建立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强震孕育过程地壳形变应变场和有关参数异常判据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