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
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第二章相似性空间分析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定性空间表达模型,第四章空间场景相似性分析评价模型,第五章基于相似性的空间分析系统,第六章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评价的地址规范化,第七章基于Hadoop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第八章数据密集型计算环境下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探索,第九章总结与展望。
《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以丰富的历史资料、简洁明了的理论分析、轻松活泼的文笔,向读者介绍全球(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重大的地震预测案例及其影响。通过这些案例向读者介绍地震预测的主要方法以及每个方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方法包括动物感知、地震光、地震云、地震电磁、应变、应力、地震矩、地震群、地下流体、潮汐触发,等等。有些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而另外一些则不过是牵强附会。《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同时也详细介绍美国的地震项目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的地震预测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防震减灾为主的过程。正是得益于这一转变,才造就了美国在每次大地震以后为数极少的人员伤亡的奇迹。
本书以化算法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常用数学算法,同时介绍了正演算法及数学基础知识。本书包括一维搜索和梯度类算法、智能优化算法,以及数学地质中常用的克里金法和随机模拟法。对于每一个算法,都详细介绍基本理论、解析算例或应用算例、MATLAB程序这三部分内容。同时对于模拟退火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等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算法,作者也做了经典算法及改进内容的介绍。本书是一本科研入门指导书,也是一本关于反问题学习的简明教材;既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本书包含中文和英文两部分,作者安艺敬一教授是国际*的地震学家。本书是他生前的后一部著作,凝结着他毕生研究地震和火山的心血,尤其是在地震和火山预测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支持这些新思路和新方法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和火山前兆的新观点和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两大部分,尤其是尾波Q值、M的概念及其观测为地震预测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途经。 本书可供地震学和相关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工程人员和教师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和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教科书。
本书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论述了“自然一社会”二元水循环研究进展,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第1~4章)总结了降水过程、蒸发过程、地表水过程、地下水汇流等基本循环过程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第二部分(第5~8章)阐述了强人类活动干扰下,水循环二元化过程中伴随的水环境二元演变、水生态的二元演变,以及农业水循环、城市水循环的形成和演变;第三部分(第9~12章)论述了研究二元水循环所需的流域下垫面获取技术,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目标ET控制技术、地下水CFCs定年和环境示踪技术等有关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河流域典型单元的应用研究。 本书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农田水利、环境工程、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等阅读。
本书是《化学进展丛书》分册之一,着重从地球系统化学的角度,介绍和论述近年来地球化学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领域开拓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发展和成就,其中包括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若干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包括陨石化学、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地幔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领域,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油气资源成烃成藏与金属成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学逐步跨入了以整个地球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发展阶段,同时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因素。本书试图反映地球化学对地学这一发展趋势的响应,以及地球化学为
我国现在还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数次地震灾害进一步说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对加强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编者按管理、技术、法规分三部分编写,尽量做到内容充实,起到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及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的作用。已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企业可根据本指南修改、补充、完善规划和预案,建立健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现代化进程。本书创刊录部分编入了部分过去的法规,以使读者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历史沿革有全面的了解,执行中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敛力于观测、理解和预测由陆地、大气、水、冰、生物圈、社会与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本专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题,收录了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开办的门讲座课程——“地球系统科学前沿讲座”13位校内外老师完成的讲座式授课的讲稿。讲稿内容包括地球系统组分耦合模型;地面气象、水文、地震、环境与生态监测网络,空基和星基观测网络,与全球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学和政策研究以及社会响应机制等。 《全球变化研究评论(第3辑):地球系统科学前沿讲座》对从事地球系统模式建设及高性能能计算应用、地球系统观测和全球变化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针对地下复杂条件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遇到的难题,利用散射波携带信息丰富的优势,开展了基于更为广泛的散射波理论的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地震散射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地震散射波基本理论,并建立了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时距特征,总结了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方法,基于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波场特征;详细介绍了点散射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和等效偏移距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并对比和分析了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进与散射波波成像处理技术;后通过一些典型勘探实例,对地震散射波成像技术进行应用与分析。
空间信息智能处理是在信息科学和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以地球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球系统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空间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处理、分析、显示、表达和传输反映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时空尺度概念和空间定位含义的空间信息,以研究和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服务。本书介绍了空间认知理论以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相关背景知识;从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对空间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全面阐述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模糊理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多源空间信息融合、大数据等多个技术理论基础,详细探讨了已有技术在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本书
本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从历史土地利用变化的资料来源、国内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有关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问题,简要回顾了历史时期中国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介绍了清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耕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重建了过去300年以来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和转换比例,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和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方法推算了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研究了近3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中专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管理人员参
中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地震均是以主余震序列的情形发生的,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损伤分析是地震工程的核心内容,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括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主余震作用下SDOF结构损伤分析、余震地震动潜在破坏势、主余震地震动的调幅、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和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影响》阐述了植被发育、土壤侵蚀、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动力平衡,建立植被侵蚀动力学的理论与方程,并应用于生态建设的效果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泥沙侵蚀-搬运-堆积特性的变化机理和水沙运动基本过程的变异,揭示了在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产流产沙变化规律。此外,系统地研究了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的演变规律,包括形成萎缩性河道的造床流量、河相关系、纵横剖面、过流能力、 小水大沙 型高含沙洪水的运动机理等;探讨萎缩性河道的 小水大灾 效应及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致灾机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动力平衡机制、水沙变异后下游河道的复杂响应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与调控的具体措施。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是作者近十多年来在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介绍了作者在该领域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系列重要成果。《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瞬变电磁波场转换原理及方法、瞬变电磁虚拟波场特性,研究了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的重要技术:虚拟子波宽度压缩技术、合成孔径技术、三维偏移成像技术等。《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可供大、中专院校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专业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高等学校教材系列。
本书是为全国水文系统干部职工编写的培训教材。主要介绍水文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水文数据采集与存储新技术、水文数据传输技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现代测绘与3S技术在水文中的应用、水文数据处理、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新技术、电子表格在水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简介等内容。 本书除作为水文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教材外,也可以供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水文专业师生以及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崔永谦、易远元编*的《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 概论》详细介绍了地震资料人机联作的基本情况、硬 件环境与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与具体工作流程,在此 基础上,系统讲述了GeoFrarne和LandMark结合解释 软件的总体特征、模块功能、基本操作和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科研人员和技 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专著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污染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动物分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归纳了浅海水域、河口水域、珊瑚礁潮间带、红树林潮间带、海草潮间带、岩石岸潮间带、沙质潮间带、泥质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滨海湿地生物的生态价值、生态习性、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种群生态、污染生态、次级生产力、功能群、生物指数等;描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释了滨海湿地的生境多样性和各种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功能。
本书收集了近几年来国内对华北地区强震研究的*成果,同时将国内外对地震孕育模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成果归纳在一起,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汇集了近几年对地震前兆与孕育过程的*成果。本书以“观测资料—特征总结—解释”为主线,首先在分析孕震环境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各地震的异常,然后综合、提炼、归纳共性特征。在分析孕震模型的物理与力学过程的基础上,再对观测特征进行解释。既有各学科各自独立的演化特征,又有综合演化过程;既有理论分析结果,又有观测资料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