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
本书共10章,在分析整个辛安泉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及对水环境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内开展含水层结构分析,并以三维立体图与三维剖面图的形式来展现区域孑L隙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对辛安泉岩溶泉流量进行动态分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泉流量的变化过程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从地质与地下水位特征人手,分析孔隙水~岩溶水的补排关系;利用微量元素差异判别孔隙水一岩溶水、地表水一地下水的来源、渗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水化学演化趋势;利用水化学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论证地表水一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在分析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机理、开采塌陷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采煤排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采矿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
本书包含中文和英文两部分,作者安艺敬一教授是国际*的地震学家。本书是他生前的后一部著作,凝结着他毕生研究地震和火山的心血,尤其是在地震和火山预测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支持这些新思路和新方法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和火山前兆的新观点和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两大部分,尤其是尾波Q值、M的概念及其观测为地震预测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途经。 本书可供地震学和相关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工程人员和教师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和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教科书。
国家“地壳探测工程”关系到地球深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球认知、自然灾害防治、国土安全和地球科学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工程。《地球深部探测技术专利态势》立足于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诸多关键技术点,借助比较全面、完整的专利和科技文献数据,并辅之以相应技术标准,对相关专利态势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旨在呈现当前世界范围内该技术发展的概况以及我国该技术所处的国际地位,同时揭示了地壳探测工程实施的紧迫性和良好前景。
本书是关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方面的专著。具体分为概述、共中心点叠加、信号分析与数学变换、地震分辨率、地震信噪比、地表一致性校正、偏移成像、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地震属性和储层地震数据处理等9章。 第1章描述地震勘探的发展和现状,适合非地震处理的相关专业人员;第2章讲述常规处理的内容,适合普通专业技术人员;第3章是信号处理基础,适合程序设计人员;第4~9章分别讨论各专业方向的技术和方法,可供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技术人员选择使用。 本书适合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等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以供野外采集、地震解释、勘探工程与设计等方面的专家查阅。本书还可作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参考书。
本书是四川巴蜀书社和朋友资助出版的一部冰川学研究专著,其内容既反映了张文敬同志几十年来专注冰川与环境研究的心路历程,又不失为供冰川研究后来者有益的参考书,尤其是在普通冰川学研究实践中一部好的参考文献。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还附有两百余幅精美的冰川与环境照片,这又为专门研究者之外的广大读者增添了了解冰川、认识冰川的诸多魅力。
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不同介质中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钒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中钒的形态及地球化学活动性、钒的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累积特征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共8章,内容涉及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不同方面,既有钒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基本特征的介绍,也有环境中钒的来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归趋以及钒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的总结与归纳,还分析了生物体中钒的分布、钒的生物效应及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此外,作者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著名的钒资源基地——攀枝花地区大气、土壤、水、沉积物、植物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钒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书适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针对地下复杂条件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遇到的难题,利用散射波携带信息丰富的优势,开展了基于更为广泛的散射波理论的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地震散射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地震散射波基本理论,并建立了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时距特征,总结了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方法,基于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波场特征;详细介绍了点散射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和等效偏移距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并对比和分析了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进与散射波波成像处理技术;后通过一些典型勘探实例,对地震散射波成像技术进行应用与分析。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REIS)联合资助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与共享技术丛书》之一。 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系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重点阐述地球系统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质量评价、分类、管理、共享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分类、管理与共享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水文学方法研究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系统总结了水文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针对水文学方法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文学方法的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总结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对水文学方法的促进作用,并介绍了水文学方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对水文学不确定性方法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全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水文学方法研究可作为高等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也可供气象、农业、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并可作为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相关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以化算法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常用数学算法,同时介绍了正演算法及数学基础知识。本书包括一维搜索和梯度类算法、智能优化算法,以及数学地质中常用的克里金法和随机模拟法。对于每一个算法,都详细介绍基本理论、解析算例或应用算例、MATLAB程序这三部分内容。同时对于模拟退火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等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算法,作者也做了经典算法及改进内容的介绍。本书是一本科研入门指导书,也是一本关于反问题学习的简明教材;既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我国现在还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数次地震灾害进一步说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对加强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编者按管理、技术、法规分三部分编写,尽量做到内容充实,起到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及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的作用。已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企业可根据本指南修改、补充、完善规划和预案,建立健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现代化进程。本书创刊录部分编入了部分过去的法规,以使读者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历史沿革有全面的了解,执行中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地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较迅速的领域。本书全面介绍了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方法、空间分析过程,详细讨论了地理空间量测、空间关系分析、空间推理、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时空序列分析、空间智能分析、空间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等技术方法。
本书主要展示“强震动力动态图像预测技术研究”课题中的地壳变形动态图像提取及强震预测技术研究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专题目标是:研究中国大陆和重点地区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应变积累背景与动态分布,区域重力场变化趋势与动态变化特征,强地震孕育过程多时空尺度地壳形变异常信息的提取,建立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强震孕育过程地壳形变应变场和有关参数异常判据和指标。
本书从理论与方法(技术)两个层面探讨了地理建模的有关问题。其中,理论篇的内容包括地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与分类,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地理建模方法概述。方法与技术篇的内容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线性建模方法、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以及地理建模常用软件。另外,本书还对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个经典模型做了评介。《BR》 本书自成体系,具有专著与教材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既遵从了研究专著的写作规范,又兼顾了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要求,还吸收了作者本人及他人的**科研成果。
本图片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指导下完成,并由黄卫副部长亲自作序。图片集精心选择部分典型的震害照片,按不同结构类型汇编而成,着重反映房屋建筑的震害,同时也涉及烟囱、水塔、古建、桥梁及地质等方面的震害。全书共分为九章,章为汶川地震概况,第二章~第八章分别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育场馆与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村镇民居、古建筑、烟囱和水塔的震害情况,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地震造成的道路、桥梁破坏,以及部分地质灾害表现,如山体滑坡、边坡滑移、地表裂缝和隆起等。后在附录中给出了四川、甘肃、陕 西部分地区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设防烈度。该图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甘肃、陕西等爱灾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震损情况,有助于业内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我国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介绍和讨论了目前主要应用的影响评估模型及其应用情况,分析评价了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脆弱性,深入探讨了影响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定量评价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讨论了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初步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还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 本书可供水利及水利工程、气候及气象、生态和资源环境、农业、交通工程等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水利、交通、农林、气象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青藏高原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流区,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水文循环及水资源时空分布造成了显著影响。本书在实测降水、气温、径流基础上,结合GRACE重力卫星反演的陆面水储量变化,借助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和分布式水文模拟等手段,分析重力卫星观测反演的黄河源区陆面水储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降水、蒸散发、径流以及冻土变化与陆面水储量变化的关系。同时考虑流域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利用分布式VIC模型模拟黄河源区径流、蒸散发、冻土、土壤含水量等水文循环要素,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多时段季节性趋势检验,揭示源区冻土变化和蒸散发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机制。本书基于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前面提出的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假设的合理性,从蒸散发和冻土变化角度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作出解释,成果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