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要担忧,要 担忧”。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 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 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我们当然需要解决 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 议题。营养、健康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气象分典》是《中华大典地学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收录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气象的材料,加以科学的标点和分类,并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全书分“天气现象”“气象观测与仪器”“气象预报”“气候”“应用气象”“气象灾害”“人文”等7个总部,总部下又据内容设“综述”“论说”“艺文”“纪事”等纬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 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的演讲,阐述校训 求是 (Faith of Truth),须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 灭绝人道,破坏文化 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
《卫星气象学(第3版)》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用于教学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 《卫星气象学(第3版)》共11章。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 《卫星气象学(第3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气科学领域高年级本科学生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及观测方法,详细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等方面的业务应用,并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介绍。《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共九章,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应用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功能、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其次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与算法,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其中天气系统的雷达基本图像识别、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雷达探测和临近预报、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是本书的重点;最后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方向做了阐述。每章后都附有参考文献,以便于查阅和进一步探究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应用的观测设备为背景,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业务要求和技术特点编写而成。本手册共两篇八章,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基础知识,第二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实用技术。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新型自动气象站和气象辐射观测系统等设备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安装要求、检测维护和日常维护等技术内容。
本书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气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大量阅读国内外学者有关气候系统的研究成果,总结自身以往的长期科研成果,系统总结气候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复杂的物理过程,从诊断和模拟两个角度予以讨论,并配合应用实例,在物理学的框架上撰写的一本气候学教材。 全书分为三篇,共12章。篇介绍气候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可能的变化过程,包括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气候系统各因子联系的观测事实、海气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和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总结和详细叙述了冰雪圈与大气和海洋圈之间联系的复杂物理过程。第二篇介绍研究气候要素场相互耦合的诊断分析方法,即典型相关分析、奇异值分解方法、复奇异值分解方法和波包传播诊断方法。第三篇介绍大气环流模式(GCM)、海气耦合模式、陆气相互作用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主要集内对辽宁省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事例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评述。列入本卷的内容均是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灾害。如洪涝、干旱、冰雹、大风、寒潮风雪、雷暴、龙卷、飑线、低温冷害等直接灾害,或者风暴潮、海冰、赤潮、泥石流、大气污染事件等次生灾害。 本卷所时间计限按照中国史学界的*界定,即1839年前为古代,1840——1949年为近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现代。本卷现代部分截至2000年。 资料取舍。由于古代、近代、现代资料详细不一,本着“古宽今严”的原则,对古代资料原则上凡有记载的均邓收集;现代资料则严格筛选、仔细校核后采用。 地域范围。对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内事物的记述,均按当时行政区划界定;一般泛指称辽宁地区。
陈晓光、张存杰主编的《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 报告》对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原因、气候变化已 经产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可能影响、西北 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整 理,较全面地反映和展示了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 *进展和成果。《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分 为科学基础和影响与适应两篇,共14章,并给出了决 策者摘要,可供西北区域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决策部 门在制订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措施时参考使用,也可 供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 参考。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0卷,收录1946 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 1946年2月发生在重庆的 校场口事件 和昆明等地的 反苏 大游行,给抗战后的短暂和平蒙上了阴霾,但在10月以前,竺可桢仍然忙于学校从遵义、湄潭向杭州的复员、扩建和开学。同时,亦在多方打听1945年3月在重庆突然失踪、生死未卜的浙大训导长费巩教授的下落。2月份国际气象学会在伦敦选他为气候学委员。4月他在浙江大学建校19周年的校庆日典礼上,发表了题为 将来大学之展望 的讲演,认为新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新
吉祥图在中国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实用美学价值。本书针对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生存特点、思想内容和构成法则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收录了386个主题的吉祥图案,按汉语拼音排序,每个条目下平均3-5幅图片,并对该主题进行了诠释。作者引经据典,每个解说均有来源出处,全书共撰写图解说明20余万字,是目前国内吉祥图案资料数量优选,内容最翔实、准确、正规的大型图案资料工具书,亦是研究中国吉祥图案最可靠的参考用书。同时,本书还可以为中华民俗爱好者,工艺美术、绘画及其爱好者,建筑、广告等装饰行业提供大量既可欣赏又可借鉴的参考资料。
《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为研究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供了关于天气和气候预测综合而易懂的论述。针对大气模式的使用,讲授其优点、缺陷和实践,对在各个方面应用模式的学者们来说是本理想的书籍。书中描述了不同的数值方法、资料同化、集合方法、可预报性、陆面模拟、气候模拟和降尺度、计算流体动力模式、基于模式研究的试验设计、检验方法、业务预报,以及空气质量模式和洪水预报等专业应用。 《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基于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30多年所教授的课程,也得益于作者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模式实践经历。 《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将满足在研究和业务应用中需要了解大气模式的人士,适合作为天气和气候预测分支学科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具有大气科学、气象学、气候学、环境科学、地理学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9卷,收录1944 1945年的竺可桢日记。 1944年,同盟国军队在世界战场上处于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浙江大学,除了在这一年年末因日军自湘入桂迫黔遭遇了一场突发事变造成的危局之外,总体上说是在战争困境中保持着继续崛起的势头。当时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李约瑟,曾于4月和10月两次访问浙大,他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浙江大学是与在昆明的著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齐名的学术机构,可能在中国的大学中排名最高。 1944年5月,竺可桢推荐由赵九章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8卷,收录1941 1943年的竺可桢日记。 在1943年7月8日举行的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竺可桢论及 抗战及战后的大学 时指出,与1938年相比,浙大毕业生已增加五倍,而按国家需求,尚须再增加五六倍。因此,他提出必须大量派遣留学生与扩充研究院。本卷所记,不仅具体入微地反映了浙江大学自1940年春迁遵义、湄潭之后步入相对安定、平稳时期的发展进程,并且已显现出卓然崛起的势头。 在此期间,竺可桢多数时间是在遵义,但每年都要到贵阳主持地域性的多所大学联合招生考试;更重要的外
本书收录了2006年在贵州召开的“200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的文章60余篇,内容涉及台风、暴雨、冰雹、高温、地质气象灾害等各种灾害性天气过程的个例分析和总结,以及气象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和应用、卫星资料产品的应用,和各地新建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应用等新增业务的内容。本书可供气象、水文、水利、航空气象等部门从事天气预报的科技人员和相关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单位的专业人员参考。
张海生主编的《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气候与生态效应》汇集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气候和生态效应”这一国际上关注的命题有了新的认识,是我国对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一大贡献,不仅提高了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也扩大了我国北极研究的国际影响,拓展了我国的国际合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