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本书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本书围绕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安全通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交通管控、交通事故等资料,探讨了高速公路气象观测及高影响天气风险预报预警技术,详细阐述了高速公路高影响天气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速公路通行的影响、高速公路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反演技术、高影响天气的风险区划及风险预报技术,以及低能见度、路面温度、大风等高影响天气或要素的精细化预报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交通气象服务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主要讲述了旋转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共分为7章,介绍了如何将数学、物理学、流体力学和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灵活地运用于研究大气运动特征的基本方法,阐明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性质和机理。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内容简洁明了,强调物理概念,简化数学推导,理论联系实际。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在各章后都充实了一定的思考题和习题,目的是培养读者学以致用的能力。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主要为预报预测业务人员以及大气科学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本研究首先探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现场实测和大量案例的数值模拟,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地下空间覆土深度和地下空间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进而为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以改善城市微气候提供建议和指导。本研究明确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机制,系统量化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完善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影响城市环境的理论研究,对于地下空间学科的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高空观测作为气候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监测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气球探空系统是气象行业高空大气参数基本探测手段,用于高空大气背景情况的基本描述,是当前全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基础和基准手段,是截至目前高空大气为的观测手段。全书由 气球技术 定位技术 传感器技术 探空综合比对和验证试验 测量误差分析 数据质量控制 高空气象探测产品 未来发展 等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气球探测技术的各个方面结了国内外气球探测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尤其是我国气球探测发行了展望。本书可供广大气象观测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和有关科研、业务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是作者自2015年承担的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项目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地位 的重要论述之后,气象科普在科普信息化、科普定量评估、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如何融入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等问题。 本书适合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决策者、管理者、创作者等人员阅读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开发相应的技术,进而介入自然发展与演变的有力例证之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介入是 有限的 ,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尽管如此,介入的效果如何?可以依据此类方法继续介入吗?如何改进已有的介入方法?这些依然是人们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因此,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是人们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加高效地服务于此项工作,《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主要从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趋势、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研究进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统计评估方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物理评估方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模式评估方法、人工消雹效果评估、人工增加降水效果评估,以及人工消雾效果评估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工作。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优先技术需求、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气候变化援助策略、我国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政策管理体系和可供输出的适用技术,构建了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绩效评估体系,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了我国南南科技合作产出特征,并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新方法、新技术,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检测、气候周期识别、分离气候变化时空结构、诊断两变量场耦合特征以及气候预测等方面的技术。此外,还介绍了矢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Vector EOF)、改进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AEOF)及显著经验正交函数分解(DEOF)等计算和订正方案。本书不仅给出方法的原理和数学公式,还给出了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分析要点及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气象科研、业务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阅读,特别适合具有一定气象统计基础知识的人员使用,亦可供海洋、地震、水文、环保、生态等相关行业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