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本书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区旱灾的影响及其应对活动。清至民国时期陕甘宁青地区的旱灾应对活动,既是一场全民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研究既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的特点,也给今天人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以2009年到2015年的七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为节点,深入探讨了国际气候制度变迁的驱动力、主要参与方的谈判策略以及 德班谈判 的关键综合性问题,呈现了在大国引领下多边机制发生变迁的渐进过程及其必然性。
《气象哲学导论》分为“八论”;气象本体论、气象系统论、气象方法论、气象认识论、气象价值论、气象生态论、气象社会论、气象美论。气象哲学是把气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研究对象,以气象“存在”的实在性、发生学、研究方法、认识路向、价值向度、生态伦理以及审美理念等为研究内容,将“本然世界”、“应然世界”和“超然世界”相融合。蕴含着求衡的系统存在论、能动的认识论、动态的方法论、和谐的相处观、恩惠的价值观与“诗意”地栖居理念等特质。气象哲学研究能够*限度整合气象学与其他学科,对拓展气象学领域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大气科学专业、大气物理专业、应用气象专业等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科技哲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学科中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同样适合从事气
本书概述了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和先进经验,分析总结了成功和失败典型个案的经验及教训;设计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和联动机制;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的编制技术要领;明确了气象灾害防御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内容;还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最薄弱的基层单元防御气象灾害的机构组成和职责,明确了重点任务和行动计划,目的是以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能力的提高。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其时间跨度漫长,从几亿年前的古气候到现代百年的气候,包含了许多尺度的不同变率。在空间上,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涉及整个气候系统演变的分布,也包括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化与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进展,在对地球系统气候演变的科学认识方面,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加深,尤其是对人类活动在近代和将来气候变化中关键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全球采取一致的气候治理行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气候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领域,不少关键的科学问题和新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虽然有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甚至疑义需要阐明和解释。《气候变化科学问答》旨在为此作一些微薄的
本书是国家973煤层气项目总结性成果。通过煤层气形成的动力过程、储集机理及成藏响应、富集分布及主控因素、经济开采基础理论多方面研究,建立了中国煤层气藏形成分布与经济开采的基本理论,确立了21世纪煤层气开发的战略基地,解决了煤层气开发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大气辐射 含典型案例的入门教程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风险的概念、识别与分类方法,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框架,综述了气候变化风险及综合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和途径;并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终目标,选择生态系统、粮食保障及气象水文灾害三个方面定量评估了SRESB2情景下中国近期、中期与远期等不同阶段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水平与时空格局,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的时空分布;后,根据未来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分布地图,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风险防范技术。此外,还在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防范示范。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
本书以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806017)为依托,围绕气象服务效益的方法与技术问题,从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的探索。梳理相关理论,开展调查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改进评估方法和模型,研发相关技术业务平台,开展区域、流域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本书是一本汇集当前相关研究进展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针对现实问题而改进评估方法和发展评估技术平台的业务手册,同时,还是一本反映中国公众气象服务认识程度的公益性调查报告。 本书理论基础扎实、方法科学、数据翔实、内容丰富,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既可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产业经济学、气象经济学、灾害经济学、应急管理、服务科学、政府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者或教师用书,还可作为政府部门、气象行业等单位相关人员的工作参
本书系统整理了绍兴建城以来近2500年的气候史料和气象记录,并利用史料气候记载和现有的研究成果重建了绍兴几千来温度、旱涝变化序列,研究绍兴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及各种*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出现与这种气候背景变化的联系。科学、全面的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绍兴自建城起25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对绍兴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历史气候资料的整理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是《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册,介绍了杭州市雷电、强对流天气、大风、高温干旱、低温积雪、雾霾灾害的风险区划,并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中内容翔实,资料可靠,可供从事大气科学、水文、农业、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部门和人员参考。本专著(下册)由王国华、苗长明、缪启龙、宋健、葛小清、杨育强主编。
本书利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实景图片以及手绘防御指示图片、图表和漫画等,详细介绍了台风、暴雨与洪涝、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与霜冻、雾、霾、道路结冰等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发生条件、分布特征、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等。全书正文共十四章,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以附录形式附上,便于领导干部查阅。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增强领导干部对气象灾害的了解和认知,让领导干部能在灾害来临时做到精准决策、沉着应对,有效减少伤亡和损失。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绝对定量和痕量分析。 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最新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