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上海海洋大学 数字海洋研究所 相关科研积累,重点考虑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智能感知中数据分析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本书从空中卫星遥感影像、岸基视频分析、水下光学图像,以及大数据可视分析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海洋领域的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并通过海洋涡旋、海洋锋、海浪要素检测、水下机器视觉增强、多视图海洋异常模式挖掘等具体应用案例阐明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潜力。本书内容有助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智慧海洋交叉领域的研究,加速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o.49925614)主体成果和中国科学院知识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I-SW-01-08)部分成果体现的《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分四篇十四章,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海主要生源要素碳、氮、磷、硅、氧、硫等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本有关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的学术专著。 该书内容涉及中国近海主要典型海域的陆架系、河口生态系和珊瑚礁生态系,在不同的海域有不同的侧重:渤海主要研究沉积物中氮、磷、硅的迁移、转化特征:黄海、东海主要研究海水中碳、氧同位素的分布变化、生态环境演変 碳源汇的汇的强度;南海与南沙珊瑚礁生态系则主要研究南海北部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及沉降颗粒物中生源要素与非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该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如海洋表观碳源沏与实际碳源汇、维持珊瑚生态系高力原因--拟流网
本书利用调查研究数据,并充分比对历史调查研究成果,分析了南澎列岛海洋生态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南澎列岛附近海域的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鱼类区系、珍稀濒危物种以及重要种质资源状况,评价了南澎列岛附近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出了南澎列岛海洋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规划及对策。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渔业、海洋环境研究与保护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是一本较系统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综合研究论著,内容包括海洋水文及水动力、海水化学、沉积物化学、灾害地质和海洋环境综合评价。全书共分五篇,采用区域海洋学方式编写,即绪论,黄东海及台湾以东海域,南海海域,灾害地质环境,海洋环境综合评价。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
近几年来,海洋生态动力学已从过去传统的对生物过程的描述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书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对海洋中物理、生物、化学、地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动力学理论和基础,并对物理与生物耦合模型建立过程中所出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书中内容主要来源于作者在美国大学给研究生的授课讲义和近年来从事浅海动力学和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的成果,并引入和介绍了过去十几年内全球性重大交叉学科--生态学研究的发现。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模型》的-5章可作为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水产、海洋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第6-7章可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专题讲座教材。对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或工具书。
本书是“蛟龙号”研发历程的发布,介绍了中国缺席世界载人深潜50年的情况下,在项目立项之初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仅有几百米的基础上,蛟龙号如何实现了自主设计,集成创新、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的我国载人深潜跨越式发展,如何艰辛探索了一条深海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之路,使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本书围绕“蛟龙号”潜水器本体研发、水面支持系统研发、潜航员选拔培训、国家深海基地筹建等四个主线开展记述。在编排上,本书总体遵循设备研发时间序列,从项目缘起、立项论证与审查批准、组织机构、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再到1000米级海试、3000米级海试、5000米级海试和7000米级海试全面记录了中国载人深潜走过的艰难历程。全书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配
《化石图鉴:不可思议的化石鉴赏图典》:地球至今已经存在了46亿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之河里,无数的生命诞生无数的生命消亡,这些生命的痕迹以各种各样的化石的形式残留了下来。《化石图鉴:不可思议的化石鉴赏图典》将200余种标准化石图文并茂地一一展现,分别从特征、出现时期、形成体态等方面对各个化石进行逐一解说,让人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的化石王国,触摸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古生物遗体,包括了大量珍贵的三叶虫化石、菊石类化石、新生代贝类化石群、中新世的植物化石群、长鼻类化石和。同时,还介绍了人们是如何进行实地采集和化石复制品的制作方法,对于化石爱好者和考古学者来说是一份厚礼。
《海洋遥感导论(修订版)》是一本非常系统而全面地介绍海洋遥感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文中不仅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还详细介绍了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海洋卫星观测计划,使读者在学习海洋遥感理论的同时,还能全面了解当前海洋卫星的发展动态。 《海洋遥感导论(修订版)》作者Seelye Martin是海洋遥感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在NASA任职和在华盛顿大学任教,在被动微波遥感、可见光/红外和雷达遥感海冰方面具有丰富研究经验。 《海洋遥感导论(修订版)》介绍了海洋遥感领域主要卫星遥感器的观测原理、反演方法和应用实例以及发展趋势。全书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理论与实际应用并举,可供海洋遥感领域研究的师生参考,也可供从事遥感科学和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30多年来,国际上已对海底热液活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有了程度的认识,中国围绕海底热液硫化物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基于此,《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率先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产物的分布划分为域、带、亚带、区和点五级,给出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模式和探测方法,并划分了海底热液产物的类型,是一本多角度介绍海底热液活动的专著。 《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由曾志刚编著,分别对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与环境,热液柱、喷口流体、热液硫化物等热液产物,热液区中的生命现象,热液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热液系统的热一质通量问题以及热液系统的资源潜力作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海底热液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底矿产资源、热液生物
本书采用历史过程与现代过程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琼州海峡、岬角港湾海岸、沙堤-潟湖-潮汐通道地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海南岛岸滩侵蚀后退的典型岸段,从海岸的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试图通过对海岸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趋势的分析,为海南环岛沿岸的开发利用与整治相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印度洋观测起步较晚,但已有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印度洋季风和海气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我国气候,因此,增强对印度洋海洋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认识意义重大。上层海洋是海洋热量、动量和能量较为集中的层次,印度洋环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他主要海洋现象都反映在上层海洋的热盐分布结构中。本书对印度洋上层海洋的风场、海浪、海流、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混合层深度、位势涡度等要素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书更新了我国在印度洋的基础性图集资料,对今后印度洋的海洋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直观并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捕述为主的系列专著。按专业分为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八个分册。洪华生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为“化学海洋学”分册,全书共分4篇24章,系统描述了中国海基本化学要素、主要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