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美国《描述性物理海洋学:导论》(第6版),原书是全球范围内物理海洋学经典教材。本书对原书附件内容(索引、补充资料和练习题等)予以删除(可在相关网页查找到)。全书含14章,从物理海洋学概论出发,详细讨论了海洋的维度、形状、底质,海水的物理性质,水体特征分布,质量、盐分、热量、风力等与海洋的关系,数据分析工具,海洋环流,重力波、潮汐与海岸线,五大洋(传统四大洋和南大洋),以及全球环流等课题。
本书为2022年海洋碳中和中心成员成果作品集,主要分为四个版块:海洋碳增汇关键过程与理论创新,如自然驱动下的碳埋藏理论与技术研究、海洋自然过程对碳的封存、微生物技术增加固碳比例、海洋微生物互作及其驱动的海洋碳汇过程与机制;非碳能源替代方案与关键技术,如偏远海岛波浪能与海流能装置的工程装备定型及应用,海水淡化、海水制氢、海上太阳能等具体能源转化实例;海洋碳增汇应用典型示范与推广,如可行的长时间监测与核算的体系、实时可碳交易的样板、海水养殖的动态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监测;海洋碳交易市场标准与气候评估,如碳汇技术在管理与经济领域实践的直接体现、人类活动对碳中和影响开发气候系统模型、气候评价体系与机制。
近几十年来,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威胁, 并正以空前的速度消失。在过去的几百年里, 人类活动导致物种自然灭绝的速率比历史上增加了1 000 倍。海洋哺乳动物、鸟类、龟类等海洋生物面临的灭绝风险正急剧上升, 渔业资源被彻底开发、过度捕捞或耗竭, 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正逐步退化, 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已成为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本书在评估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力, 揭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差异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措施。并以大连庄河市作为典型案例, 构建不同海域使用类型、利用强度和保护政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
本丛书由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从政策、理论层面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进行深入阐述、研究和探讨,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理论基础、指明发展方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本书对 海洋治理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厘清联合国、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 海洋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社会应对海洋治理问题的新型路径,以及中国在有关海洋治理的政策理念、立法、司法和执法实践等方面对 海洋治理做出的贡献。
美丽而又神秘的海样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着迷,因为它不但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绚烂的海葵和漂亮的水母,有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海豚和淘气的鲸,还有自己的草场、森林,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海洋是一个生物的大家庭。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亿万年来发生在海洋中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海洋是怎样的,它本身有什么特点;介绍了生活在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生物,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繁殖;介绍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和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明白许许多多:原来河豚有毒不是它的错,海湾也会“燃烧”,海中鱼儿的伪装还有自己的妙招,老实的海贝之间也会发生战争,鱼医生偶尔也会耍花招……
本书着眼国家海洋权益与新的海洋防卫观,以海上通道战略区位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角,对环中国及其邻近海上诸多战略通道,进行信息融合与类型体系分析,并重点兼顾*为关注的自然条件逐一阐述的同时,基于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就完善岛链间通道数据处理与应用平台,以专门的章节列述了海峡信息系统建设及其重要意义。
本图谱调查覆盖面广、站位密度较高、考察指标较全面,对推动大连地区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和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本书基于上海海洋大学 数字海洋研究所 相关科研积累,重点考虑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智能感知中数据分析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本书从空中卫星遥感影像、岸基视频分析、水下光学图像,以及大数据可视分析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海洋领域的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并通过海洋涡旋、海洋锋、海浪要素检测、水下机器视觉增强、多视图海洋异常模式挖掘等具体应用案例阐明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潜力。本书内容有助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智慧海洋交叉领域的研究,加速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是一套全方位反映与介绍海洋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资源各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中细分成若干书目的大规模海洋丛书。自 2011 年辑出版以来,目前已经推出了 10 几种。此次作为第三辑出版的品种共计有 9 本。 本书是《话说中国海洋文化系列》中的一本。历史年代划分,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前期,探讨了各个时期,中国港口的变迁历史。
中世纪海洋文化史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领域。这本创新的著作从欧洲文学批评当中诞生,它 了欧洲中心主义、探索了海洋文化史的形态和潜力——海洋文化史正是由 范围内的文献、口述传统和物质资料构建而成。本书各章汇集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学者的观点和专业知识,主要关注非洲—欧亚大陆及其周边海域。探讨的主题包括:欧洲、伊斯兰世界和远东地区不断变化的对海洋的视觉表现;非洲—欧亚大陆周围海域的导航技术的发展;从奥特亚罗瓦到欧洲的各种文化对海洋富有想象力的投射;横跨中世纪非洲—欧亚大陆的海上和河流贸易网络的历史;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岛屿和海岸的历史;北大西洋和斯瓦希里世界有关捕鱼和吃鱼的考古学。本书并不试图为如何书写 加 化的海洋文化史提供明确的答案。它不是“ ”的中世纪海洋文化史,而只是“其一
深海科技作为挺进深海新疆域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支撑,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把握国际动态、认清自身位置,是研究我国深海科技发展策略的必要基础性工作。2018 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设立 全海深样品信息系统建设及深海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战略研究 重大项目,《2030 世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格局研究》为该重大项目所属课题。课题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牵头,联合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两家单位共同实施,致力于从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三个方向对国际深海科技的态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绘制知识图谱,多角度多层次准确研判深海科技研发趋势、热点与前沿,掌握创新资源布局,预测 2030 年世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格局。
本书从大数据视角、企业维度,构建海洋新兴产业指标体系,监测人力投入、资本热度、科创能力、市场信心等四个维度10个指标的数据,分析2018-2022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并重点对海洋水产种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和海洋信息5个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和指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绘制产业全景图谱,为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决策参考。本书读者对象为海洋产业管理部门、涉海企业、投资机构、海洋科研机构等。
本书为《海洋科学家手记》系列第二辑,本书由14位不同海洋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执笔,以这些科学家的所见、所历、所感、所想为视角,通过自述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他们科技创新的缘由,讲述他们在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中遇到的故事和趣闻,分享他们对海洋科研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主要面对青少年读者,鼓励他们更加关心海洋、亲近海洋、了解海洋,进而在他们心中埋下好奇、求知、探索、创新、创造的科学精神的种子。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
“没有海洋,便没有生命。没有蓝色,便没有绿色。没有海洋,就没有我们。”——西尔维娅·A. 厄尔美国 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首席科学家、美国 地理学会(NGS)驻会探险家、海洋生物学家、环保主义者西尔维娅·A. 厄尔长销力作,二十一世纪版《寂静的春天》。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海洋一直以来对人类的恩赐、海洋生态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截至此刻海洋保护一切已就绪这三个时间维度出发,回顾了大海对人类从古至今无私的眷顾、阐述如今海洋面临的种种因人类的贪婪与无知造成的仍可逆甚而不可逆的问题,继而提出一系列从人人可上手的细微环保举动,乃至 政策层面的科学性补救方案。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海洋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本书在对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及研究过程中,作者对其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分析、总结和探索,以呈现出较为全面的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发展规划,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特色之路。以冀为相关科研单位及海洋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