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海洋的声学特性出发,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重点阐述海洋中的声折射、声反射、声散射、混响、噪声以及声呐方程等内容。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简述海洋声学的发展历史及学科应用;第2章介绍海洋的声学特性,讨论海洋中的声速和声吸收;第3章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包括波动声学理论和射线声学理论,以及海洋生物复杂介质的声传播理论;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海洋中的声折射和海洋层状介质中的声传播,包括典型深海与浅海条件下的声传播,以及多层介质中的声传播及水声超材料;第6章介绍海洋中的声散射和混响,包括目标强度和海洋混响理论,以及海豚目标探测;第7章介绍海洋中的噪声,包括舰船噪声、海洋环境噪声与海洋生物噪声;第8章联系各章要素,介绍声呐方程的建立及应用,并讨论生物声呐方程。其中,海豚复杂介质的声学特性
地球上超过70% 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面以下绝大部分都是漆黑一片的人迹罕至之地,这里生活着哪些古老、复杂又迷人的生命?隐藏着哪些地球历史的精彩记录? 在本书中,世界知名古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将带领我们潜入深海、跨越时间,揭示这片有待探索的独特栖息地是如何形成的,发现其中栖居的生命以及它们演化的奥秘。本书精选了近200 张精彩影像,涉及海洋生物、深海环境以及珍贵的海洋化石。有些生物在几个世纪前便被命名,但直到最近才取得重大研究突破;还有一些是新发现的物种,它们颠覆了科学家们之前的假设。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和生命的认识。海洋的奥秘不止于此,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本报告以海洋创新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客观分析了我国海洋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家、区域和沿海城市的海洋创新指数得分的计算,定量评价了我国国家、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同时探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进程。
海洋动力系统是物理海洋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架构。它主要包括提出具有物理确定性的控制机制两层次运动类划分原则和构造具有数学自洽性的运动类描述量可加性的分解-合成演算样式以及在与原始Navier-Stokes控制方程组保持一致性意义下导出运动类相互作用的控制方程组完备集。理论研究结果对“高精度-全覆盖海洋资料集”相关观测和观测计算现象无一缺失的动力学解译,检验了海洋动力系统基础研究架构的现代物理海洋学精密科学定量描述能力。
本书通过对若干特定学科或者技术方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探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对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总结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旨在为我国海洋学科及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借鉴。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发展贯穿于各个海洋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将声学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的渔业声学技术和将地震波动学技术应用于物理海洋研究的地震海洋学,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介绍,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富有启示性的经验与方法。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
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分析与评价研究的专著,侧重于海岸线动态变迁过程的基础性研究,以反映其变迁规律及影响机理。全书分为理论、技术和实践三篇:理论篇为第1~4章,从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背景出发,分析我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梳理现行政策及管理措施,并提出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的防控建议;技术篇为第5~9章,以遥感监测技术手段为主,探索海岸线遥感解译与分类的方法,综合分析与评价海岸线时空演变趋势;实践篇为第10章,以环渤海地区为实例,从海域开发利用角度出发,探究海岸线综合利用时间格局特征,并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分区管制的发展对策与管理建议。
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本图集由总图、海岸带、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以及无居民岛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括岸线、地貌、地质、潮间带底质、潮间带底栖生物、潮间带沉积化学、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专业图件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本图集为辽宁省 908专项 成果集成主要成果之一。共138幅图。包括辽宁省海岛分布图、海岛海岸带图、岸滩动态图、潮间带沉积物类型分布图、潮间带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分布图、底栖生物图、滨海湿地类型分布图、植被类型分布图、海洋保护区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通过这些专题图较好地表达了辽宁省海岛海岸带区域的基本环境状况,可为沿海及海岛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相关人员工作提供参考。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山东省海岛海岸带》是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专项(简称 908专项 )工作成果的一部分。本图集具体包括山东省沿海地理位置图、山东省沿海地形地貌图、山东省海岛海岸带调查站位分布图、山东省海岛分布图、山东省海岛海岸带地貌分布图、山东省海岛海岸带岸滩动态分布图、山东省潮间带沉积物类型分布图、山东省潮间带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图等。图集内容详实,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本书以江苏省海洋发展为重点,海洋发展战略侧重于江苏省海洋发展的战略分析,特别是从高质发展、融入 一带一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角度深入剖析,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应以海洋资源和空间开发利用为依托,追求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是海洋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海洋产业升级重点分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的短板,强调海洋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同时分析江苏省海洋文化等产业提升发展思路。海洋管理是海洋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管理创新从海域使用权法制化管理制度,海洋体制机制创新,海域安全与应急管理机制,海洋产业科技支撑等多角度提出系统化方案,以提升海洋管理水平,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海洋无人自主观测相关装备琳琅满目,其用途、型号、功能和规格各异,这些设备功能复杂、技术含量高,每一种装备都有它特定的应用空间和功能定位。《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发展与应用》丛书从平台和载荷两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分类,基于平台和载荷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各种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的功能和优劣,同时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型号的主流产品进行性能介绍、技术指标对比、应用分析和对比评述等,这不仅能有助于海洋科研工作者在海洋观探测及其各项实际海洋观探测工作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为海洋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等全面系统地了解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提供参考资料。
本书概述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界定研究过程中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存在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湿地水文的 淹埋深-历时-频率 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构建了在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湿地植被和湿地土壤)不齐全的情况下湿地类型的的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评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包括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沼泽植被遥感识别与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岩溶湿地植被遥感制图、沼泽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岩溶湿地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与变化监测,红树林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要素监测的主要方法,概述DInSAR形变监测技术、时序InSAR技术和卫星测高技术在湿地水位变化监测的基本理论,建立沼泽湿地水位变化遥感监测方法和滨海湿地水位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海洋材料为海洋的探索、开发、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支撑。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变革、新动能转型的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关键时期,本书着眼于海洋材料的创新发展,首先调研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或国家在海洋战略及海洋材料方面的战略、布局、规划发展及重点领域方向;其次,针对海洋高温、高湿、高盐等环境特点,介绍了诸多海洋材料及防腐技术,并着眼于建设海洋工程的结构材料、腐蚀材料和深海装备材料,分别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和标准技术的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我国发展海洋材料的建议。
蓝色伙伴关系 是中国为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重要概念,本书即围绕中国与东盟构建 蓝色伙伴关系 问题,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全书共9章,来自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的一批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对中国 东盟构建 蓝色伙伴关系 的历史发展、丰富内涵、既有研究成果与不足、边界探索、相关国家立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前景与未来展开论述,以丰富、翔实、客观的史料为主,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也为后来者展开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走向海洋》是一本译著,原著者为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专家学者。 近些年,中国在造船、海上贸易、近海能源勘探、捕鱼以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本书将中国作为潜在的海洋强国进行了公正综合的分析评价,回顾了明清以来中国的海洋政策,讲述了当代中国海上转型的情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中国置于更大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转变的案例 从波斯帝国时代到前苏联时代,总结了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该书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转入海上转型阶段,尽管仍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这样的转型证明是正确的,作者们认为这会是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非凡事件。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几十幅详细的地图以及积极分析框架,从而使读者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