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为论文集,精选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包括古小松、杨宝筠、曹云华、郑一省等的学术论文12篇,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了多侧面的研究,涉及“古代海上交通”“海洋历史文化”“海外交流合作”“海洋移民研究”“沿海地区疍民”5个方面,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合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历史、经济、地理、华人华侨等研究方向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目前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的大证科目之一。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的领悟与技能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与船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船上顶岗实习后,完全能够胜任海船高级驾驶员岗位的工作。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元素在海洋中的含量、通量、分布、迁移,元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元素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丰度,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特色包括:首先在元素组成、分布、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经典理论基础上,融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然后将海洋有机化合物、有机质成岩作用及油气生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环境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最后在相关章节给出所涉及的陆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生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矿物环境的一些概念、原理及解释等,以利于读者对海洋地球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
本书从生态、经济和历史视角解读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意义,按照时空脉络梳理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相关论述、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形成过程与历史背景,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以及各部委和省市政府的重要举措和行动亮点,对目前关于长江保护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作文献计量学分析,进行长江大保护的对象、目标和路径的理论探讨,提出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对策建议与若干重点关注问题,促进各界和公众对长江大保护路径的深度认识和协同合作。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告诉世人 海洋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恩惠,有时也会是灾祸 。作者在本书中,针对如何与海共生这一问题,以海人的视角探讨了今天的日本急需面对和解决的诸多问题。本书的构成如下:*章探讨了大海啸的受灾区如何重建的问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从生态系统、食鱼文化、海洋网络、资源管理四个课题出发,总结了截至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并进一步展开了论述;*后的第六章,则在前面所有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的未来论。 文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海洋科学的独到见解,其叙述平实而易于理解。关于海洋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尤其对于日本大海啸以及核泄露的灾后重建问题,需要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通盘考量。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兼顾科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著作。
《图说海洋地理》是一本给青少年和对海洋感兴趣的成人看的海洋地理科普书,书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介绍海洋地理知识。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直观的图表,将读者带入神秘而壮丽的海洋世界,探索海洋的奥秘和美丽。在本书中,读者将了解到海洋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海洋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海底地形与地貌的多样性(包括海山、海沟、珊瑚礁等奇特景观),以及海洋水文特征对 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等。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介绍海洋污染的现状与影响,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措施与政策,呼吁读者共同关注海洋生态健康,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对海洋感兴趣的成年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乐趣。
徐德伦等编著的《海洋*数据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以*过程的基本知识为首章内容,相继介绍了七大类行之有效的海洋*数据分析方法——谱估计、线性系统分析、线性均方估计、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和Hilbert谱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谱分析、海洋*变量及其极值的统计分析。每一大类又包括若干分析方法,其中信号带经验模态分解、快速带通数字滤波和*熵分布等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才出现的。在方法的论述上,本书既强调原理也注重应用,并给出应用实例。 《海洋*数据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可作为海洋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这是一部介绍潮汐、海浪、海雾、海水密度、海水温度等水文要素,台风生成与影响及海图等内容的海洋知识专辑。主要以山东省日照市近海海域为主体,围绕着港口生产、海洋运输、海上产业、海洋工程所需而编写。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深入浅出,是结合山东日照海域针对性较强的一本海洋科技读本。 书中除结合当地海域介绍海洋气象知识外,还收录了部分国际海洋法、我国海洋法规及相关资料。 本书可供港口生产、海上运输、养殖、捕捞、海监、海岸工程、海洋管理等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院校的师生及从事海上事业的人员开展海洋知识培训、海洋学科教育的参考书。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 ,海洋空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华民族在中国海洋空间领域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繁盛的海洋文明。在本书中,我们跳出传统王朝体系史学书写的束缚,以海洋发展为本位,叙述中国海洋空间发展的历史,梳理海洋空间发展的脉络,展示中国海洋空间形成、发展、演变的进程。
本书围绕典型海洋作业系统,介绍了相应的控制理论基础,以及其在这些海洋作业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方法;重点介绍了船舶甲板吊放装备的升沉补偿系统的原理与建模方法、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水下航行器建模与控制方法设计,以及水下机械臂的建模与位置控制方法设计。 ,介绍了实验系统及相应的实验方法。 全书共分为6章,在素材选取和体系构造上,能满足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要。本书也可供从事船舶与海洋装备开发研究、设计及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海洋是新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21世纪海洋发展研究要突出可持续发展主题,以实现人类社会与海洋和谐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科学发展观在海洋发展领域的鲜明体现。“以陆带海,以海兴陆,陆海协调,互补共荣”,是海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以陆海统筹为重点的海洋发展研究,科学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海洋发展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陆海统筹”、“海陆一体化”理论日臻完善,陆海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