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航海院校船舶驾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涉及气象要素和海洋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天气系统(如冷高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及天气模式,大风、浓雾和暴雨等恶劣天气形成背景和季节变化规律,传真天气图的应用和天气预报原理。 该书还包括了 沃克尔环流 以及 厄尔尼诺及拉尼拉现象 等内容,并针对如海啸、龙卷风等原来的教科书很少介绍的一些极端天气,但对海上船舶又有很大威胁的天气系统,大大增加篇幅,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利于知识更新。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也可以同时作为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用培训教材,可供高等航海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与航海技术有关的驾驶员、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参考使用。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国拿出版基金项目织数百位院土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岸海洋科学》对我国家科学思想库国具代表性的海陆过渡带进行海、陆、气、生学料交叉的重点调研,总结典型海陆过渡带的环境、资源特性及开发进程,提出相宜开发利用与学科发展战略建议。
本丛书由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从政策、理论层面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进行深入阐述、研究和探讨,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理论基础、指明发展方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本书对 海洋治理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厘清联合国、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 海洋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社会应对海洋治理问题的新型路径,以及中国在有关海洋治理的政策理念、立法、司法和执法实践等方面对 海洋治理做出的贡献。
本书较系统地论述了海道测量中潮汐及水位和潮流的观测、潮汐数据处理及潮汐参数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海道测量基准确定方法、观测手段基本原理等。全书共七章,内容依据我国海道测量本科教育的要求和国际海道测量组织颁布的《海道测量师培训大纲》要求进行组织编写的,包括潮汐基础知识、潮汐观测的原理与方法、潮流与海流及其观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潮汐分析与预报及其基准面传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本书根据国内外海道测量潮汐理论、观测与数据处理方法进展,充实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方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当前国内外该领域发展前沿。
《海洋可再生能源水动力学基础》分类总结了海洋各项可再生能源水动力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及主要问题,基于专业实际需要,《海洋可再生能源水动力学基础》限于讨论海洋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及盐差能五个方面的力学知识及问题。
《江南海洋文化》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代表城市,以及江南地区的海盐文化、舟船航运文化、海潮文化、海神信仰的梳理和分析,以丰富的资料,充分阐述了海洋文化在江南文化形成及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指出:海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条重要根脉。江南文化不仅有着柔婉、崇文的柔性特征,更具有勇敢、进取、包容等刚性特征,而后者正来源于江南地区的海洋文化。江南海洋文化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对于包括海派文化在内的江南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的内驱力,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从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加勒比海上空翻滚的积雨云,再到北大西洋变幻莫测的洋流,本书带领我们穿越150年的历史,聚焦一个至关重要却鲜为人知的理念:地球拥有一套由各部分相互关联而成的 气候系统,其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时空尺度上发生动态变化。这一理念构成了发现 变暖与气候变化的基石,而该理念的孕育者,正是那些专注于大气、海洋和冰川研究的科学家们。本书,就是关于丁铎尔、斯托梅尔、丹斯加德等人的传奇篇章。 作者莎拉·德里巧妙地将地球的沧桑巨变与气候科学开拓者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 我们追随这些 科学家的脚步:他们勇攀火山之巅,透过重重水汽观测大气;他们从厚达千米的冰盖钻取冰芯,抽丝剥茧般揭示地球气候历史的尘封过往;他们胆识过人,奋不顾身穿越飓风和云层,探寻微小能量波动如何掀起狂风暴
.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 的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是就这一学术主题进行认真的历史学考察的部学术专著。作者注重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比较全面、比较详尽地说明了秦汉时期齐人进行海洋探索与海洋开发的成就,分别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层面进行了历史分析。有些论述,对世界海洋学史的学术总结也有推进意义。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海洋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发哪可种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出于海洋料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的改策施。
本书阐述涉及海洋科技发展的相关理论,分阶段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科技发展政策,重点分析阐述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技政策的新发展。同时,梳理发达海洋 海洋科技进展,分析我国海洋科技存在的差距和短板。 展望我国未来海洋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并提出促进未来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海洋文明研究》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海洋文明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本系列学术研讨会旨在配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倡议,关注蓝色海洋文明,推动海洋史学术研究。其会议论文之结集,收录了会上海洋史各相关领域的 成果。 本辑收录有关论文19篇,涉及古代航运、海防、中西贸易史、海洋物质文化史等多个方面,古今贯穿、洋海并重,通过资料类型及视野的拓展,推进对海洋文明的研究。本书稿涵盖的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开放、多元、包容、进取”的蓝色海洋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
本书为“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旨在全面、系统反映物理海洋学的原理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本书共分11章。首先,从海洋科学基础知识展开,通过物理海洋方程组阐述海水运动的基本规律;然后,介绍潮汐、地转流、埃克曼流与惯性流、风生大洋环流、深层环流、波浪、海洋中的大尺度波动和海洋内波等海洋中的关键物理过程; ,以专题形式介绍海洋科学中的一些前沿研究方向。全书以学为主,深入浅出,内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难点突出,读者可学以致用。
......
本报告在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中关于国家创新指数的评价方法,从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四个方面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本着以相对指标为主、优势地位指标为辅的原则,选取4个分指数,20个指标,力求通过指标评价和数据分析来客观地评估我国的国家海洋创新能力和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切实反映我国海洋创新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