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美丽而又神秘的海样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着迷,因为它不但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绚烂的海葵和漂亮的水母,有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海豚和淘气的鲸,还有自己的草场、森林,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海洋是一个生物的大家庭。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亿万年来发生在海洋中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海洋是怎样的,它本身有什么特点;介绍了生活在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生物,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繁殖;介绍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和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明白许许多多:原来河豚有毒不是它的错,海湾也会“燃烧”,海中鱼儿的伪装还有自己的妙招,老实的海贝之间也会发生战争,鱼医生偶尔也会耍花招……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阐述了三亚娱支洲岛珊珊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其中,造礁石珊珊13科40属90种,多孔腿2种:海参11种,海胆7种,海星5种,碎碟2种,海螺8种;珊珊礁鱼类33科52属75种。书末为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配有彩色实拍照片,便于图文对照。《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还系统分析了珊珊礁退化的原因,介绍了在三亚螺支洲岛开展的珊湖礁生态修复工作,*后提出了保护对策与修复建议。
《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于2011年年底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成果。《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国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指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有关政策建议。
本书剖析了国家对地球科学中有关薄弱学科的战略需求,凝练出相关薄弱学科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亟待这些薄弱学科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方向;系统梳理各薄弱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各学科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各学科现状与适应国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薄弱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地球科学中薄弱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江南海洋文化》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代表城市,以及江南地区的海盐文化、舟船航运文化、海潮文化、海神信仰的梳理和分析,以丰富的资料,充分阐述了海洋文化在江南文化形成及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指出:海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条重要根脉。江南文化不仅有着柔婉、崇文的柔性特征,更具有勇敢、进取、包容等刚性特征,而后者正来源于江南地区的海洋文化。江南海洋文化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对于包括海派文化在内的江南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的内驱力,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局机关档案室、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力、周玲、杜继鹏、金海琴、薛惠芬、陶雪岩、国小雨、王波、游大伟、孙杰、钟晓丽。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 029.3—1995、HY/T 058—2001。
探索海底的主要手段是海洋地质调查,即利用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学等多种综合手段探测和查明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沉积物、岩石和矿产资源分布状况。针对探测的目的和作用不同,发展出了不同的探测系统,比如主要用于精密水深测量的多波束测深系统、用于海底地貌探测的侧扫声纳系统、用于地层探测的浅地层剖面仪等,每一种探测系统又有不同国家、不同厂家研制生产的不同原理、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应用方式的各种型号产品。王培刚主编的《海洋高新技术装备选购指南--海底探测类》通过对相同或相近功能的不同型号的产品进行性能介绍、技术指标对比、应用分析等,对几种主流产品进行分析对比和综合评述,使海洋工作者对海底探测设备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不同产品的优势和缺点,从而对仪器的选购和使用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其中
《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是我国部海洋灾害地质学的专著。全书共分19章,第1章至第3章论述了海洋灾害地质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进展以及我国海域的灾害地质环境,提出了海洋灾害地质分类和海洋地质灾害的分类分级方案;第4章至第17章对我国海域主要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作了专题论述,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海洋灾害地质的孕灾环境、灾变机制、发育规律与成灾过程、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性以及防治对策等;第18章对我国海域海洋灾害地质类型的分布规律与发育的基本特征作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海洋灾害地质区划方案;第19章论述了海洋地质灾害的灾情评估和风险分析方法,为海洋地质灾害的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可供从事海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工程和防灾工程等专业科技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从经济学——包括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一般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结合海岸带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海岸带产业成长的一般机理以及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以期形成海岸带经济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为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利用CCMP,风场资料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二代海浪数值模式WW3(全称WAVEWATCH-Ⅲ),对中国海的海浪场进行模拟,并对中国海的风能资源、波浪能资源进行系统的精细化研究。风能区划标准已有技术规范可参考,但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区划标准,本研究构建了波浪能资源区划标准,结合风能区划标准,对中国海的风能、波浪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浪发电、海上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风能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本书内容主要是2013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的进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分为9大部分:综合信息、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沿海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极地与国际海底、海洋国际合作、附录。
《基于生态修复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方法研究(海洋生态文明之路)》共分为七章:第1章总论,介绍了海洋生态损害的概念、主体,国内外海洋生态损害概况以及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的意义;第2章系统论述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的基础理论;第3章概述海洋生态损害的评估方法;第4章介绍了海洋生态修复基本原理与措施,以及基于海洋生态修复的生态损害评估方法的优势;第5章介绍基于生态修复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流程、几个关键问题的确定以及损害价值计算方法;第6章是案例分析,用案例的方式论证本书提出损害评估方法;第七章对全书进行总结并对以后工作做了展望。
海洋经济是以海陆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型经济。发展壮大海洋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沿海城市,进而实现从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欠发达城市的逐步发展,是中国实施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本书在深入分析海洋经济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图与网络方法,构建了海洋经济产业网络和城市网络模型,设计了海洋产业关联结构和城市关联结构的测度方法和衡量指标。通过定量化指标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及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重点沿海城市的关联结构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海洋经济及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海洋二氧化碳测定*方法指南》,是在美国能源部1994年出版的《海水CO2体系多参数分析方法手册》第二版的基础上,经过了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以及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等重大国际项目20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改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所提供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SOPs)等技术并非是海洋碳体系参数观测的技术,它们只是代表了目前海洋CO2系统观测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优中选优。
本书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国内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在中国侨联的领导下,在青岛市侨联的帮助下,在自然自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支持下,以海洋领域的中桥联特聘专家为主体,围绕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我们编撰了这部研究专著,以期把脉海洋发展态势,建言海洋科技创新,助推蓝色经济发展。全书共分3部分:第一篇海洋强国建设,包括努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深化海洋战略研究,全面经略海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海洋国家战略区域的空间生产与尺度治理研究等。第二篇海洋科技进步;包括发挥海洋科技优势为海洋强省献力,创新海洋生物技术发展蓝色生物经济等。第三篇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水平保障蓝色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极地资源开发利用浅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