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阐述了三亚娱支洲岛珊珊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其中,造礁石珊珊13科40属90种,多孔腿2种:海参11种,海胆7种,海星5种,碎碟2种,海螺8种;珊珊礁鱼类33科52属75种。书末为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配有彩色实拍照片,便于图文对照。《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还系统分析了珊珊礁退化的原因,介绍了在三亚螺支洲岛开展的珊湖礁生态修复工作,*后提出了保护对策与修复建议。
本书剖析了国家对地球科学中有关薄弱学科的战略需求,凝练出相关薄弱学科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亟待这些薄弱学科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方向;系统梳理各薄弱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各学科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各学科现状与适应国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薄弱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地球科学中薄弱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于2011年年底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成果。《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国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指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有关政策建议。
在中国侨联的领导下,在青岛市侨联的帮助下,在自然自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支持下,以海洋领域的中桥联特聘专家为主体,围绕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我们编撰了这部研究专著,以期把脉海洋发展态势,建言海洋科技创新,助推蓝色经济发展。全书共分3部分:第一篇海洋强国建设,包括努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深化海洋战略研究,全面经略海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海洋国家战略区域的空间生产与尺度治理研究等。第二篇海洋科技进步;包括发挥海洋科技优势为海洋强省献力,创新海洋生物技术发展蓝色生物经济等。第三篇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水平保障蓝色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极地资源开发利用浅谈等。
在海洋环境监测的诸多环节中,监测方案的设计是*为基础和关键一环。海洋环境监测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能否满足管理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测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海洋环境监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编者结合多年从事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环境监测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针对监测三要素——站位、指标、频率的设计,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实际需求的海洋环境监测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梁斌、韩庚辰、马明辉编*的《海洋环境监测设计》从各种类型监测项目的共性出发,提出了监测站位、指标、频率的基本设计理念和方法,并分类介绍了一些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客观分析了其方法的优势和限制,以供海洋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参考。
本书是长江口深水航道动力沉积于动力地貌方面系方面的本系统性著作,从航道智力角度解释了新形势下长江河口的重大工程响应,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长江口的演变规律,对以后的长江口整治开发与航道智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本书主要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共曾实施以来的观测资料,对长江口北槽河床的冲淤演变过程和航道回淤变化特征,以及12.5m航道水沙输移特性、浮泥发育与运移规律、航道洪枯季回淤变化的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供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读者参考。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对地质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建立科学合理、量化统一、操作简便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作者详细分析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深刻认识海洋沉积物组成与分布,深入研究深海沉积物的水深、平均粒径、黏土含量3项参数指标,通过分析涂片鉴定黏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这三者的含量与粒度、化学分析之间的差异,建立钙质生物、硅质生物与CaCol、生物SiO,的量化关系,完成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资料的对比和校正,分析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作者在贬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总结和自主创新提出“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深海沉积物类型简分法把深海沉积物分为深海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黏土一硅质一钙质软泥4类,
本书收入海洋史研究专题论文、书评19篇,其中“亚洲海峡历史”专题尝试从“海峡视角”探究亚洲海峡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发展轨迹,寻求构建海峡作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海洋通道”的功能与作用的历史解释和理论模式。其他论文探讨了16~19世纪亚洲海洋贸易中的商人、海盗与海防、海岛开发、中日(中琉)关系,以及古代佛教高僧、宋元之际华人向东南亚播迁、清代中外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等问题,在资料挖掘、思考深度、研究视角上有独到之处。
刘大海主编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5国家海洋创新评估系列报告)》是国家海洋创新评估系列报告的第三期,从海洋知识创造、海洋创新资源、海洋企业创新、海洋创新绩效等方面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本着以相对指标为主、**指标为辅的原则,力求通过指标评价和数据分析来客观地评估我国的国家海洋创新能力和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切实反映我国海洋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海面重力测量和卫星测高重力反演是目前测定海洋重力场的两种主要技术手段。本书主要围绕上述两种测量手段详细论述了海洋重力场的测定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基本方法部分第三部分为实际应用部分,本书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理论与实用并重,可供从事物理大地测量学、海洋大地测量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学和航空航天科学等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工作者参考。
关道明主编的《我国近岸典型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不仅对中国近岸海域主要化学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放方案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全书内容由环境容量概述、调查研究方法、各海湾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策与措施建议等章节组成,各海湾根据其地理位置按由北到南的顺序排列。
本书基于我国的海疆与海权,对南沙群岛来自多源的空问信息进行融合分析,旨在就辽阔的南沙海域中,我国固有的40余个岛礁被他国非法侵占的态势,从岛礁区位、地质地理背景,图文并茂地逐一列述了近200个岛、洲、礁、滩所表现的自然发育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予以量化,并阐述了建立我国海岛国家权益的监测警示系统的依据,以及基于GIS海岛警示系统的设计要点。 本书可供国家策略、外交、军事、国土、海洋、地质、地理、测绘、遥感、航海、水产与军事院校等专业和部门相关人员使用。
《海洋工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 的分册之一。 本书以基本概念的引入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介绍了海洋工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原材料体系、成型工艺、性能检测、结构设计,并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应用实例,对其在我国今后海洋工程建设中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书中介绍了多种材料的常用牌号,以及常用制备工艺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示意图,能让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进而为海洋工程的建设提供帮助。 本书主要面对从事海洋工程建设工作的科学工作者、研究人员及技术工人,能为其提供关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全面认识;同时能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学者提供参考。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海洋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发哪可种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出于海洋料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的改策施。
本书是2010年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Marine Genomics一书的中文译本。本书分9章,概述基因组学方法应用于海洋生物研究领域中的**进展,每章包含一个特定领域,对该领域做介绍,而且对基因组学方法如何适应该领域研究的特殊需求进行详细说明。本书内容知识前沿,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海岸带与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变化、陆架环境变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距今3万年前,那时气候温暖、冰川融化、海面升起,东中国海发生了献县海侵,海岸线已到达河北省的献县一带。夏东兴教授在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科学思维活跃,研究视野开阔。他提出了若干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开辟了适合我国海岸研究的新方法与思路,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海洋地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年版是一部全面反映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为中英文对照。 二、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地域范围为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带,其排列顺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顺序排列。 三、年鉴资料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其他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与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八部分。 四、本年鉴根据《
为了提高指导研究生的效率,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即撰写一组专门论述科学问题的文章,供他们参考。我梳理了海洋沉积动力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着重于基础研究的论题,写成了一些文章,其中一部分以研究论文、综述、讨论等形式在专业学术期刊或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我认为这种方法有一些可取之处。首先,研究生们阅读这些论文,可以直接从中获取科学问题,作为他们研究的起点。其次,重要科学问题能把研究者引导到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如沉积记录形成过程及其正演模拟、基于沉积动力学的地貌演化过程、海岸与海底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等,研究生们对此应有所了解。后,通过阅读这些材料,研究生们可能在论文写作和发现科学问题上受到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本书在分析海岸带水陆衔接、生态系统多样、使用功能复杂等突出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气候变化增加海岸带的灾害风险和脆弱性等潜在问题,介绍了国际上新兴的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创新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较系统地阐述了**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综合管理理论、流程与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