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随着地理学在各个国家获得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的性质和目的等等的有关问题,日益发生了兴趣。《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哈特向继《地理学的性质》之后的又一著作,从经验主义哲学高度总结了区域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是地理爱好者的必*书。
加拉帕戈斯,查尔斯 达尔文称之为 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世界 ,水手把它称为 Las Encantadas ―― 迷人的岛屿。它位于东太平洋,跨越南美洲西海岸的赤道,是热带地区*原始的群岛。加拉帕戈斯远远不只是地球上的野性天堂,它还是科学*重要的地方之一,经常被成为 演化的实验室 ――岛上的雀鸟启发了达尔文提出了 自然选择 这一革命性的理论。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一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从荒野到生物测试场,再到作为全球生态旅游点等关于群岛的鲜活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此外,他还描述了在加拉帕戈斯发现的生命形式的生动形象,以及令人惊叹的景观。*后,尼科尔斯还透露了群岛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这些挑战必须要不断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才可以成功。尼科尔斯将群岛的历史、演化理论和自己在岛上的经历完美地编织在一起,从而表明加拉帕戈斯的故
利文斯通使用众多地方科学实践的历史素材,将科学知识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地理因素的重要性,作了基本的阐述。首先将目光放在了科学实验得以进行的一些特殊场所 ――实验室、博物馆、植物园,然后是普通一些的地点,包括像咖啡馆、教堂、船舱、收容所这样的地方,甚至是人的身体。从所举的每一个例子中, 他都向我们阐明了地方因素如何给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接着,他向我们讲述了,从区域的角度看,乡土文化如何塑造了科学工作本身,以及反过来,在本地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中,科学实践如何发挥了一种工具作用。进而,利文斯通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审慎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科学理论,随着它被接受的地方的不同,将有不确定的基本内涵。 *后,他通过检验科学的非同寻常的机动性,以及它在全球传播的五花八门的方式,而得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面向地理学博士研究生讲课所积累的资料整理而成的。全书体现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一门科学的独特魅力,构建现代地理学思维体系脉络,包括核心思想、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着落点等,展示人地关系、系统性和空间性三个地理学核心思维的内涵及其应用成果。书中引用作者研究成果作为案例,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地理学思维研究农业所做的设计、研究路线与具体方法,包括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和数学模式,形成地理学研究范式,彰显地理学的“见地及人”和“从微观研究入手,提出宏观决策”的研究特色。书中还透过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进展,看出我国地理人思维的昨天和今天,并展望发展地理学研究特色的前景。
本书以地球为观测视角,系统介绍了天文学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及基本应用,重点阐释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地理意义。本书共包括三篇十章。第一篇天文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星空区划、天体跟踪、天文观测;第二篇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恒星与星系、太阳与太阳系、月球与地月系、地球;第三篇天文学的基本应用,包括天象演化、观象授时、历法制定。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现代天文学思想演进与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贡献,是一本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天文学教材。
地统计学是以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异与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它属于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理化性状、矿产分布、资源禀赋、生物群落、地貌类型、气象气候监测及社会经济领域有着特定地域分布特征现象的空间统计学范畴。本教材主要介绍地统计学在研究空间分布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空间格局与变异,以及对空间数据进行**无偏内插、模拟空间数据的离散性及波动性中的应用。读者通过学习本教材,可以掌握基本的地统计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借助地统计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旨在为地理学者深入认识地理学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为公众了解地理学抛砖引玉。作者们思考了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和社会功能,力图回答诸如“地理学究竟是什么”、“地理学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认识做了什么”、“地理学还将做什么”之类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学的性质和作用,自然动态和社会需求对地理学的促进,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与地理学的关系,社会科学、哲学与地理学的互动,技术发展对地理学的推动,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地理学高等教育,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R.J.约翰斯顿是英国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所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与他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为其代表作,在国际地理学界影响颇大。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汉译名著本12)》是系统、深入、全面介绍自二战直至今日英美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潮流的著作,是许多英美大学地理学史课程的选择参考书。对于英美本国的学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框架,将他们原先所知的分散零碎、深浅不一的学科知识,上升为一套彼此勾联、有脉络、有结构的学科史。对于外国学生,除了类似的用处而外,更有一层意义,即在整体上认识英美当代人文地理学。
本书是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理论及方法的总结与研究。介绍了传统技术方法所建立的参心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的理论和技术,重点介绍了我国**代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与框架实现方法,包括:将连续运行基准站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方法;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平差方法及国家天文大地网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理论方法;不同坐标系或框架的相互转换方法、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及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动态维持方法、测绘成果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方法等。
这本书是从地理格局视角研究南京的古都起源变迁、城市空间形成以及现代景观规划。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城市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有10个王朝在此依靠地理形势建立都城。此书分析了南京历史各阶段山脉水系特征及其演变与城市布局变化的关系,进而依顺地理脉络调查历史古迹分布,揭示古都景观空间和结构形成的地理成因和动力,研究历史演进过程中南京城市空间变化规律,以及区域的人地关系。探索把传统的历史保护和景观规划思路
本书在全面分析黄山地区地理综合实习背景的基础上,以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三大主干内容构建框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既对每一实习区的实习线路和实习内容进行精炼阐述,又通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读者理解内容要点,以问题为引领,更加突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对实习的指导。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
本书是根据作者近五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本教材,它主要面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讲授如何通过程序语言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管理、分析及可视化等。全书内容均为底层开发,不依赖于任何商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各种算法或数据操作方法均有详细介绍,且深入浅出,适合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之用。通过阅读本书,希望提高读者的原始创新能力。
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的毕生之作。这部书内容的极大部分,不只是我搜集的,而且是我亲自经历过的。这部书的产生要回溯到我的大学时代。当我作为个明确地怀着研究地理学的目的的人进大学的时候,我所接触的地理学有些不同于我所设想的地理学,它更偏于自然科学方面;我对我的每个大学老师——阿·基希霍夫,特奥巴尔德·菲舍尔,格·格兰德,弗·冯·李希霍芬,都怀有极大的感激之情,但我觉得在他们那里地理学出现的形式却各有不同.按我的思想禀赋,我乐于从理论上对各种不同的见解进行分析研究,因此一开始我就竭尽心力钻研方法论的问题;我在两次南美洲旅行中,都结合旅行继续着这种钻研工作。但只是在很多年以后,并且由于外界的原因,在创办《地理杂志》和担任蒂宾根大学新设立的教授职位时,我才在这方面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
本书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地段中亚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中亚石油、天然气、铀矿三大战略能矿资源的地缘配置格局,以及影响合作开发的因素、合作开发风险和对中国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提出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开发的模式、路径与加深合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中国热带海草生态学研究》系统阐述了我国热带海草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中国热带海草生态学研究》共10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热带海草的地理分布与特征,典型海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空间遗传结构,海草的生产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海草床溶解有机物的特征及海草凋落叶的分解过程,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海水富营养化及酸化对海草生态过程的影响,海草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海草床沉积物储碳机制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响应,海草床的生态恢复,以及热带海草生态学研究展望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生物质炭对土壤镉形态的钝化过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碳源活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对细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以期明确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揭示生物质炭输入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多样性恢复对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为丰富生物质炭修复镉污染水稻土理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全书共分为7章,包括绪论、生物质炭对污染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根际微团聚体镉形态转化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本书以自然地理过程为线索,分上下两篇介绍自然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运动、能量转换、动态演变、地域分异规律,深入剖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根源。上篇重点关注自然地理系统本身及其各种物理过程,包括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过程中的能量及其传输、地貌过程、水文过程、土壤-生物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学》的下篇重点阐述了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包括全球变化、自然生产潜力、濒危动植物保护、水资源及水危机、土壤侵蚀、自然灾害等。
西安可寄托怀古情思。青砖连绵的城墙,将人迅速拉进沧桑的氛围。古城中心,檐角飞扬的钟楼上空,燕子盘旋飞翔,夕阳正好时,华灯已初放。走在斑驳日光下的坊巷,说不定,恍惚间就看到了旧时的长安城。西安也可点燃味蕾。回坊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的餐馆依旧可见从前的大碗,时髦的陕菜餐厅则不断涌出新创意…… 本书是一本介绍西安的旅游指南。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全(干流)长达577km,流域面积为60 992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闽江河口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区,发育有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闽江河口湿地研究》是“闽江河口湿地资源调查及保护规划”课题组在对闽江河口湿地进行系统的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研究资料撰写而成。本书共分9章,约45万字,主要内容包括闽江河口湿地自然地理概况、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湿地资源评价、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并附有闽江河口湿地卫星遥感影像图和精美的彩色照片。 本书可供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林水产、国土规划和湿地科学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