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571338640 书名:宇宙视觉史(精装) 定价:12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面向地理学博士研究生讲课所积累的资料整理而成的。全书体现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一门科学的独特魅力,构建现代地理学思维体系脉络,包括核心思想、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着落点等,展示人地关系、系统性和空间性三个地理学核心思维的内涵及其应用成果。书中引用作者研究成果作为案例,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地理学思维研究农业所做的设计、研究路线与具体方法,包括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和数学模式,形成地理学研究范式,彰显地理学的“见地及人”和“从微观研究入手,提出宏观决策”的研究特色。书中还透过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进展,看出我国地理人思维的昨天和今天,并展望发展地理学研究特色的前景。
《生态学基础(第5版)》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好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生态学家。本版坚持了经典的整体论方法,强调基于等级理论的多层次方法,注重将生态学原理用于解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生态系统概念与系统能量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节因素与过程,种群、群落、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发育,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适合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值得专业人员保存的经典论著。通过探索生态足迹、全球气候变化、土壤和火生态、复合种群动态、种群遗传学、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和景观可持续性等主题,您将在生态学领域里获得更为完整的视野。通过真实世界的实例,您还将学会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学、生态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与人文环境的日记体游记,也是世界上早记述喀斯特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典籍,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是这部游记为突出的特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这部游记曾被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称誉云:“唯念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论者一般将徐霞客一生壮游行迹分为前、后两期,即名山游踪与万里遐征。本节选本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的编纂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前、后两期游记文字24篇(名山游记占10篇),注释除对地理、地貌与名物、掌故的诠释外,尽量多引用相关稗乘或正史材料,并对某些地名尝试用方志有关著录或清初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来佐证《徐霞客游记》,同时注意引证霞客前人、同时人或后人
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水体、土壤与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理综合体,同时兼有水陆两种系统的特点。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同步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其独特的生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本书系统阐述湿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全面汇总和梳理国内外湿地生态学研究进展,并总结当前我国湿地生态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详细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功能、生态过程、演化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和生物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机制及生态效应等;并提出针对我国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展望。本书可供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及湿地科学的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从事湿地保护的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湖沼学的历史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性介绍,主要包括水的化学与物理学,从淡水微生物到大型生物中常见的生物类群,种群与种群动态,生物群落中的多样性、物种间相互作用与群落的变化,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湖泊和河流景观结构,湖泊与河流的形成、发育与消亡,*后讨论了公共湖沼学工作者如何参与水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在*后一章中为本科生设计了野外生态调查与室内实验,并给出实验湖沼学的操作实例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本书的编写目的是简要介绍地理学各领域的性质、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绪论、地理分析技术、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际互动、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自然资源地理学、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与上一版相比,新版关注了地理学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特点是,每章提供“学习目标”并以“花絮”开篇,提供几百张全彩地图、图表和照片,提供启发学生思维的“专栏”,每章结尾提供“重要概念小结”“关键术语”和“思考题”。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地理学导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地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R.J.约翰斯顿是英国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所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与他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为其代表作,在国际地理学界影响颇大。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汉译名著本12)》是系统、深入、全面介绍自二战直至今日英美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潮流的著作,是许多英美大学地理学史课程的选择参考书。对于英美本国的学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框架,将他们原先所知的分散零碎、深浅不一的学科知识,上升为一套彼此勾联、有脉络、有结构的学科史。对于外国学生,除了类似的用处而外,更有一层意义,即在整体上认识英美当代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起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 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著的《地理学与生活(插图 1版)》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第四篇,通过相互参照的方式对前三种传统和主题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并涉及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可读性强,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赣南大地印记:赣南地质遗迹科普图册》科学地、系统地介绍了赣南地区的地理、地质概况和地质遗迹,涵盖了包括丹霞、喀斯特、岩浆岩、砂岩、变质岩、水体景观、古生物化石和矿石产地在内的所有地质遗迹类型,类型全面,代表性强。《赣南大地印记:赣南地质遗迹科普图册》结构完整,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排版制作精美,是一本阅读性较高、收藏价值较大的出版物,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赣南大地印记:赣南地质遗迹科普图册》受众广泛,适合于广大地质工作者及地质爱好者阅读及学习。
本书既是土壤领域,也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普著述。首先,从地球系统观点看,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五大圈层的纽带,是一个历史自然体。今天我们所见的形形色色的土壤是时间极长、范围极广、时空变化中相对静止的瞬息。其次,从历史发展看,土壤学建立130多年来有光辉的成就,如"矿质营养"、"土壤吸附"、"土壤发生"和"豆科根瘤菌固氮"等学说;但同时发生许多土壤环境条件,如古巴比伦文明的湮没,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黑色风暴以及近代日本等国的土壤污染事件。古为今用,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再次,土壤是生态系统的枢纽,很多已成为人类智慧和劳动等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观点剖析,我国土壤利用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土壤退化局面已扭转,但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路还很长,任重道远。 本书以"自然-社会-土壤"复合系统为对象,可持续发
本书自2001年以来,*总理先后6次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5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家宝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时,再次关切地问道:“民勤县沙漠治理得如何?”并强调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近来,总理在这本送审的书稿上面再次批示:“决不能让民勤县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大计。盼发改委会同甘肃省将这件事情列入议事日程,统筹规划,落实措施,科学治理,务求实效”。这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总理对一个沙漠县份生存发展的深切关怀,对一个水系变迁教训的深刻总结,对石羊河流域和民勤生态现状的深刻分析,是对我们防止第二个罗布泊出现的忠告和警示,也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谆谆告诫和殷切希望。
本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五个区域:东南极的普里兹湾区和维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西南极南极半岛东缘及威德尔海区,南极半岛西缘陆架区以及罗斯海陆缘区。这五个区域不仅是 南及周边海域环境综合考查与资源潜力评估 专题的重点研究区域,也是具有不同构造背景的区域,如普里兹湾和罗斯海为被动陆缘,南极半岛东缘及威德尔海区即有被动陆缘及边缘海盆,也有主动陆缘,而南极半岛西缘则蕴含了洋陆碰撞-弧后扩张以及洋中脊俯冲的复杂信息。这些区域也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界的重点,不同国家已在这些区域进行了不少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结合我国南极地质与地球物理航次获取的数据,足以支撑对这些区域构造、沉积、深部结构以及资源潜力的研究。
《基于多源信息的北京城市湿地价值评价与功能分区》以北京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时相、不同平台、不同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北京市湿地普查结果和野外实测数据,借助于经济学和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开展城市湿地格局演变、价值评价、功能定位与分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①北京湿地资源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②北京湿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价值评估模型;③湿地斑块、湿地群和系统三层次湿地功能定位与分析;④北京湿地资源的综合功能区划方案及管育措施。 《基于多源信息的北京城市湿地价值评价与功能分区》可供从事湿地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遥感应用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并可作为有关学校师生,特别是研究生参考,对于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介绍了生物质炭对土壤镉形态的钝化过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碳源活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对细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以期明确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揭示生物质炭输入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多样性恢复对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为丰富生物质炭修复镉污染水稻土理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全书共分为7章,包括绪论、生物质炭对污染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根际微团聚体镉形态转化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 、 完整的古代城垣,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13.7千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书内容围绕西安城墙,以西安城墙的历代修建、保护、古代城市规划、 、战争防御等角度,全面详实多角度地阐释西安城墙的历史人文。本书作者团队为西安城墙 工作者,包括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化传播多个专业,保证书稿专业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本书图片精美,语言优美,加入许多新的研究,编排方式独特新颖,力求打造西安城墙普及读物精品。
北京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工作,是对北京地区各种类型湿地生物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是北京地区首次*规模、*范围的有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涉及浮游植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土壤动物、昆虫和湿地的脊椎动物,同时对北京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湿地生物监测、利用方案,为湿地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研究对今后开展各种关于北京湿地的研究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适用于生物、林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的研究及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