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 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志书是对2017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并已发表的长鼻目、蹄兔目以及鳞甲目9科22属64种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与总结。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通常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3卷.基干下孔类、哺乳类.第10册,蹄兔目、长鼻目等(总第23册)》附有133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分类学研究的成果,记述了淡水红藻61个种和9个变种,以及淡水褐藻3个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淡水红藻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翔实的论述。本书是目前国内较全面论述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的专著。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本书关键词语: 1.进化论超越圣经神学 即使再好的宗教神学也是双刃剑:虚拟天神,崇尚信仰,既净化心灵也奴化灵魂;虽教化道德良心,却罔顾客观事实。与此相反,进化论以事实为基石,力行逻辑推理,求解自然和生命的真谛及内在规律。古生物学探求生命历史的真实,既是进化论的科学支撑,也是进化论的核心追求。由《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奠基的进化论,已成为科学体系的原理,并彻底解答人文终极追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便从根本上超越了圣经的臆测。 2.揭示动物界的诞生历程 与圣经妄测动物起源迥异的是,5.6 5.2亿年前的史实显示,生命演化在微观与宏观上皆呈现量变/质变的交替运作,催生3个动物亚界逐级有序地发展成型。 3.寒武纪大爆发谜题新解 新假说揭示:生命基因进化与环境演化契合,引发动物门类的三
本书以构造及盆地演化分析为主线,应用盆—山耦合、平衡剖面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对冲构造体系,进行了一级、二级、三级构造单元划分,确定了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基底面和基底内幕三套主滑脱拆离面,志留系、泥盆系等为辅滑脱面构成的各种样式的拆离-滑脱构造,建立了六种典型构造组合与复合形成过程模式,结合勘探现实和油气成藏理论,对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
这书是一本讲述两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科学普及读物。作者以通俗的语言,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的方方面面——它们在古生代末期生物大灭绝后的戏剧性出现;它们庞大的家族和在中国南方三叠纪地层中的分布;它们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殖方式;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等等。书中还简要介绍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含化石的地层分布和特点,与之共生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华南在三叠纪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环境。 本书适合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中学和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的化石爱好者列读。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的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了植物三大类。本卷记载种了植物的虎耳草科、秋海棠科、仙人掌科、茶*子科、蔷薇科、榆科、鼠李科等13科85属888种203亚种和变种。《云南植物志 第十二卷》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的描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名正名、别名、拉丁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划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用途也作扼要介绍。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植株全貌图,共有图版174幅。
本书收集我国分布较广、有价值的和一些外国产的种子植物名称约30000条。名称有拉、汉、英三种文字对照。书后附有汉-拉丁植物科名对照表、英文俗名索引和汉文名索引。 本书可供大学生物系及农、林院校师生,有关科研工作者和外贸、编译人员使用。
本书是有关中国牡丹品种及品种资源的专著。全书分为9章,介绍了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的起源演化、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阐述了牡丹品种起源、演化与分类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牡丹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品种策略。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西北、西南、江南三大牡丹品种群及延安亚群、鄂西亚群的历史沿革、品种构成、生态习性、栽培技术、发展前景及主要园艺品种430余种,同时介绍了寒地牡丹的现状与前景。 该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术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著者又一部有关牡丹研究的具有创见与特色的力作。可供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This volume deals with 1677 trilobite genera that occur in the Palaeozoic rocks of China, and, after a critical revision, 1317 of them are considered as valid. All the valid forms are lis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familial assignments, and chronostratigraphical, ge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Based on the updated data of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biogeography of China is reviewed. Furthermore, the familial and generic biodiversity changes through the 46 Palaeozoic stages and 71 Cambro-Ordovician time intervals (defined by biozones) in China are depicted, and the fundamental trends in the history of trilobite diversification and macroevolution through the Palaeozoic of China are revealed. The book provides the most complete and consistent data set available for trilobite records in China, and will interest all those of the palaeontologists, geologists and biologists who wish to roam about theChinese trilobite kingdom with ease.
《中国长江三峡植物大全》分为上、下卷,书中收编了长江三峡坝库区的维管植物5582种(含种下等级),分隶于242科1374属。蕨类植物按秦仁昌系统排列,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排列,科内属、种则按拉丁文的顺序排列。书中对1863种植物配置了插图。书后附录有以三峡宜昌地域命名的植物53种,模式标木采自三峡宜昌的植物270种。每种植物叙述的主要内容有中文名、拉丁名、保护级别、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主要用途等。植物名称尽量使用了地方习惯用名。对栽培引种的植物,大多数也列出了其原产地。为了查阅方便,编排了两种查阅方式,即中文名和拉丁名便查系列。 本书适用于林业、农业、园林、植物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各界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为全英文版。This book describes China lotus flower's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its distribution, ecological habitat,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genetic improvement, cultivar classification system,etc.608cultivars of lotus flower are included,which reflect the collection of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best cultivars in China.712 beautiful pictures would make the book an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 and more readable.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的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三大类。本卷共记载种子植物的禾本科181属888种。《云南植物志 第九卷 (种子植物志)》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的描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文正名、别名和拉丁学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对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用途也作了扼要介绍。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比较网或植株全貌图,共118幅。
本书在对世界盐生植物种类、类型、分布、生长发育,根、茎、叶的形成和代谢特征进行概括介绍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三大类盐生植物——稀盐盐生植物、泌盐盐生植物和拒盐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之适应生理及其近代研究成果。此外,还简单介绍了盐生植物资源和盐生植物在改良和利用盐渍土壤方面的研究概况。在本书后,客观地讨论了当今盐生植物耐盐生理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如盐渍条件下盐生植物的能耗,盐胁迫信号的传递,耐盐基因和转基因植物等问题。 全书共12章,内容丰富新颖,图文并茂。 本书适合农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古生物学基础教程》系统阐述了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古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门类古生物学、应用古生物学3部分。第1~4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第5~9章扼要介绍古生物主要门类特征,重点突出地质勘探实践中常见门类化石;第10章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于古生物学中*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系统阐述,并强化油气地质勘探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能源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内容。
本书在版《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的基础上,增加了2001年以后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在本研究领域内前沿性研究和应用的水平。本书内容力求从分子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阐述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植物应答缺素的机制、缺素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等问题。各方面的内容均有科学的论述和丰富的图表说明。全书各章依次为氮、磷、钾、铁、镁、锌、铜、锰、钠9种植物体必需元素,其中包括4种大量元素和5种微量元素。 本书可作为植物营养、环境保护、农林牧等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恐龙猎人 寻找消失的恐龙帝国》讲述了人类探寻*的故事,从18世纪对海怪的兴趣到当今的DNA技术,在这期间许许多多的恐龙研究者和化石猎人为了增进我们对恐龙的认知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本书资料全部来自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含大量珍贵照片和多份史料摹本、手绘图以及考察信件和地图,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照片穿越时空,跟随曼特尔夫妇一起发现禽龙的牙齿,陪伴赫尔曼·冯·迈耶一起复原始祖鸟的羽毛,追随美国化石采集大王巴纳姆·布朗近距离接触雷克斯霸王龙,以及与中国古生物学家季强和姬书安一起见证中国鸟龙等等。 《恐龙猎人 寻找消失的恐龙帝国》适合恐龙爱好者阅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