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树木》一书收录了102种观赏树木,以原产中国或集中分布于中国的类群为主,也对每种的中文名、俗名、拉丁文名、隶属科属、生活型、主要形态特征、主要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产地或分布地、园林特性、经济用途等诸多方面作了简单的描述。每种配有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全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本书可作为广大园林工作者,特别是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人中的良师益友。本书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园林、园艺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本卷册记叙了无壳缝目和拟壳缝目的2科11属、252个分类单位,其中种132个,变种114个,变型6个。属于我国模式产地的种17个,变种13个,变型3个,新组合种4个,新记录种18个。每一个种都有形态特征描述、生境、产地和分布,并附有根据我国标本所作的绘图或照片,或二者兼有。有些还在种之下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后面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群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本卷羽纹纲中的无壳缝目和拟壳缝目所收录的分类单位(包括种、变种、变型、组合种),就一个国家而言,目前在全世界同类专著中是多的。 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和地质学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参考。
在本书中,达尔文重点阐述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的问世,*次将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学说。它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它为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思维空间,为现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在对世界盐生植物种类、类型、分布、生长发育,根、茎、叶的形成和代谢特征进行概括介绍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三大类盐生植物——稀盐盐生植物、泌盐盐生植物和拒盐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之适应生理及其近代研究成果。此外,还简单介绍了盐生植物资源和盐生植物在改良和利用盐渍土壤方面的研究概况。在本书后,客观地讨论了当今盐生植物耐盐生理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如盐渍条件下盐生植物的能耗,盐胁迫信号的传递,耐盐基因和转基因植物等问题。 全书共12章,内容丰富新颖,图文并茂。 本书适合农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观赏藤本及地被植物》一书收录了109个种的植物,所收录的植物全部原产中国。对每个类群的中文名、拉丁文名、隶属科属、生活型、主要形态特征、主要生物学特征、生活环境、产地或分布地、园林特性、经济用途以及繁殖方法等诸多方面作了简单的描述。每种配有精美的彩色照片。本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本书适用于园林工作者、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园林、园艺系师生。
无
本书依据1995年精装本重排增补。精选为我国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个人及与他人合作作品24篇(其中2篇系增补),分作历史植物地理与历史动物地理上下两编。 书中采用古生物、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竹林和柑橘、荔枝等植物与海洋动物、*、孔雀、鹦鹉、*、*、*、野驴、双峰驼、麝、獐、*、*和犀牛等濒危或已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物种鉴别,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并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历史生物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此外,为更多地反映该领域的新进展。本平装本出版时增补
本书在版《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的基础上,增加了2001年以后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在本研究领域内前沿性研究和应用的水平。本书内容力求从分子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阐述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植物应答缺素的机制、缺素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等问题。各方面的内容均有科学的论述和丰富的图表说明。全书各章依次为氮、磷、钾、铁、镁、锌、铜、锰、钠9种植物体必需元素,其中包括4种大量元素和5种微量元素。 本书可作为植物营养、环境保护、农林牧等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对植物细胞工程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及应用成就进行了全面论述,特别针对各种实验设计原理、技术关键和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论述。全书共分二十二章,分别论述了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的设备和基本操作、培养基的组成及制备、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植物器官的克隆、胚培养和胚乳培养、离体受精和合子培养、单倍体植物的诱导、花药和离体小孢子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改良、人工种子、植物脱毒与微体快速繁殖、以离体培养为基础的快速育种、植物细胞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技术和大规模培养、植物种质的离体储存、微藻细胞培养、植物插入突变体库技术、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外源基因的直接转移、转基因植物的鉴定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物的细胞学检查,各章皆介绍了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与总结了青白口纪龙凤山生物群的命名由来与发展、产地分布与时代、门类与属种、生态与环境、与国内外生物群对比,并深入探讨了宏观藻类的生物分类和归属问题。本书在系统论述地球早期生物起源与演化的基础上,阐明了龙凤山生物群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位置和地层意义。 本书对研究前寒武纪生物演化、生物群落分类、生态、环境及地层意义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供地质科研、地层古生物、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了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及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书中尽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可作为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等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与参考书。
植物是地球的生命这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以对植物的认识和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为起点的。 本书是《神秘新疆》丛书中的一本,是出版的《中国新疆野生动物》的姊妹篇。它既不同于植物学专门著作,又区别于一般风光画册,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集科学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体,并具有工具性和收藏价值。书中所介绍的植物种类仅是新疆野生植物的代表,并非是全部。 本书编排体系是:藻类、地衣、真菌、苔藓和蕨类5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放在前面;种子植物按资源用途分为药用、林果、饲用、有毒有害、荒漠旱生、观赏和种质资源7类,放在面前。野生植物的界定均为在野外自然生长、繁殖100年以上的植物。书中附录及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相关信息,可供读者查阅,索引部分将本书涉及的植物名称
《植物生态学》是在原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云南大学曲仲湘教授领衔编写的同名教材基础上,根据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水平和国内学科建设的新进展,经整合创新内容体系重新编写而成的。 本书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以生态适应和协同进化为主线,从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的功能地位出发,以此分析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并将每个层次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本书力求反映当代生态学发展动态,将生态系统服务、Meta种群、构件理论、生物入侵及转基因植物等前沿领域及其热点问题均在相应章节中进行了介绍;各章都有思考题和推荐读物,以方便学生复习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书内容简介:我国幅员广大,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约有三万种。本书主要收录有经济价值和常见的种类八千余种,分五册出版。册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木麻黄科至莲叶桐科,第二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罂粟科至山茱萸科,第三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岩梅科至茄科,第四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玄参科至菊科,第五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纲。每种植物均有形态、分布、生境方面的简要描述和线条图,有的植物还叙述了它的主要用途。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有些种类的某些别名和重要拉丁异名分别放在中名和拉丁名索引中。每册还附有相应的分科、分属检索表;自第三册始,应读者的要求,增加科的简要描述和一些属的分种检索表。
本书分为十章,前五章对植物化学理论进行叙述,包括植物化学概论,植物化学的研究程序,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内容;后五章对重要的植物化学成分(包括糖和苷、萜类化合物、甾体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以及生物碱)从化学结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五个方面进行分述。全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进展,便于读者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博。本书每章后附有参考文献和思考题,便于读者自学。本书可供从事天然药物、农药、食品、香料及农林化工产品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化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
本书以研究化石植物表皮构造(角质层构造)为主,重点论述化石植物气孔参数与碳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地质学、生物学和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全书由9章组成,主要包括植物化石气孔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植物化石气孔参数研究内容、化石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分析、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新近纪化石叶片的古大气信号、现生和化石*叶片特征与古环境恢复、兰州-民和盆地古近纪植物叶片与环境变化、云南保山-腾冲盆地新近纪植物叶片与环境变化,以及中国中、新生代植物化石叶片气孔参数、碳同位素组成及古环境意义,反映了当前古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与有机地球化学交叉渗透和相互结合的*进展。 本书可供地质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生产人员使用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