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和汇总了1940~2015年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壶菌、接合菌和球囊霉的记载,成书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著作和国内外学术文献,系统地收集了中国壶菌、接合菌和球囊霉的物种名称,其中壶菌23种,隶属于4纲6目14科20属;接合菌265种,隶属于1纲10目25科63属;球囊霉164种,隶属于1纲4目9科22属,列出了它们的正确名称,提供了其基原异名及主要同物异名,尤其是我国曾经报道或使用过的名称。学科在发展,真菌分类系统在不断更新,分类观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书中试图采用当前*合理的物种名称。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果蔬中真菌毒素》共分十二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果蔬采后病害发生原理、果蔬中真菌毒素的产生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针对果蔬和果蔬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结合国内外科研进展和实际工作成果,从专业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果蔬中棒曲霉素、赭曲霉素、交链孢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的产生规律以及果蔬各种真菌病害的消减和脱除方法、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并给出果蔬中几种重要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的案例分析。《果蔬中真菌毒素》可供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和科研人员作为参考。可供农产品安全与检测、出入境检验检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政府实验室和第三方实验室技术人员参考与使用,也可供果蔬生产、采收和储运行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研究病毒的各种电子显微学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病毒样品的超薄切片技术,病毒的分离、纯化和病毒样颗粒的组装,病毒免疫电镜技术,生物材料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和冷冻电镜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等。理论介绍尽量做到浅显易懂,书中示例也取自经典的或者最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此外,在绪论中简略概述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的进展。 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在近十多年来有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其中也有本书部分作者参与的工作,书中均做了翔实介绍。
本教材是一部注重基础性、强调科学性和应用性的新编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书分为三篇21章,*篇为微生物学理论基础篇,包括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与控制、遗传与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和分类鉴定、感染与免疫;第二篇为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篇,包括微生物基本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第三篇为微生物资源应用篇,包括微生物在农业、生物化工、医药、食品、可再生能源、矿藏开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每章均附有知识点回顾、关键词、自测题,以便于学生复习和掌握。同时每章开始都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事例,并在正文中穿插一些小故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李明春、刁虎欣主编的《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是一部注重基础性、强调科学性和应用性的新编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书分为三篇21章, 篇为微生物学理论基础篇,包括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与控制、遗传与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和分类鉴定、感染与免疫;第二篇为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篇,包括微生物基本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第三篇为微生物资源应用篇,包括微生物在农业、生物化工、医药、食品、可再生能源、矿藏开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每章均附有知识点回顾、关键词、自测题,以便于学生复习和掌握。同时每章开始都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事例,并在正文中穿插一些小故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本教材以学生为本,突出
李明春、刁虎欣主编的《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是一部注重基础性、强调科学性和应用性的新编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书分为三篇21章, 篇为微生物学理论基础篇,包括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与控制、遗传与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和分类鉴定、感染与免疫;第二篇为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篇,包括微生物基本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第三篇为微生物资源应用篇,包括微生物在农业、生物化工、医药、食品、可再生能源、矿藏开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每章均附有知识点回顾、关键词、自测题,以便于学生复习和掌握。同时每章开始都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事例,并在正文中穿插一些小故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本教材以学生为本,突出
本书对中国黏菌纲绒泡菌目及发网菌目进行了科、属、种的系统学研究。描述了各种的形态结构,讨论了种间关系,记述了地理分布,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的分科、分属及分种检索表。附扫描电镜照片。 本书可供菌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工作者及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