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目前全球范围共发现大约700种。该目真菌除少数种类是菌根菌外,绝大部分种类都是木材腐朽真菌。这类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如桑黄等重要药用真菌就是该目的成员。此外,锈革孔菌目的很多种类是重要的森林病原菌,如祁连小木层孔菌可造成祁连圆柏大面积死亡。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主要形态、生态习性、寄主、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锈革孔菌目中的锈革孔菌科在《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九卷锈革孔菌科》已经描述了18属106种。本卷是对锈革孔菌目真菌的系统编研,按**分类系统阐述了锈革孔菌目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包括对该目3科21属120种的系统论述,其中也包括锈革孔菌科在第二十九卷中未被包括的种类。对每一种进行了详
该书记述了产于我国的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真菌9属53种.有线条图55幅、扫描电镜图版8幅,是对我国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系统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对一些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还介绍了它们的子实体所含的主要成分和利用情况。书末附有重要参考文献及中名、学名索引。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本书系统阐述了一类微生物发酵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参数辨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首先论述了不同微生物发酵方式(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批式流加发酵)下的非线性、非光滑动力系统的性质:稳定性、鲁棒性以及不同动力系统参数辨识的方法,即实验数据辨识法和系统鲁棒性辨识法;其次阐述了不同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证明了可辨识性或**解的存在性以及达到**解的必要条件;*后用并行优化算法研究了数百个混杂动力系统约束下的参数辨识与超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本卷系统研究了我国凋落枯枝上的棒孢属等暗色丝孢真菌,描述了45属207种,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其中包括对《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一卷和第三十七卷的补遗,并提供参考文献和真菌汉名及学名索引。
本书主要介绍研究病毒的各种电子显微学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病毒样品的超薄切片技术,病毒的分离、纯化和病毒样颗粒的组装,病毒免疫电镜技术,生物材料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和冷冻电镜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等。理论介绍尽量做到浅显易懂,书中示例也取自经典的或者最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此外,在绪论中简略概述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的进展。 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在近十多年来有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其中也有本书部分作者参与的工作,书中均做了翔实介绍。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在保持了版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反映外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研究数据,并运用各种图示和表解使复杂的内容读起来更加清晰、条理简明和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处理了内容多、篇幅少、全面与简明、基础与前沿、历史与现状等种种矛盾,形成了本书的重要特色。 全书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联系实际,力求达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的收益。 本书适合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基础实验系列教材”之一,在第1版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调整、补充和修订,加深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体现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全书共l6章,75个实验,l23幅插图,26幅彩图。为了培养学生在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提高并深化课堂讲授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显微镜使用技术,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各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消毒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生长,遗传育种,菌种保藏,免疫反应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除模式插图外,形态部分还附有显微镜下的摄影图,并特别增加了彩图;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新编写“分子微生物学基础实验”l0个试验组成一章,并将近年来应用较广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食品中大肠菌
本书从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指示作用以及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三个角度介绍了环境中微生物主要类群的识别、水体质量的微生物监测与评价、污水中菌落总数检测、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污水生物治理中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能力的测定、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等常用技能。在编写过程中,适当地降低了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理实一体化”为主线,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以常用的岗位技能为任务,以基于开放、互动的主题结构和问题设计来建构教材,选编围绕技能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力求创新,努力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标准,尽量与生产应用实践保持同步。在项目任务之间链接一些相关的知识或阅读材料,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此外,本书还附有常见水生微生物图谱,以供师生在教学
本书包括绪论、细菌、古菌、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遗传、微生物生态、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及微生物的应用等13个章节。本书不仅介绍相关基础知识,而且在每章后增加了"拓展阅读"和思考题,引领学生了解新的发展动向,并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本学科的重要性。
《丛枝菌根——从多样性到应用(英文版)》由王发园、石兆勇著,主要内容:Thebook provided the authors'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The first fourchapters summarily reviewed AM fungal biodiversity in China, andthen typically studied AM fungal biodiversity in forest ecosystems,desert ecosystems, and the saline-alkali soil. The latter sixchapters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M fungi in improving plantnutrition, accele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of pollutedsit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products.
这是一部极好的教学与科研参考书,不仅翔实、准确地反映了微生物的历史沿革和*研究成果,而且引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其相关成果。 此书主要介绍了地质微生物的栖息环境、起源和演化、生化过程,以及多种重要元素在地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还专门描述了地质微生物在化石燃料(甲烷、煤炭、石油等)形成和降解中的作用,这些必然对目前石油石化相关科研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细菌是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研发的重要材料。本指南介绍了微生物生物技术系列实验原理、反应试剂的作用、操作步骤、操作流程、操作要点,以及如何观察实验结果、如何记录结果和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复杂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便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理解和建立成功的信心。内容涉及细菌基础分子微生物学、克隆和转化、先进的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研究和分子微生物学的应用。本书既有常规的生物技术实验,也融入了先进生物技术实验;既有理论研究实验,又有应用型研究实验。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微生物的作用 1.1.2 微生物学发展历程 1.1.3 微生物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1.1.4 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2 总体思路与总体目标 1.2.1 总体思路 1.2.2 总体目标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4 数据来源 1.4.1 基础研究数据来源及检索式 1.4.2 数据来源及检索式 1.4.3 其他数据来源 第2章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环境 2.1 国外微生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环境 2.1.1 美国 2.1.2 欧盟 2.1.3 德国 2.1.4 日本 2.1.5 法国 2.1.6 芬兰 2.1.7 瑞典 2.1.8 爱尔兰 2.2 国内微生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环境 第3章 微生物资源保藏现状 3.1 数据来源 3.2 菌种保藏与发放情况 3.3 微生物保藏机构保藏与发放情况 第4章 微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4.1 总体研究态势 4.1.1 发文量及趋势分析 4.1.2 主要国家和地区论文产出比较 4.1.3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4.1.4 主要基金资助机构 4.1.5 研究前沿 4.2
地星和鸟巢菌是自然界常见的腐生真菌,但少数地星与高等植物的根共生而形成菌根,部分地星和鸟巢菌具有药用功效,鸟巢菌中的红蛋巢菌属和黑蛋巢菌属部分种与某些植物病原真菌、细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本卷介绍了地星和鸟巢菌的研究历史、基本形态特征、分类系统;提供了分属、分种检索表,对地星科的3属18种,鸟巢菌科的4属37种2变种1变型做了形态描述、生物绘图,阐述了其生态分布并列出了研究标本及其产地,部分种还附有生境照片或担孢子的扫描电镜照片(全书共有14个图版,附图72幅)。 本书可供从事真菌学、微生物学、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生物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