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全面、深刻阐述昆虫免疫学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过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以及两者的分子基础,先天免疫与后天适应性免疫的进化与联系等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近百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家蚕抗病毒感染的生理生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展示了昆虫免疫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还附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和专业词汇文框,是昆虫免疫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它鲜明地反映了本学科领域21世纪的发展水平,为我国家蚕免疫学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对我国家蚕免疫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必将产生重大作用。 《昆虫免疫学原理》写作规范,文句流畅,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读者对象广泛,既适合农村广大蚕桑生产者、各级蚕业生产管理干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蚕学专业的教科书;蚕业科研人员、教
本书是一本论述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访花甲虫分类和访花甲虫与有花植物互惠共生关系的专著。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讨论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访花甲虫的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动态、访花甲虫-有花植物网络结构特征等。下篇主要介绍了访花甲虫分类,编制了各访花甲虫类群的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详细描述了各访花甲虫物种的形态特征和访花习性等。配有访花甲虫标本照片和大量访花甲虫的访花生态照片。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作为工具书使用。读者对象:昆虫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学生。
对于实验林场,我怀有深厚的感情。1991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实验林场工作。2017年由于工作变动回到学校,在实验林场工作了26年时间,我把人生美好的时间都留在了实验林场。因此,看到《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昆虫图谱》书稿倍感亲切。实验林场辖区面积765.20公顷,辖区内有昆虫14目122科539种。据统计,实验林场每年接待学校学生实习8000人次,涉及林学、水保等20个专业,34门课程;接待其他兄弟高校实习师生3000多人次(北京建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警种指挥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多年来,我校许多教师在实验林场从事科研工作,承担100多项各类科研课题,培养了大批林业人才。《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昆虫图谱》是在实验林场工作的同事们耗费多年时间而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对推动实验林场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
本书是一本论述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访花甲虫分类和访花甲虫与有花植物互惠共生关系的专著。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讨论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访花甲虫的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动态、访花甲虫-有花植物网络结构特征等。下篇主要介绍了访花甲虫分类,编制了各访花甲虫类群的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详细描述了各访花甲虫物种的形态特征和访花习性等。配有访花甲虫标本照片和大量访花甲虫的访花生态照片。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作为工具书使用。读者对象:昆虫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学生。
本书是广东省白蚁学会常务理事集体编写的白蚁防治教材。全书分十章,包括绪论、昆虫学基础、白蚁分类学、白蚁生物学、白蚁生态学、白蚁防治药剂学基础、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技术、建筑物白蚁的治理、水利白蚁防治及农林作物白蚁防治。本书作者都是从事白蚁研究及防治多年的科技工作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新技术的密切结合,着重介绍近年的白蚁防治技术,附有近百幅插图,图文并茂。本书是培训白蚁防治工作者的教科书,也是白蚁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书,并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房屋、水利、农林、邮电、交通等行业及储物仓库的有关人员的参考书。
本论文集共收录研究论文29篇、综述与进展19篇、研究摘要11篇。这些论文按研究层次可分为:(1)基础性研究,如金龟甲和蝽类的飞行行为,光周期对胸窗萤发育的影响,寄主植物对烟粉虱酶活性的影响等;(2)应用基础研究,如二化螟幼虫龄期的划分,柳杉精油对白蚁的生物活性,泽漆提取物对潜叶蝇的毒性,补充营养对茧蜂发育的影响,楸螟为害与楸树品系的关系等;(3)应用研究,如太阳能诱虫灯诱虫效果的评价,新型农药对蔬菜、茶树和果树害虫的防治效果等。按研究对象则包含了农业昆虫、森林昆虫、城市昆虫、食用菌害虫、外来入侵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等,还及时报道了2011年6~7月份在黄淮海大部分地区的突发性害虫二点委夜蛾。综述与进展则总结了植物性杀虫活性成分、植物对刺吸式昆虫抗性机制、昆虫神经肽PBAN、铃夜蛾属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等方面的进展
本书是一册专门介绍昆虫数据的实用性工具书。编撰了我国有史料记载以来昆虫(含螨类、蜘蛛)14个目,162个科,共计1094个种的数据。其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形态特征、发生期、虫态历期和分级标准等。可供昆虫工作者、科技人员、植保干部、农林院校师生,以及农业生产者参考。
《中华葬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葬甲科Silphidae昆虫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记述了我国葬甲11属75种,另将我国可能分布的7种葬甲编入检索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中对葬甲科昆虫的命名情况、研究简史、分类系统、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演化历史、地理分布、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研究综述。在各论中描述了每一物种的鉴定特征,对应有大幅清晰的原色图片(书尾另附总图版,便于读者全面比对近似种的差异),列有物种的历史异名、中名释义、国内分布,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中华葬甲》可供各大专院校的生物与农林类专业师生、农林业机构工作人员、检验检疫机构工作人员、科普工作者、法医工作者、生态环境评估工作者、昆虫与自然爱好者等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