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是昆虫纲鞘翅目的统称,以约40万种的规模成为地球上最大且最成功的生物群之一,占所有动植物种类的五分之一。 大多数甲虫体形小巧、结实且紧凑,非常适合寻找食物、繁殖和躲避捕食者。它们作为食草动物、捕食者和回收者,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甲虫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一个奇迹,它们的存在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甲虫专家从甲虫的结构功能、演化等多个方面,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甲虫的神秘生活。
蛾类昆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澳门蛾类物种资源的调查,本书描述了澳门的蛾类昆虫272种,其中包括中国新记录2种、澳门新记录191种;提供了原色生态图及标本图共计300余幅,并附有澳门蛾类名录。本书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等工作者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
是迄今 部系统研究大秦岭全域(包括河南、陕西、甘肃、湖北、重庆、四川6 省市 138 个市县区)蝴蝶物种资源的分类学专著。全套共 3 卷,总计约 200 万字,配有图片1000余幅,在全面整合标本和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大秦岭地区分布的蝴蝶种数进行了 统计。
昆虫行为学研究是近年来受各国科学家关注的一门学科,但国内对其系统研究专著极少。本书是作者们数十年野外对昆虫及其各种行为观测、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并剖析主要的昆虫行为,如昆虫的取食行为、访花传粉行为、趋光和负趋光行为、趋泥与吸水行为、聚集与迁飞行为、防卫和攻击行为、求偶与交配行为、产卵行为、社会行为、以及特殊的洞穴昆虫与行为等。本书也综述分析了昆虫行为与环境的各种关系,包括昆虫寄主、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气候与昆虫行为变化以及昆虫的行为机理等方面。同时,该书也系统分析了昆虫与人类的各种关系以及昆虫行为在各领域的应用。
本书从大量的文献中,整合出经典的实验及理论实例,内容包括食草昆虫、坚固的抗虫害防护、植物化学无尽的变化、寄主植物如何寻找寄主、寄主植物如何接受寄主、寄主植物的信息对食草昆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动植物的进化、昆虫与花互利共生、昆虫与植物的知识等动物和植物方面的知识。此外,本书中还附录了部分植物次级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式以及昆虫植物学的方法论,另外还向读者推荐了有关昆虫和植物关系的相关书籍和靠前会议情况。本书可以作为生物专业研究生教材使用,昆虫爱好者或者研究昆虫生物学的学者也可以阅读使用
叶甲总科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多食亚目。叶甲总科中最大的2个科为天牛科和叶甲科。 天牛科物种丰富,中国已知近4000种。天牛科昆虫体圆筒形至扁平形,通常体狭长,罕有近圆形。 叶甲科成虫多有艳丽的金属光泽,触角细长、丝状或近似念珠状;鞘翅一般盖及腹端,后翅发达,有一定飞翔能力。 本书提供了天牛科和叶甲科的昆虫100种,其中天牛科有33种,叶甲科有67种(负泥虫亚科6种,豆象亚科12种,龟甲亚科4种,铁甲亚科1种,肖叶甲亚科10种,叶甲亚科15种,萤叶甲亚科10种,跳甲亚科8种和水叶甲亚科1种)。全书共使用图片518幅,在提供了每种昆虫中文名称和学名的基础上,每张图片均标注了拍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本书是中国广头叶蝉亚科昆虫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广头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物学、经济价值、材料与方法等。各论部分共记录中国广头叶蝉亚科Macropsinae(半翅目Hemiptera:角蝉总科Membtacoidea:叶蝉科Cicadellidae)8属131种,其中包括1属级新地位、14新种、7中国新记录种、1个新名、6个新组合及1属级新异名和1种级新异名。每个种附有简要的形态特征描述,其中128种附有结构特征(外生殖器)图版,82种附有彩色图版(背面观、侧面观)。同时提供了广头叶蝉亚科分属、分种检索表。 本书可供从事昆虫学、植物保护研究及教学的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中国广头叶蝉亚科昆虫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广头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物学、经济价值、材料与
该书由我国从事医学昆虫区系和分类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工作,并参考了外有关文献、专著编写而成。全书共十三章,包括蚊、白蛉、蠓、蝇、蚤、人虱、臭虫、蜚蠊、蜱、恙螨及革螨13大类的形态特征和属以上各分类单元的鉴别特征,以及分科、属及重要种类的检索表。所含重要种类共计944种(亚种),并有80幅插图和369个图版。这是一部用于我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鉴定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专著,可作为医学昆虫和相关的教学、科研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参考。
本书是 版 次引进。包括所有33个昆虫目,每个目的代表科代表种及总数均有介绍。本书提纲挈领介绍昆虫家族,包括我们熟知的蝴蝶、蛾、螳螂、蜻蜓、甲虫、蚂蚁和蜜蜂等。这本精美的插图书介绍了世界上各种迷人的昆虫。本书附有2000多张令人惊叹的昆虫照片,每种昆虫介绍相关鉴定、有趣的特征、习性和地理分布的文字说明。
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介绍身边的自然博物;200多幅摄影和精美绘图,形象生动地直观呈现平时就在我们身边但不常留意的物种,共分三大类:花、鸟、虫。其中花介绍了从公园到原野到深山等花类植物28种。如野迎春、玉兰、桂花、芙蓉花、银杏、蜡梅、酢浆草、鱼腥草、杜鹃花、珙桐、兰草等。鸟介绍了水禽、林禽、猛禽等23种,如青头潜鸭、夜鹭、黑水鸡、大红鹳、小 、绿头鸭、燕子、红嘴相思鸟、杜鹃等。虫介绍了20种,包括灭 物种与珍稀特种,如凤蝶、天蛾、黑带食蚜蝇、胡蜂、蚕、萤火虫、天牛、蝉等。
由伯特·荷尔多布勒编著的《超个体》是近10年来出版的最重要的科普著作之一。在《蚂蚁》一书出版18年后,这部新的著作将我们的知识扩展到了其他社会性的昆虫(包括蚂蚁、蜜蜂、黄蜂、白蚁),吸收了近20年最重要的研究发现。《超个体》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集群,建立在利他主义的合作、复杂的沟通和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它代表了生物组织的一个基本阶段,介于普通组织和整个物种之间。正如作者所说的,对超个体的研究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进化水平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以及生命整体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进化的。
你相信吗?“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存活四年。本书的原版(德语版)出版一年销售即超过13000册。本书截至目前已被译为10种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波兰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韩语、斯洛文尼亚语、中文),另有多个国家的出版社已提出出版意向。全世界80%的开花植物靠昆虫授粉,而其中85%靠蜜蜂授粉,90%的果树靠蜜蜂授粉。如果没有蜜蜂的传粉,约有40000种植物会繁殖困难、濒临灭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在地球上多存活四年……”。保护蜜蜂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一直以来,蜜蜂都被看作是在蜂王领导下的社会性昆虫,但是本书认为用“超个体”来描述蜂群则更为准确。蜂群是一个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自觉组织并存在复杂调节系统的有机整体;蜂群是进化的奇迹,也是一个由多个个体
\"本书是作者常年在野外拍摄、考察昆虫,形成的科普美学散文。集摄影美学、昆虫科普知识和文学于一体,图文并茂,使读者在欣赏昆虫摄影作品的同时,了解这些自然精灵的生存、繁殖、捕食的细节;懂得它们之间为生存空间而拥有各种进化、社会合作和竞争等复杂行为。作者精选出视角独特、背景简洁、富于情趣的作品,通过照片来讲故事,并注入生态观念和人文关怀,从而把科普书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书中还附有实用的拍摄技巧。本书内容丰富,角度新颖,适合广大昆虫爱好者、生态摄影爱好者、生态文学爱好者等热爱大自然的人士欣赏和收藏,以及用于教学与科研。\"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昆虫化石》系 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 之一,详细介绍中国北方中生代-新生代昆虫化石,内容涉及主要昆虫群和昆虫组合、昆虫化石在地质学上的应用、若干昆虫类群的演化、昆虫与其他生物在进化史上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中国昆虫埋藏学研究的进展;还介绍了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建立的新分昆虫类群,包括新组合,并展望中国古昆虫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作者研究团队是中国研究古昆虫学的主要力量,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与成果,本专著是他们20年来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书中不但对昆虫化石资料做了细致准确的描述,更从昆虫化石资料出发,分析古生物昆虫之分类归属,以及这些类群随地质演变的进化历程,且追溯古昆虫形成化石的初始过程与原因,还提供关于化石昆虫的大量彩色图片资料。这些内容对于中国的古昆虫研究工作
自1990年升空,NASA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已经服役了25年。哈勃为我们带来了宏大的理念、精美的图像、以及对宇宙的全新认识。本书重现了哈勃望远镜在过去25年经历的关键时刻:从发射、维修、新设备更新到取得重量级发现。通过150多幅精美照片,精选“哈勃全明星”25年来哈勃拍摄的著名、极具价值的图片,《太空之眼》呈现的不仅是一部哈勃的画传,更将刷新你对宇宙的认识。?
《昆虫家谱(精装)》提供了410科昆虫的简便鉴别方法,这些方法源于作者在昆虫分类与野外识别领域的长期实践与探索,实用性极强。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文字简明、通俗,生态照片特征分明,还采用了世界昆虫分类体系(涉及广义昆虫4纲35目)。选择物种方面,兼顾了常见昆虫类群与珍稀物种的平衡,收纳了原尾虫、缺翅虫、螳(虫脩)、蛩蠊、捻翅虫等罕见的物种照片。全书照片多达1500余幅,读者可以直观地进行野外昆虫对照识别。本书是广大生物专业、植保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野外实习工具书,也非常适合昆虫爱好者和生态摄影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