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的秘密》是研究炼金术史的*权威劳伦斯 普林西比的*著作。它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甫一出版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该书考察了炼金术从希腊化时期至今的发展与演变,揭示了炼金术在科学以及文学、美术、戏剧和宗教等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重现了许多著名配方,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炼金术的实际工作,堪称了解炼金术的*读本。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 全景图 ,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 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了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技术作为 应用科学 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随着工业界和政府开始资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或改良技术的科学研究才出现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 欧洲
大流感指的是1918 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 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科学与文化》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 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 的理念。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深处回答 李约瑟之问 ,回顾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选取教育、文化和语言三个着眼点,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末章谈地球的未来,这也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政治、文化问题,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陷阱。 《科学与文化》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
李约瑟是 20 世纪中英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人物,二战后期来华援助中国科教事业,走访了 300 多所大学、科研和企事业机构,被称作 雪中送炭 的朋友。 提到李约瑟,除了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外,他本人的经历和见闻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而战时来华的几年(1943 1946)更是堪称传奇。他不仅广泛搜集中国科技史料,考察各地风土人情,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他用当时在中国颇为稀有的相机,记录下流落在穷乡僻壤的文化遗迹和科教星火。在中国现代科技史上,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照片资料一直十分缺乏,李约瑟保存下的这批资料显得极为珍贵。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网站首页上, 李约瑟的战时中国照片档案 被作为馆藏特色资源,予以郑重地介绍和描述。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经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授权,由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教授
继火之后,电是人类掌握的第二种伟大的力量。从科技发展史的进程来看,电力前承工业革命,后启信息革命,终从照明、动力和通信三大领域开启了我们口中所谓的现代生活。本书详细讲述了电力的起源故事,重点梳理了人类与电和磁这对"老朋友 相识相知的发展过程,解读了人类是如何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发现其丰富其内涵并从它们手中接过力量的。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电的历史更像是一场从科学到技术的超大型研究成果转化会,一次学以致用的征程。
本书是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 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七卷,与第六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医学技术、城镇规划、航天技术、深海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部分技术内容实际上已写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
本文作者张子高,中国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化学史的研究工作中,倡导文献记载和实验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即体现这一化学史研究思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搜集文献,以大量文献记载为依据,并加入对考古发现的现代检测,使本书历史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本文还力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研究总结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精神。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六卷,与第七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对原子能、化学工业等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
本书重点讲述热能中的蒸汽动力。在工业革命之初,技术与科学还是大致平行发展的, 所以我们将热能中的科学与技术揉在一起讲述蒸汽动力的发展历程。概况来说, 本书以能量的形式及其学科发展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重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年代不断档,科技发展不跳跃。本书采用的叙述风格为:科学原理 技术实现,站在读者的立场,以工程师的眼光看世界,帮助读者梳理和理解科技发展史背后的联系与逻辑。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五卷,主要关注19世纪下半叶(约1850年至约1900年)的技术。这一时期是现代科学工业新纪元的开端,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和技术进步不断快速出现。本卷对各种重大技术进展的技术基础进行了详细讨论,描绘出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艺和方法的初轮廓。应用科学的重要性是本卷的一个突出主题,不过工业对科学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仍具有偶然性。比起前几卷,本卷还讨论了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与工业进步的相关性、新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让更多人能够意识到日常生活具有技术色彩这一事实。
以核能、计算机、航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沿着时间的脉络对核能、计算机、航天、生物四个领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同时结合科学家们发明发现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并给出相关知识点。 本书集科学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可作为提高大众科学素养之读本,也可供广大青少年及科学史爱好者阅读。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二卷,主要关注从地中海文明至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约公元1500年)的技术。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古代近东帝国将它所拥有的技术优势通过希腊 罗马世界向西方未开化民族传播。在希腊时期、罗马时期、后罗马时期及中世纪这四个历史阶段,基本生产、制造、运输、实用技术和应用化学都在缓慢而稳步发展。至中世纪末,技术与科学的触点极少且未被重视,技术讲授几乎全部是一种师徒传承关系。本卷追踪的技术发展,可以看作是对之后几卷中展现的西欧上升中的技术霸权的初步调研。
本书站在科技史与社会文化史并重的立场,在详细论述中国古代医学构成、发展演变的同时,注重医学思想、治疗技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全书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分为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及中外医学交流六部分共二十六章。书中以确凿的史料为基础,深刻论述了医学的起源及发展,全面评价了历代的医学流派及典籍,生动记载了著名医学家的业绩和学术思想。这是我国医学史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作者发掘了不少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完整体系。
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论著。它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论述中注重内外史的结合,即在论述科学技术各学科及分支的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杰出人物的同时,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的关系,书中力求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规律以及经验和教训。《BR》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时间跨度长,从远古直至近代,学科面广,几乎涵盖各个科学技术学科和分支,而且涉及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众多学科,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考古、军事等,这在迄今新出版的有关中国科技史著作中是很少见的。《BR》
本书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面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手资料与深入的分析,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伟大成就。本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是一部总结性、综合性的天文学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