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子技术在电信通信、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传感、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有望最终取代电子技术。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硅光子技术,从光无源器件到光有源器件,从功能结构设计到芯片制造,从制造到测试,从器件回路到系统回路,从理论分析计算到仿真等,涵盖器件结构原理、设计、制造、封测、仿真等全流程,结合大量实例详细说明硅光子从器件到系统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并辅以仿真计算源代码供学习和参考。本书共四篇,第1篇介绍硅光子发展及其应用,包括硅光子研究现状、技术挑战和发展机遇;第2篇介绍光无源器件,包括光学材料和光波导、基本功能结构和光输入/输出结构;第3篇介绍光有源器件,包括光调制器、探测器和激光光源;第4篇介绍系统设计
(1)着重基本物理过程和主要理论分析方法的论述,利于学生打好基础; (2) 破除激光原理和激光器件、激光技术相割裂的旧体系,创建三者相结合 , 理论联系实际的新体系; (3) 全书围绕电磁场和激光工作物质相互作用及光谐振腔两条主线,使其在激光振荡和放大特性中汇合,脉络清晰,内容循序渐进,便于自学。注意说明各种概念和方法中的联系与区别,力求揭示各种现象及处理方法的本质; (4) 每次修订时删去陈旧的内容,紧跟光电子技术的发展,适时引入新内容,如半导体激光器和放大器、半导体激光器的波导谐振腔、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固体激光器、注入锁定、光束衍射倍率因子等。其中有些内容在国内外同类书籍中尚无反映; (5) 附有收集及自编的大量习题; (6)2007 年出版了配套教材“激光原理学习指导”,受到各校师生的欢迎。
本书从标量性质和矢量性质两个方面介绍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全书共9章。第1章概括介绍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相关问题。第2章介绍电磁场与原子态的二次量子化理论和光吸收与光辐射理论。第3章介绍量子刘维尔方程与光学布洛赫方程及其应用。第4章介绍量子力学微扰理论,用于描述原子或分子的多光子激发与电离过程。第5章介绍含时量子波包理论及其计算方法。第6章介绍角动量耦合与统计张量理论。第7章介绍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矢量性质,包括分子定向与取向、定向分子的光解离与光电离理论、光电子角分布理论、光解离产物的角分布理论和离子成像理论等。第8章介绍超快光物理与光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第9章介绍利用激光控制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本书针对基于激光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和测距技术进行系统介绍。全书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基本时间同步协议等;第2~4章,阐述光纤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及发展概况,主要包括光纤时间同步技术、光纤微波频率传递技术和光纤光学频率传递技术;第5章,介绍星地激光时间传递及基于飞秒光频梳的测距技术;第6~8章讨论了前瞻性的量子时间同步技术,分别为基于频率纠缠光源到达时间测量的量子时间同步技术,基于平衡零拍探测和飞秒光频梳的量子优化时延测量技术。
随着光学设计CAD技术的发展,光学设计软件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外使用为广泛的光学设计软件为ZEMAX软件,而在国内现有教材中,利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章节比例偏少,一般占全书的一至二章,严重制约了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书特点在于:突出ZEMAX设计实例及使用技巧,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光学设计人才。本书以必需、够用为度,采用项目式教学,以ZEMAX设计实例为主线,精选必需的内容,其余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自学。在ZEMAX设计实例内容安排上,既包含经典光学设计内容,又加入当今热门领域的相关设计实例,努力反映光学领域新进展。此外,本书特点还在于:去掉了传统教材中像差理论中大量繁琐的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简明扼要阐述薄透镜初级像差理论及像质评价理论,便于读者理解掌握。为与ZEMAX软件说
本书提出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思想与方法,首先从微波光子的跨域交叉融合出发,分析了其多学科特点,探讨了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技术挑战;接着,基于微波光子多学科设计的内涵,将需求-功能-逻辑-物理(RFLP)系统工程论方法引入微波光子系统的设计中,形成了基于RFLP的微波光子系统仿真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深入研究了微波光子器件、处理单元和系统的建模方法,阐明了微波光子跨域特点和时空频多维映射原理,并以微波光子干涉仪系统模型为例,详细阐述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建模仿真的思路及方法;最后,本书探讨了不同专业工具所建立的异构模型的统一封装方法,并针对微波光子跨域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问题,探讨了多核心、多进程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对仿真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微纳光子器件是光子集成系统的核心元件,应用于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可降低系统的功率消耗、减少信号串扰、改善系统的安全性。本书主要介绍了集成光子系统中的硅基混合集成激光器、硅激光器、集成锁模激光器、光放大器、微环谐振腔光开关器件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对部分器件的制作工艺作了介绍;引入了新近报道的光子集成硅基激光器和光放大器,如硅、铟镓砷磷混合激光器、拉曼激光器、单块量子点激光器和硅基混合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高增益布里渊光放大器的结构、原理;介绍了多种微型光网络和芯片光网络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对掩模版设计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量子级联激光器(含超短脉冲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放大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还介绍了量子点激光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
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 一,内容丰富,不仅有详尽的光学和激光扫描技术理论,而且给出许多实际的扫描实例;第二,覆盖面广,既介绍了常规的扫描技术(如单反射镜、转鼓),又阐述了一些利用诸如微纳米光学(微光机电系统)和全息光学的先进技术研发的光学和激光扫描装置;第三,为使本书能够充分反映光学和激光扫描技术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汇集了该领域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26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书可供光电子学、空间传感器及系统、遥感、热成像、军事成像、光通信领域中从事光学和激光扫描器设计和制造、光电子仪器总体设计、光学系统和光机结构设计的设计师、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介绍飞秒激光加工原理、技术和应用的著作。全书分20章。第1章和第2章是飞秒激光脉冲产生和放大的原理以及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第3~6章是飞秒激光加工系统、干涉技术、脉冲整形技术;第7章是表面加工技术;第8章是双光子聚合技术;第9~19章是内部加工技术;第20章是溶液中制备纳米颗粒技术。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叙述拉曼光谱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从广义散射的高度,介绍了拉曼光谱的理论,从实验工作需要的角度,相当具体地介绍了有关拉曼光谱实验的内容。下篇在理论上探讨了低维纳米半导体拉曼谱的基本特征后,以激发光特性以及低维纳米体系的尺寸、形状和材料极性对拉曼光谱的影响为纲,较全面地总结和介绍了低维纳米半导体的拉曼光谱学。本书附录收集和整理了理论和实验方面的一些较深入和具体的内容。
《微结构光纤设计、制备及应用》在对微结构光纤基础知识及发展历程概括的基础上,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微结构光纤设计和制备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际微结构光纤特性的分析模型、制备手段及应用方法。其中包括大模场面积微结构光纤、双芯微结构光纤、侧漏微结构光纤、空芯微结构光纤、太赫兹微结构光纤,以及基于材料填充微结构光纤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大量新型微结构光纤、器件及应用方面的进展和研究成果,穿插在各个章节中,内容深入、具体、细致、翔实。
采用激光相干合成技术,一方面能在保持光束质量的同时,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能量);另一方面,相干合成装置的模块化结构,克服了热造成高能激光平均亮度下降的影响。目前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高能激光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激光加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从介绍激光相干合成理论的基础知识出发,全面、系统地讲述半导体、光纤和固体激光器的相干合成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介绍激光相干合成的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及装置;第3章介绍半导体激光器相干合成;第4章介绍光纤激光器相干合成;第5章介绍固体激光器相干合成;第6章介绍其他激光器的相干合成。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能够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成像,因此成为纳米光学测量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本书首先对近场光学的基本概念和探测原理进行概述,然后对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分类、工作原理、功能模块、关键技术、性能指标等进行阐述。纳米光学测量在纳米光子学和等离激元光学研究中有诸多重要的应用,包括近场光学超分辨成像、纳米尺度光场振幅、相位、矢量场、磁场、偏振、光谱等物理参数的测量表征。本书还介绍纳米光学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并针对纳米光学、等离激元光学研究中的实验测量问题引用了国内外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和实例,阐述了应用前景。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3584--1992{红外探测器参数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GB/T 13584--1992{红外探测器参数测试方法》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试光谱响应的方法(见6.3.3); ——修改了部分参数的测试方法,如:黑体响应率、噪声、光谱响应、响应元 面积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建忠、刘建伟、李进武、张剑薇、罗宏、申晓萍。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3584一1992。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工程应用》首先概述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分类与特点、研究现状与应用领域,简要阐述了点云数据的获取方法与精度分析,其次简要说明了数据处理的主要流程与基于点云的三维建模方法,后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实例,包括传统测绘、文物保护、地质工程及其他领域。 谢宏全、侯坤专著的《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工程应用》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体现技术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可作为测绘、文物保护、地质、交通、水利、林业、矿业等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教材。
王庆有主编的《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发展趋势与应用等。内容围绕单元光电器件与集成光电器件为主线展开,突出外特性与应用问题,特别注重光电成像,图像、图形检测与分析等技术的讲授。 光电信息变换、光电信号的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技术是本书的核心,光电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的应用实例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第2版)》第2版在对全书内容进行修改的同时,侧重对第7章进行补充,补充了图像显示的内容,另外增加了第14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本书可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学技术与仪器、测绘工程、光电检测仪器、公安图像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
本手册内容包括:元器件使用参数、元器件焊区设计、电路基板性能参数、贴装材料性能要求、印刷工艺要求、无铅焊料应用参数、焊接/清洗工艺要求、检测/设备维护要求、组装故障分析与对策技巧等。书中对相关公司/企业的从事SM(表面组装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的考量评定,也作了系统详实的说明,并列出了不同的测定试卷。 本手册是从事SMT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中院校师生的参考指导用书。
本书根据行业读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将液晶显示器维修的从业技能要求、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组成、电路特点、信号分析以及故障检修流程和检修方法等一系列知识点和技能,采用 1对1 培训的形式展开;力求通过对典型样机的实拆、实测、实修,将液晶显示器的结构原理、检修规范和检修方法呈现给读者。同时,本书收集、整理了大量液晶显示器的维修实例资料,作为实训案例供读者演练,使读者通过学习和实训终精通液晶显示器的实用维修技能。 本书根据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组成作为章节划分的依据,知识内容和维修技能注重系统性,为使得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内容,本书充分采用图解的表现形式,将实操的演示通过多媒体设备全程记录,并以实物照片的形式呈现,对于电路的分析、讲解和故障查找则采用图示、图例的形式清晰表达,形象
由巴拉特、帕默编的《高功率和飞秒激光——性 质材料与应用》共收入了由美、德、法、俄、加、日 、韩、中等国家和地区学者撰写的15篇综述报 告,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综合考察了高峰值功率固 体激光器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单晶光弹调 制器的理论、可实现红外激光聚焦的衍射光学元件合 成方法、用于描述非平衡传热过程的双温 模型以及用高功率飞秒激光对金属进行加工方面的技 术结果、飞秒激光诱导的稀土离子光学特 性、用于产生飞秒激光的掺镱材料、高功率长脉宽准 连续激光二极管巴条,评述了高功率激光 脉冲在与含有金属纳米颗粒的电介质材料相互作用领 域的*研究结果、飞秒激光用于探索眼 组织在其原生环境中微观结构的非线性多光子激发成 像技术、高激发态中卟啉的超快动力学、 对复杂分子系统飞秒激发态动力学进行半经典仿真研 究的新
本书介绍了几种典型精密激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系统组成与工作特性,并将基本测量原理、典型商用仪器、被测对象特性和实际应用环境联系起来。本书共6章,包括激光基本原理及典型器件、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与系统、激光测距技术与系统、激光光栅测量技术与系统、激光共焦测量技术与系统、激光自准直技术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