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光子器件是光子集成系统的核心元件,应用于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可降低系统的功率消耗、减少信号串扰、改善系统的安全性。本书主要介绍了集成光子系统中的硅基混合集成激光器、硅激光器、集成锁模激光器、光放大器、微环谐振腔光开关器件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对部分器件的制作工艺作了介绍;引入了新近报道的光子集成硅基激光器和光放大器,如硅、铟镓砷磷混合激光器、拉曼激光器、单块量子点激光器和硅基混合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高增益布里渊光放大器的结构、原理;介绍了多种微型光网络和芯片光网络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对掩模版设计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量子级联激光器(含超短脉冲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放大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还介绍了量子点激光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
本标准的第三篇(第10章~第13章)是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0825—1:1993《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版和1997年9月的第1次修改单。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B 7247 1995。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秀荣、张越、张桂素、徐大刚。 本标准于1987年首次发布,1995年次修订。
全书共分5章。第1章:绪论,介绍激光测距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特点。第2章:经典脉冲激光测距原理及组成,介绍脉冲激光测距技术的基本原理、激光发射机、激光接收机、 应用和发展概况。第3章: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技术,介绍脉冲式激光测距系统的测距误差、激光光源的脉宽控制、精确脉冲到达时刻鉴别、精密时间间隔测量。第4章:超远程脉冲激光测距技术,介绍超远程脉冲激光测距基本理论、单光子探测技术、微弱回波信号检测技术、基于事件计时器的时间间隔测量。第5章:飞秒脉冲激光频率梳*距离测量,介绍飞秒光频梳测距技术发展概况、飞秒光频梳及其产生、 光频梳*距离测量技术基础、飞秒光频梳测距方法、光梳多波长干涉测距的波长选择和相位信息提取方法。
本书详细介绍了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所涉及的原理及相关应用,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原理,包括飞秒激光与物质(介质)相互作用的原理,飞秒激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输理论,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机理及特性等;第二章主要介绍飞秒激光技术,包括飞秒激光的产生与发展,飞秒激光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等;第三章主要介绍飞秒激光光束整形技术,包括时域聚焦脉冲整形(技术)、狭缝整形等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飞秒)微纳加工中的应用;等
《现代光电子成像技术概论(第2版光学工程类)》(作者向世明)内容涉及x射线及短波辐射成像、紫外线成像、可见光成像、微光成像、红外成像、微波成像、太赫兹成像、遥感成像、高速摄影摄像、光子计数成像和医疗成像等现代光电子成像器件和系统技术,《现代光电子成像技术概论(第2版光学工程类)》分别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特性参数、测试评价及其*发展动态等。学习掌握这一高新技术,对研究、开发、应用各类观察、瞄准、测距、跟踪、制导、告警、测绘以及航天遥感、高速摄影、弱光探测、医疗诊断和生物研究仪器,具有重要实用意义,对从事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生产和应用的读者,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本书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首先阐述了激光和脉冲光学的基础知识;然后分别介绍短/超短激光脉冲及其产生、操控和测量以及分光镜的应用。本书在版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修订,增加两章以介绍超快现象中有前景和发展快的领域——相干控制和阿秒脉冲。
江月松和唐华等编著的《光电技术》是课堂讲授部分——《光电技术》,内容分10章。第1章的辐射理论和第2章的半导体光电子学基础是《光电技术》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了这两章的内容后,经习题求解和对应的实验训练,可以达到深刻理解客观事物及其特征的教学目的。第3章至第9章分别介绍了光辐射源、光探测器、光伏器件、晶体光学基础与光调制、光电成像器件、光学信息存储和光电信息显示的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经习题求解和对应的实验训练,学生可以在深刻理解客观事物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使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第10章的光电探测方式与探测系统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不能简单套用,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建构客观实体。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虽然
为了适应光纤传感技术和产业的高速发展,本书以光纤中的光调制机理为主线,详细讨论强度调制、相位调制、波长调制和偏振态调制四大类光纤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关键问题和应用范例,以及近年来多行业规模化应用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关键技术;选择性地将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骨架——光纤成网技术,新型光纤聚合物光纤、光子晶体光纤和纳米光纤及其传感应用作为延伸与拓展。本书内容重点突出,结合学科**进展,应用设计实例丰富。有助于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的同时,开阔科研视野、了解学科动态、启发创新思维。
二极管激光器已经成为重要的商业产品。从光盘播放机中的读写头到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发射机,二极管激光器已被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随着产品的可靠性和制造工艺的提高,不仅在消费产品中,而且在数据通信网和电信网中,二极管激光器都有了新的应用。虽然基于GaAs的“短”波长(大约0.07~0.09/μm)激光器和基于InP的“长”波长(大约1.3~1.6μm)激光器仍然能够满足大多数应用的需要,但对于波长更短的可见光范围,以及波长更长的IR范围,人们的关注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并在开发各种相应的实用光源。对于研究生和有经验的工程师来说,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里,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了解*的前沿动态就变得非常困难。 本书的目的是为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提供一本二极管激光器和相关的集成光路方面的教科书。本书所介绍的大多是很前沿的领域,但
本书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向展开,详细介绍了多种环境中的等离激元驱动催化反应和等离激元 激子耦合驱动催化反应。主要可分为以下部分: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等离激元驱动催化反应在大气和液相中的机理和应用、基于针尖增强拉曼散射(TERS)的等离激元驱动催化反应在高真空中的机理和应用、等离激元 激子耦合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和特性研究、等离激元 激子耦合驱动催化反应在电化学液相中的应用,以及光电协同调控下的耦合驱动催化反应。通过介绍大量经典研究案例,结合相应理论计算与模型简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等离激元 激子相互作用的意义与发展前景。本书适用于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物理学本科生和有光学相关研究经历的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
《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王中林教授研究组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首次提出。在人机界面、主动式传感器、主动式柔性电子学、微型机器人、智能电子签名、智能微纳机电系统以及能源技术等领域中,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介绍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物理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器件单元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共分11章,包括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导论、纤锌矿结构半导体材料中的压电势、压电电子学基本理论、压电电子学晶体管、压电电子学逻辑电路及运算操作、压电电子学机电存储器、压电光电子学理论、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池中的应用、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对发光二极管的影响、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电化学过程和能
本书主要介绍液晶显示(LCD)、电子纸(ePaper)和微显示投影(MDP)等非主动发光平板显示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首先从产业角度,分别介绍了LCD、ePaper和MDP的行业概况,以及非主动发光平板显示共通的TFT开关技术;接着详细介绍了LCD技术、ePaper技术和MDP技术;后以LCD为例介绍了平板显示技术在高品质、低功耗和低成本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供平板显示相关企业的从业人员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光电、电子电路、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学生、老师、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的波动特性,介质波导和光纤,半导体科学基础和LED,光放大器和激光器,光探测器和图像传感器,光的偏振和调制等。每个章节除了基本的题材,还给出一些附加主题适当介绍先进技术和产品化光电子器件实例,扩大和深化读者对基本内容的理解。该书力求采用尽可能少的数学推导而强调通过物理概念来说明原理,提供了许多例题,使得课本概念与实际器件相联系,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
随着LED照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LED灯具的规模化应用,对LED驱动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书结合近年来该领域的技术进展,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千变万化的LED驱动电路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架构,并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主电路、电磁兼容、功率因数校正、反馈控制、调光调色等模块的原理与设计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基于模块组配的LED驱动电源整体集成设计,还介绍了电源去电解电容方案及整体效率优化设计方法,以引导读者通过搭积木的方式,迅速提高对LED驱动电源的分析解剖能力和设计优化水平。
随着红外诊断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红外诊断技术已成为电气 设备状态监测和绝缘技术监督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罗军川编写的这本《电气 设备红外诊断实用教程》共分六章,章~第三章主要介绍红外基本知识、红外测温成像基础理论,阐释了红外检测仪器的主 要技术性能参数及选型配置原则,从而勾画出红外诊断学科的基本轮廓;第四章基 于DL/T664基本要求,构建并解读了红外检测专业标准化体系,对现场检测和诊断 分析提出了规范性要求;第五章分析探讨了影响红外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案 ,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第六章简述了电气设备的结构特征和致热特性 ,有助于对故障性质和故障位置的准确判断,有助于提高故障检修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电气设备红外诊断实用教程》既可作为红外检测人员的岗前培训教材
本书共15章,其内容比**版有较大扩充。主要内容包括光电子技术发展简史、作用、地位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激光器和重要的单元技术及其应用;激光雷达单元技术和系统性能及其应用;红外探测技术和应用,特别重点介绍了当前成为红外探测器主流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红外热成像的单元技术和系统性能及其应用;可见光CCD、CMOS成像器件和微光夜视器件及其应用;紫外探测器及其应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光电子技术在侦察、监视和预警等军事方面的应用;激光、红外和电视制导技术及其军事应用;光电火控的单元技术和性能及其军事应用;光纤、光缆和光无源器件及其应用;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场致发射显示和数字微镜显示等平板显示器件及其应用;光盘存储器及其应用;集成光路和光电子集成技术?br/ 读者对象: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从
本书是作者多年以来从事激光变换及激光与金属材料相互热作用的理论模拟及实验研究的成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光波电磁理论基础、标量衍射理论、衍射积分在空域的计算、衍射积分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衍射场空间追迹及等效傍轴光学系统、高斯光束和激光谐振腔及激光束参数讨论、激光变换光学系统、非熔凝态激光与物质相互热作用的半解析计算、激光与物质相互热作用复杂过程的数学表述。 本书适合于光学、激光加工、机械制造、材料等专业大学师生及技术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