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前3版的基础上,以MCS—51单片机为主体,从实际应用入手,结合大量实例循序渐进地讲述51单片机C语言编程方法,以及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功能应用。全书分为基础篇、应用篇和综合提高篇。本书所有实例均采用仿真软件Proteus仿真和实验板实验,使读者真正做到“边理论、边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开发方法。本书在编写时力求通俗、易懂,硬件原理以“有用、够用”为原则,内容讲解以“紧密结合实践”为特色。本书特别适合单片机零起点的初学者使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类专业学生、电子爱好者及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及中专院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用书。
本书以Altera公司的FPGA为开发平台,以MATLAB及Verilog HDL为开发工具,详细阐述数字通信同步技术的FPGA实现原理、结构、方法和仿真测试过程,并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FPGA实现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细节。本书主要内容包括FPGA实现数字信号处理基础、锁相环、载波同步、自动频率控制、位同步、帧同步等。本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分析透彻,在简明阐述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性,力求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数字通信同步技术的FPGA设计知识和技能。作者精心设计了与本书配套的FPGA开发板,详细介绍了工程实例的实验步骤及方法,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加深读者对数字通信同步技术的理解。本书的配套资料收录了完整的MATLAB及Verilog HDL代码,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读者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
作为5G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一种轻量级用户终端类型,RedCap从标准化伊始便获得了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终端厂商、芯片厂商的广泛关注。本书从RedCap的需求出发,展现了RedCap技术的标准化始末,从标准化前期针对各项候选技术的研究,包括量化的成本降低增益评估、成本和复杂度降低带来的性能影响及标准化影响研究和分析,到技术选择之后,3GPP做了哪些工作以保证RedCap终端的正常通信,保证其与非RedCap终端的共存。本书从标准制定参与者的第 一视角对整个标准化过程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的论述,力求让读者对RedCap有一个详尽的理解。 本书适合5G标准化研究人员、终端产品开发 者、网络运营商,以及对RedCap终端应用感兴趣的行业从业人员阅读。
《传感器平台的视频监控:算法和结构》主要是针对当前多传感器系统缺乏分布式监视平台的资源受约束系统相应算法的现状,研究了一种新的基于视觉节点的资源感知的监视模式及其实现。通过对常用视觉传感器节点的处理能力、算法应用的对比,针对受资源的传感器节点,研究了相应的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的算法;为解决滞后阈值目标检测能力高但占用过多内存资源而不适合实际使用的问题,研究了高精度基于像素的体系结构和基于块的滞后阈值和目标特征提取的统一架构,在保证精度同时,对内存的需求急剧减少。
本书介绍了 外5G安全防护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路线和标准;结合 外 5G安全防护体系化要求,提出了面向消费者(ToC)和面向行业(ToB)的5G安全防护新范式。在ToC领域,基于5G核心网的云化架构分析安全风险,介绍了5G业务系统安全、SDN/NFV安全、云原生安全和内生安全防护体系。在ToB领域,基于5G专网典型场景和架构分析安全风险,介绍了下沉安全、专网安全和行业应用案例。本书还系统介绍了基础电信运营商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 案例,并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网(6G)的网络目标与安全防护要求、安全架构与关键技术、内生安全防护体系进行了阐述, 对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面向5G/6G移动通信网的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实践、案例,是一本专业的科普图书。
《MPLS和VPN体系结构(第2版·修订版)》由Ivan PepeInjak、Jim Guichard、Jeff Apcar著,孙余强译,在《MPLS和VPN体系结构》( 卷)的基础上讨论MPLS VPN技术的 发展及 应用。全书分为4个部分,共9章。 部分是引言,简要回顾了MPLS VPN体系结构;第2部分讲述PE-CE 互连技术,包括MPLS VPN远程访问、PE-CE路由协议的增强和 特性、虚拟路由器组网技术;第3部分讨论了MPLS VPN技术的 应用,包括MPLS VPN骨干网安全防护、大规模路由选择技术和多家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连网技术、多播VPN技术、跨MPLS骨干网传输IPv6流量技术;第4部分探讨了MPLS和MPLS VPN网络中的故障排除技术。 《MPLS和VPN体系结构(第2版·修订版)》面向中、 网络技术人员。 对于需要参与 、大规模MPLS或MPLS VPN网络的设计、维护与应用的人来说,本书是 书籍。
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和计算资源极为稀缺,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稳定的服务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本书从提高传输能力、减少传输内容、将业务本地化、利用预测信息四个方面探讨无线通信资源的优化与分配,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频谱聚合系统中时延受限的能量有效调度研究、面向队列稳定性的异构频谱聚合系统共存研究、面向队列稳定性的协作多播系统通信资源分配研究、基于稳定性的移动边缘计算系统时延优化研究、基于稳定性的内容边缘存储系统的分布式转发和缓存策略研究、基于高斯过程的网络流量模型动态拟合与多步预测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书主要研究面向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多播资源分配,具体包括面向无线多播的空域、频域和用户域的无线资源分配问题本书共4章,针对无线多播系统有限反馈多组多播预编码、多播组间资源分配和多播组内资源分配分别提出了相应算法。本书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也可供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教材以项目化方式编写内容,在每个项目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理念,按照通信工程师、网优工程师工作任务及岗位职责设计任务点,任务包含理论部分和实践项目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LTE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架构、关键技术、物理层协议、移动性管理信令流程等;实践项目主要包括无线网络优化岗位认知、网络规划、网络测试、网络优化等实训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读者能深入理解无线网络优化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等。授课教师可以参考本教材提供的电子资源开展 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
本书致力于研究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的实时性问题,以我国CRH5型动车组为原型,建立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深入分析了交换机的两级调度优化算法,并通过排队论和网络演算法详细计算了列车通信网络的时延构成,为列车的实时周期数据和实时非周期数据传输提供了实时传输解决方案,对研究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问题做出了深入阐述。 本书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能为研究列车通信网络的读者解决深层次的专业问题提供参考方案。同时,本书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行业扩展性,目前以太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通信、列车通信和航空航天通信等通信领域,因此本书亦能为通信技术专业方向的多个行业的高校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设备商等提供技术支持。
迭代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字通信、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本书利用因子图模型,提出了一个数字迭代接收机算法的系统化设计框架,并揭示了迭代接收机算法与重要的经典算法之间的联系。本书首先由数字通信的基础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讲解复杂的知识点,并 终引出 的迭代接收机算法。此外,本书详细讨论了其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包括Turbo码和LDPC码的译码、多天线系统与多用户系统的检测等。读者通过学习这个直观的框架,可以领会到如何将因子图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仅局限于数字接收机问题),并进一步设计出新型算法。 本书列举了许多示例以及算法伪代码,对于电子工程专业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研究人员和通信行业从业者都大有裨益。
张守国、周海骄、雷志纯等编著的《LTE无线网络优化实践(第2版)》从LTE无线网络优化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侧重于LTE无线网络优化实施中遇到的常见知识点和网络问题优化方法的介绍,涵盖了基本理论基础、参数规划、信令流程、性能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本书首先回顾了LTE网络结构、空中接口、关键技术、接口协议、主要参数的规划原则,使得读者对LTE基本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随后本书通过对信令流程的介绍,使读者对移动台和网络的寻呼过程、业务建立过程、切换过程、载波聚合、VoLTE等信令传输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本书重点对LTE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进行了介绍,力求让读者掌握LTE无线网络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和方法,在实践运用中能够举一反三。 本书根据作者自身多年的移动网络优化经验,结合运营商的需求以及设备厂商优化维护人员的
一书从雷达和电子攻击的基础模型入手,重点介绍了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与舰艇电子攻击博弈过程中,双方采取的措施和信号处理的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来源于作者长期从事的海军研究项目。相关技术的描述以理论为基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世界上较新和较 的技术。书中针对雷达目标建模方面,介绍了传统的点目标模型和扩展目标模型;在电子防护波形设计方面,重点介绍了编码波形、步进频波形和探测波形电子防护技术;在电子防护信号处理方面,介绍了双相干源电子防护、反舰导弹导引头空时自适应处理抗干扰、遮盖干扰电子防护等新信号处理技术。
PLS已成为数据网络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它通过第3层网络提供面向连接的第2层传输模式。这种看似简单的机制功能非常强大,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网络行业。虽然网络专业人员可通过众多资源获得有关MPLS涉及的概念和协议的信息,但还缺乏关于如何根据具体的环境设计MPLS网络以充分利用MPLS优点的系统阐述,本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本书首先用两章的篇幅复习了将要涉及的各种技术,然后介绍了一系列的设计案例,包括长途通信公司、国家电信公司、国际服务提供商和大型企业的MPLS网络设计。每个案例都基于运行MPLS的服务提供商或企业网络,它们都是虚构的,但很有代表性。在每个设计案例中,首先描述了网络环境,包括要支持的服务、网络拓扑、POP的结构、传输设施、基本的IP路由设计以及可能的约束;然后介绍设计目标,如优化带宽的利用率;接下来详细介
极化作为电磁波的固有性质,是无线通信可资利用的重要信息。但在无线通信中,对这一信息资源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与其重要性相称。郭彩丽、刘芳芳、冯春燕、曾志民著的《无线通信中的极化信息处理》围绕无线通信中极化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展开,共分为7章。 ~2章介绍了极化信息处理概况及极化基础理论;第3~6章深入探讨了无线通信中极化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极化信道模型、极化调制/解调、极化频谱感知、极化频谱共享等;第7章搭建实验平台验证极化频谱共享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通信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以及通信新技术培训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