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GNSS融合精密单点定位理论与方法》对多模GNSS融合精密单点定位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详细推导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模型和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解方法;发展并建立了单频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GLONASS观测数据自主识别GLONASS卫星频率信道号的方法;进一步将GPS/GLONASS双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拓展到GPS、GLONASS、BDS和Galileo四系统组合,并进行了软件实现与结果分析;后将多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应用到对流层水汽三维层析中,验证了多系统组合定位的优势。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射频电路的核心原理和基础理论,讲述了多种无线收发机结构,以及收发机的核心模块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无源和有源混频器、压控振荡器、无源器件、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等,后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双波段收发机的设计过程,让读者从系统规格要求开始学习,直至设计出晶体管级电路。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薛显亮编写的《解析Google AndroidSDK——智能手机开发范例手册》基于Android SDK 2.3版本,分为15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Android基于SDK开发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等各方面的知识,其中绝大部分理论知识来自于Android 2.3开发文档,力求保持原生态。《解析Google Android SDK——智能手机开发范例手册》对于已经掌握Android基础知识,且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而又想进一步提高开发技能的程序员具有明显的能力提升作用;同时可作为Android程序员随时查阅各种知识和技术的工具手册。
传感器系统不断地要求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同时又要求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于是一些新的传感原理和技术应运而生,而将这些新原理和技术变为成熟的产品将需要更大的努力。除了提高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外,传感器外围的系统同样重要,这些系统包括与传感器相连接的电路界面、保护传感器的系统封装、保证传感器性能的校准程序等。本书正是一本从系统角度全面介绍传感器及其相关电路设计的书,详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传感器系统,内容实用并具有一定深度,是一本具有新颖性和基础性的微型传感器领域专业书籍。本书适合作为微机电系统(MEMS)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以及传感器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这是一本着重研究电源完整性的图书。电源完整性研究的是电源转换、电源分布、电路以及封装中会出现的系统级问题。对于计算机系统,这些问题的范畴可以从小至器件内部,大到系统,同时还包括热、EMI(电磁干扰)和机械等方面的问题。本书作者在电源完整性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在硅电源架构设计和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针对工程师所涉及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前沿问题的学习,在本书中都提供了详细的论述,覆盖了电源分配,电源完整性分析基础,系统级电源完整性考虑,系统的电源转换,芯片级电源等诸多内容。
《LTE/LTE-Advanced 无线宽带技术》主要讨论LTE/LTE-AdvancedFDD的主要技术与标准,具体内容包括LTE概述、3GPP空间信道模型、物理层处理、多天线技术、物理层基本过程、小区间干扰控制、自组织网络、中继与异构网络、射频工作场景、LTE-Advanced的系统性能、LTE无线网络规划、LTE与CDMA互操作等。 《LTE/LTE-Advanced无线宽带技术》可供从事LTE技术研究、设备开发、规划优化、网络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5G移动通信系统已将大规模MIMO列入国际标准,并予结合超密集网络、毫米波MIMO等开展深入研究。MIMO技术带来的分集增益和陈列增益有效地对抗了无线通信的衰落效应,可极大地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已成为一项业界普遍认可的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有效技术。但由于多方面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使得MIMO多天线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分析表明,借助协作中继、网络编码等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并利用干扰消除、干扰避免以及物理层和MAC层的层间协作传输,可有效地提高整个系统的传输性能。本书围绕无线通信网络中宽带协作传输方案及其性能分析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联合协作中继选择和网络编码的协作传输策略及其性能分析,联合物理层和MAC层的层间协作传输,以及基于MAC层协作的传输方案及其性能分析等方面。
《实时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方法与应用(第2版)》分为两大部分:dsp实现与dsp应用。部分,dsp实现(第1~7章)讨论了实时dsp原理、架构、算法及实现思考。第1章概述了实时dsp功能模块的基本原理、dsp硬件选择、定点与浮点dsp设备、实时约束、算法开发、dsp芯片挑选及软件开发。第2章介绍了tms320c55xdsp处理器的架构与汇编编程。第3章介绍了基本dsp概念和在dsp硬件上实现数字滤波器与算法的实际考虑。第4章集中研究了fir滤波器的设计、实现和应用。数字iir滤波器和自适应滤波器分别在第5、第7章介绍。fft算法的开发、实现和应用在第6章介绍。 第二部分,dsp应用(第8~15章)介绍了一些信号处理中的实际应用,这些应用已经在系统实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挑选的dsp应用包括第8章中的信号(正弦、噪声及多频音)发生、第9章中的双音调多频率检测、第10章中的
《FPGA数字信号处理与工程应用实践》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中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的软硬件实现,即Turbo码和LDPC码的FPGA实现。书中首先详细介绍了FPGA设计的基础知识,然后讲解信道编码技术中的码的构造、编译码算法和信道编码技术实现相关的软硬件知识,帮助读者建立巩固大型数字系统开发之道。为了帮助读者从了解到实践,书中每章都提供了大量针对性的实例,供读者实战练习。
余修武、李向阳、江珊、余员琴编*的《无线传 感器网络与矿山安全监控》是一部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与矿山安全监测监控领域的专*,系统地介绍 了国内外多年来WSN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尤 其重点介绍了作者们研究WSN在矿山安全智能监测预 警与定位的关键技术成果。全书共6章,主要内容有 :绪论、WSN矿山安全监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WSN矿 山安全智能监测数据传榆路由协议研究、WSN矿山安 全智能监测数据去冗技术研究、WSN矿山安全智能监 测人员定位算法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安全技术与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与智能监控监测预警、短距离无线通信、目标定位跟 踪、信息融合、无线路由、通信系统与信息工程、矿 业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还可作 为上述专业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也 可供从事环境监
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未来无线网络不得不容纳大量高数据速率需求的用户。通过部署具有小覆盖范围的蜂窝获得频率复用,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使多个蜂窝同时重用相同的时频资源。同时,传统的宏蜂窝结构因具有大覆盖范围而成为满足传统无线用户覆盖需求(支持蜂窝边缘用户的一种适中速率)的一种非常经济的方式。因此,未来无线蜂窝网可能是异构的,即在宏蜂窝层上叠加一个或者多个小蜂窝层。本书从基础开始,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异构蜂窝网的模型、覆盖和容量。 本书适合通信相关专业研究生、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人员使用。
本书以作者近年来在射频微波平面电路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主线,详细论述了广泛应用于现代无线系统中的新型高性能、小型化射频/微波电路与器件。在简单介绍了现代无线系统基本原理、组成结构、现代平面电路发展现状和平面传输线基本结构与理论之后,作者重点讨论和介绍了各种新型射频微波电路。本书主要涉及到平面低通、带通和带阻多模谐振器与滤波器,基于新型微带/共面波导和微带/槽线等综合传输线结构的高性能小型化双金属平面滤波器,以及平面功分器与功率放大器等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是作者科研工作的总结和进一步完善,因此,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利用地球卫星的无线电掩星技术—波动说处理法》的主要宗旨是推导一种纯波动说方法。给定点上某一谐波的振幅和相位用复谱级数形式来表示,其谱系数取决于介质的折射梯度、谱数和波的初始条件。因此,因为折射梯度不为零,谱系数在介质中随位置而变化,但是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们不变。将谱级数在所有谱数上相加,就得到给定点上电磁场的总贡献。谱数中的平稳相位点表示对场计算有贡献的主要邻域。这里我们的目标是从观测到的接收波振幅和相位的时间序列复原谱系数。谱系数的量值与大气层的吸收有关,它相对于各向同性介质中保持定常相位的相移与对波的该谱分量上大气折射梯度的累积效应相关。谱系数的相移由折射率梯度引起的相位延迟谱密度函数给出。通过复原这种谱密度函数,由这些量的形式积分关系式可得到折射梯度的剖面。尽管
本书以无线网络设计的流程为主线,沿着工程建设的时间点逐步展开,详细介绍了无线网络设计的相关知识。其中,基础篇主要介绍了GSM、CDMA IS95、CDMA200、WCDMA、TDSCDMA和LTE网络制式的网络结构、关键技术和网络容量性能,无线网络的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实战篇主要介绍了室外宏基站的查勘和设计,包括无线工程的建设流程,宏基站的电源系统,爱立信、华为和中兴典型设备的结构、容量和使用原则,宏基站的天线系统,常用软件工具和施工图纸绘制注意事项;以及室内分布系统的查勘和设计,重点阐述了室内分布工程中常用到的无线设备和覆盖场景分类等。 本书内容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类比方式,向读者完整勾勒了一幅无线网络设计的“蓝图”,具有很强的工程指导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网络设计的工
本书以手机维修为出发点,兼顾手机开发的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了GSM、CDMA、WCDMA手机所使用芯片的功能、应用及引脚作用等,主要内容包括基带信号处理器和应用处理器,电源管理器和复合信号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和弦铃声、FM收音机、MP3音频处理、照相/MP4视频处理等集成电路。 本书除收录了2002年以后专业手机提供商的手机芯片资料外,还收录了一些专业射频芯片供应商的手机专用芯片资料,为手机维修和设计人员提供翔实的宝贵资料,特别适合手机维修和设计人员、电子爱好者及有关技术人员查阅。
本书关注了移动设备和网络的能量管理,详细地介绍了从可替代的环境能源(包括太阳能、声学、动力学、机械振动和电磁波)中收集能量并进行自动优化的各种技术背景、动机和原理,描述了动态实时场景中能量消耗的自动优化的技术挑战,具体而又全面地包含不同专家提出的能量优化和收集技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取得平衡,本书将不同的概念与相应方案的应用联系起来,通过对电池寿命的持续监测以及不同功能的自动调整(包括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软件模块的复杂性),将它们与不同的标准建立联系,有助于读者对移动设备能量收集和优化技术的清晰理解。
《60GHz频段短距离无线通信》以60GHz短距离无线通信为重点,系统阐述60GHz短距离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内容包括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以及标准化进程、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传播特性、60GHz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基带对射频非理想特性的补偿技术以及60GHz频段通信射频cMOs电路设计等。 本书反映了当前国际上60GHz短距离通信的*研究成果,相信能为读者学习60GHz短距离通信的理论和技术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自成体系,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适合无线通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60GHz短距离通信,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60GHz短距离通信系统的参考书。
《大数据时代移动Web服务与运营技术指南》从互联网服务与电信运营两个领域在融合过程中的文化理念碰撞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移动Web服务与运营的思想精髓,对Web 2.0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原理进行了深度解析,指出Web操作系统将无可争议地成为未来(移动)服务平台,并详细论述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的本质及其在技术方面与电信、互联网服务与运营有机结合的方法和切入点。 《大数据时代移动Web服务与运营技术指南》既适用于电信与互联网融合领域的专业技术研发和服务运营人员,也适合于高等院校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学者与学生。对希望进行互联网创业的人员尤其是初次进行的人员来说,《大数据时代移动Web服务与运营技术指南》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服务模式、运营策略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具有
《TD-LTE网络规划原理与应用》是一本专门介绍TD-LTE系统组网规划技术的图书,以实际组网应用为目的,从组网研究的分析建模方法入手,逐步探讨TD-LTE组网关键技术的影响,终将目标定格为讨论实际可行的网络规划方法和策略。 《TD-LTE网络规划原理与应用》可供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人员、网络规划设计工程师、网络优化工程师、运营商网络设计规划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这是一本关于智能光网络运维管理方面的图书,对提高本专业运维管理人员的技能有一定指导性。全书共分10章,在概述智能光网络知识和业务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典型智能光网络主要设备的构成原理,并以目前应用的新一代光网络智能设备为例进一步介绍了其技术特性和指标,重点介绍了智能光网络的测试内容和方法;在网管基本功能、智能业务规划、创建开通、智能特性管理、日常维护内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智能光网络运维管理中应该掌握的知识。
本书从无线定位技术的原理入手,系统地介绍了无线定位技术的推导、算法、模型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参考性、专业性。全书内容共分为 9 章,第 1 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定位导航系统。第 2 章主要介绍了无线定位技术的原理。第 3 章主要介绍了定位参数测量和提取的过程。第 4 章主要介绍了四种典型的位置估计算法。第 5 章主要介绍了移动终端的位置跟踪方法。第 6 章主要介绍了无线系统定位涉及的场景和估计仿真模型。第 7 章主要介绍了几种高级定位算法。第 8 章主要介绍了几种典型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定位算法。第 9 章主要介绍了各种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本书材料丰富,体系科学完整,内容新颖翔实,知识系统全面,兼备系统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电信运营商、技术投资商、服务提供规划者、设备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及互联网
《移动宽带技术——LTE》系统深入地介绍了LT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涉及LTE的背景需求、网络架构、物理层设计及信道结构、控制面与用户面协议、参考信号与信道估计、多天线技术、同步与扇区搜索、*接入及上行传输过程、调度与链路自适应及HARQ技术、LTE组网技术与干扰协调、无线资源管理、E-MBMS、LTE射频技术、系统传输与安全、SON技术和LTE的后续演进LTE-A关键技术特征。 《移动宽带技术——LTE》内容丰富,适合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LTE设备设计和开发、网络运营等相关技术人员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以及为关注通信技术演进的热心人士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