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主要从代表生物活性物质和天然药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角度,系统讲述了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原理与应用,教材整体框架完整、新颖,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特别注重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将本领域最新的前沿进展纳入教材,并很好地结合作者团队在次生代谢生物合成、合成生物学及生物转化方面的研究积累,且系统融入了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教材采用纸质与数字资源一体化设计的新形态,将纸质与数字资源有机融合,纸质部分纲要结构清晰,突出内容主线;数字资源方便使用,且保持及时更新,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催化用碳材料及其分类、结构碳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结构碳材料的合成改性和表征、结构碳材料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及其未来发展与展望等部分;系统论述了目前催化用结构碳材料领域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聚焦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商业碳毡、石墨毡等结构碳材料作为非金属碳催化剂和金属基催化剂碳载体在相关非均相催化反应中的研究工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储能材料的表征与分析方法,以及储能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水系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中的应用。材料制备和分析测试方法结合了国内现有的设备,储能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结合了 锰锌钒产业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的特色,如在锰基锂离子电池、锌基水系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并采用部分实际问题做案例。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系统地介绍储能领域的基本理论以及关键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技术进展,并通过部分实例进行阐明分析。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能源、材料、化工、环境和冶金等相关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教材,也可供材料工作者参考。
本书系统阐述了有机工质离心透平的一维气动设计、叶型优化设计、基于CFD 技术气动性能研究和基于有限元的叶轮强度校核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全书共分为5章,可为有机工质离心透平的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本书适合从事有机工质离心透平设计和性能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也可供高等院校动力机械和流体机械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一本书读懂车用氢燃料电池》对燃料电池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爱好者们所关心的车用氢燃料电池问题进行了精心汇集和分类,主要内容包括燃料电池的概述、车用氢燃料电池的主要部件、车用氢燃料电池的主要系统、车用氢燃料电池的制氢与加氢技术、车用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全书图文并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车用氢燃料电池的118个问题进行了全面解答,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让更多人更快、更好地掌握车用氢燃料电池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本书共分六章。第1章对高分子抗菌材料的研究背景、设计以及合成策略进行了简单介绍;第2章至第4章分别详细介绍了有机 无机杂化体系高分子抗菌表面、抗菌防污高分子亲水表面、生物启发含龙脑 糖基聚合物抗菌黏附表面等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第5章和第6章分别介绍了基于化学和物理交联的多功能水凝胶和基于糖基聚合物的多功能抗菌水凝胶材料,及其作为抗菌敷料在炎症伤口治疗中的应用。全书理论联系实际,对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相关企业产品研发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为了使玻璃钢成型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帮助有关读者了解玻璃钢成型疵病分析与质量控制的问题,解答注塑制品生产中的疑难,在大量搜集、综合整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国内一线生产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本书。 全书共分七章,内容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介绍了解决玻璃钢制品疵病问题的条件;玻璃钢制品检测处理问题的工具;玻璃钢制品加工过程的问题分析;玻璃钢模具事故分析及故障处理;玻璃钢制品缺陷问题与解决方法;玻璃钢制品成型过程中难题解答及玻璃钢制品成型工艺和质量控制。 本书注重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章节以实例叙述为主,理论表述从简,是玻璃钢制品加工人员良好的参考书,更适合玻璃钢塑料材料研究与应用人员、制品设计人员、成型加工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研究了微粒固体沥青改性剂在沥青中的性能作用,以石灰、水泥、硅灰、钢渣等传统固体改性剂为原料,从粉体微观特征参数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类型粉体结构特征和形貌特征给出评价;基于复合材料理论,从粉体种类、掺量、粒径角度分析粉体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低温开裂性能、疲劳性能出发,分析影响沥青性能的粉体核心特征参数,并对其与改性沥青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还利用接触角试验和借助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分析了粉体改性前后沥青微观结构、组分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制备的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水稳定性和疲劳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沥青路面性能的改性剂选择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我国普通沥青改性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书以铁基非均相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高级氧化领域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为主线,主要涵盖了铁基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性能研究、催化反应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探究了铁基非均相催化剂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并结合系列表征,旨在掌握催化剂结构与有机污染物降解性能的规律,调控并优化提高铁基非均相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铁基非均相催化剂的广泛应用性。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结构科学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可供催化、水处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1966年,它是一个有趣的点子。1985年9月,它是一个用黏胶带粘起来的纸球,是6天激烈的科学讨论和一个灵感的结果。5年后,它终于成为现实:一个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 对称的足球状分子,名叫巴克明斯特富勒烯。这个新的分子是碳“家族”除金刚石和石墨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我们对这一 为熟悉元素的认识。它宣告诞生一种新的化学、一系列新的高温超导体和一些全新的“大碳结构”建筑设计概念。1996 年,本书主人公克罗托、斯莫利和柯尔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人类为何至今才发现碳的这种新形态?太空中有富勒烯吗?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超导、纳米领域的 性能是否会引发一场产业革命?这一连串耐人寻味的问题,尽在这部颇有戏剧性的富勒烯的意外发现“史话”之中。本书十分真切地讲述了科学发现如何得来、科学创新如何作出。文字通俗而富含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