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基础》是系统论述矿物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教材。内容共分11章,第1章引入矿物及矿物科学的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矿物的成因及其变化,第3章介绍矿物的宏观鉴定特征,第4章介绍矿物的化学组成。第5至第10章系统介绍各类矿物的特征,包括自然元素矿物、卤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硅酸盐和其他含氧盐类矿物等。每一矿物种均从矿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形态、物理性质、成因产状等方面作较详细介绍。第11章简要介绍矿物学的现代测试方法和技术。在附录中还给出了实习指导书,以及矿物名称的中文英文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质、冶金、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参考。
暂无
《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实用手册》第1部分为近几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的8个规章文件;第二部分对上述8个规章文件分7篇进行详细的解读;第三部分收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相关国家、行业安全标准和设计规范已专册出版,本《手册》不再收集)。第二部分第1篇矿山安全设施目录、第3篇安全设施设计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刘育明、祁保明、谢良、王树勋、岑建、夏长念、徐京苑、邵晓钢、安建英和吴世剑;第2篇安全预评价、第5篇安全设施验收评价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谢旭阳、付士根、梅国栋、胡家国、李振涛、梁玉霞、谢源、杜振斐、吴永刚、武伟伟、于跟波和徐伟兰;第4篇设计重大变更由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北方工程技术
本书系统论述了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定义与特征、分类、用途、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对非金属矿物材料原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按照材料的功能性系统论述了非金属矿物填料和颜料、摩擦材料、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电功能材料、胶凝与流变特性调节材料以及非金属矿物吸附、催化与环保材料、生态修复与健康材料、聚合物/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等非金属矿物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应用及其加工和应用基础。有关内容较版在广度和深度上做了相当大的拓展。全书共11章。 本书可供从事非金属矿物材料、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以及矿物加工、非金属矿深加工、化工、轻工、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最新教学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编写,以我国矿井建设方面所积累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基础,并反映世界各国的矿井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井建设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详细阐述了矿山井巷的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本次修订补充了井巷机械化施工与释能支护。本书内容包括平巷、巷道交岔点、井下车场及其硐室、斜井、斜坡道、天(溜)井,支护工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施工,巷道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竖井设计与施工等。 本书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教材,也可供煤炭、水电工程、铁路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地下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邯郸矿区具有地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村庄压煤比重大的特点,如何高效开采村庄下压煤,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邯郸矿区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BR》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程特性、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工艺方法、充填工艺系统和装备、矿山压力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地表沉降规律及控制等内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工程案例,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工程探查、充填体承载监测、等效采高理论验证,阐述超高水材料充填固结体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设计的要素及主要原则等。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共11章,系统论述与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技术与工程的各个方面。《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前4章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的概念与架构、演变多孔介质传输物性规律与理论模型、原位改性技术原理等核心内容。后7章详细介绍煤层气、盐矿、油页岩、放射性及有色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低变质煤、干热岩地热等广泛的地质资源与能源原位物理、化学改性的机理,相关工艺与工程实例。《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内容囊括作者及其学术团队30多年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涵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论述了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专门技术,建立了以中国煤炭地质新理论为支撑、新形势下煤炭地质勘查规范为依据,由煤炭资源遥感调查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快速精准钻探技术、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技术、煤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以及煤质测试与化验等关键技术构成的立体的信息化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可供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生产、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井提升装备研发机构几十年研发成果的汇总,系统介绍了矿井提升装备的分类、结构形式、关键技术、应用选型、运营维护等,对矿井提升装备技术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书共38章,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主机、液压闸控系统和液压润滑系统、电控系统、矿井提升机的电动机、提升系统设备、矿井提升机新技术,以及矿井提升机的技术改造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矿井提升机工作的人员,可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指导。
本书第1版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其英文版销至世界98个国家及地区,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应国内外读者和同行的建议,在对原有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删减的基础上,更好地补充了近年来关于乳化炸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其新应用,使其内容更加系统、连贯、丰富,更注重理论上的先进性和指导性,技术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篇幅也由原来的9章扩展至11章。主要内容包括乳化炸药理论基础、乳化炸药的组分及其作用、乳化炸药的配方与生产工艺、乳化炸药的品种及其应用实例、乳化炸药现场混制装填、乳化炸药的稳定性和乳化炸药测试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工业炸药和工程爆破的研究、设计、生产或施工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参考,也可作为有关高等院校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全面介绍了铁矿资源的种类和性质、铁矿选矿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方法以及不同铁矿石的选矿工艺流程和典型选矿生产实例。其主要内容包括:铁矿物与铁矿石、碎矿与磨矿、铁矿选矿工艺及设备、磁铁矿选矿、赤铁矿选矿、镜铁矿选矿、褐铁矿选矿、菱铁矿选矿、选矿厂取样及金属平衡、铁矿石化学分析等。 本书主要作为从事铁矿选矿工作的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技术资料使用,也可以作为相关企业职工培训教材,还可供矿物加工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涉及深部岩体原位力学行为与地应力环境、深部岩体应力场与能量场、深部强扰动和强时效下的多相并存多场耦合,以及深部资源低生态损害协同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了深部与浅部岩石力学行为本质差异,提出了应力场和能量场定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建立了深部岩体能量调控理论与动力灾害预警体系,以及深部资源开采的多相多场耦合理论,构建了深部原位应力状态和地应力环境下的岩石力学新原理、新理论、新技术。
本书以煤与瓦斯共采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出发点,内容涉及深部开采定义与采动力学,采动裂隙及其演化规律,采动煤岩体增透率理论,多尺度破断煤岩体瓦斯吸附、解吸规律,不同尺度煤体瓦斯吸附、扩散及渗流理论及实验,采动破断煤岩体中瓦斯运移与富集机理及规律,采动破断煤岩体瓦斯导向流动的形成机制与规律,采动破断煤岩体瓦斯导向流动的形成特征和规律,单一低透煤层增透机制和有效抽采技术原理,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时空协同机制及技术优化方法等。可为深部煤炭和瓦斯资源的安全高效洁净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土壤是生命之基。土壤重构是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和关键。《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理论与方法》介绍土壤重构的作用、理念、原理与技术。从土壤发生学、仿自然地层和仿自然土壤的视角,阐述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内涵与理念。土壤重构的实质是单元土体的仿自然四维构建,其中复垦土壤剖面构型及关键层构造是关键。广义的土壤重构界定为地貌重塑、土壤剖面重构和土壤改良,狭义的土壤重构界定为土壤剖面重构。《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理论与方法》提出 分层剥离、交错回填 的土壤重构原理和数学模型,并分别从露天煤矿复垦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非充填复垦(挖深垫浅)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粉煤灰/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重构、煤矸石山土壤重构和重构土壤质量检测与评价等方面介绍土壤重构技术
《野外地质素描基础教程》一书主要介绍地质素描、地质摄影与风景速写之间的差异,素描绘图工具及使用方法,透视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地质素描中如何正确应用块面分析法,地质素描中常见的线条有哪些,如何应用及其效果,线条运用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明暗面如何表现,陪衬物如何取舍、安排,取景及素描的步骤,*后举例说明了常见地质结构面的素描方法。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包括:绪论、矿山地质及水文地质、矿山测量、矿山地面总体布置、矿山岩石力学、露天矿穿孔设备、爆破工程。中册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下册包括: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特殊条件矿床开采、矿井通风、矿山压气、矿山防排水、矿山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灾害及治理、数字化矿山、采矿系统工程、矿山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矿山环境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安全评价。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我国非煤固体矿产采矿技术、采矿方法与采矿设备,内容涉及与我国金属矿开采有关的所有专业,既有基础性的理论,又有前沿技术,是我国几十年广大矿业科技工作者采矿理论与技术的积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矿山的科研和设计、施工建设、矿山生产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使用;亦可供大专院校
本书进行了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变形发展规律和土体变形规律的可靠分析,可以为支护结构设计和监测方案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可靠有效的监测技术是深基坑安全施工的保证,也是进行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前提,同时可为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积累经验。实际监测工作中存在测点布置不合理、数据处理方法不得当、评估效果差等诸多弊端,合理有效的监测技术有助于改进诸多工程中监测效果不佳的现状。本书以某深基坑工程工作井为背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及本工程现场监测成果,对深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分析方法与监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并明确了工程中各类复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如墙土之间的摩擦特性、降水、地下水渗流、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等)。针对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提出了合理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方
全书主要从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废弃矿区现状资源识别、评估与再生模式、废弃矿区再生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行性研究、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的方法、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废弃矿区再生设计方法等方面阐释了矿区再生对于环境治理的重要价值。全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 城市双修 和绿色矿山等研究背景;辨析了绿色基础设施和废弃矿区的概念;分析了环境美学、恢复生态学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等理论,并借鉴了绿色基础设施、棕地、废弃矿区等国内外相关研究,解读了国内外废弃矿区再生的经典案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