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启动用晶闸管电流源型静止变频器的发展及国产化情况、工作原理、系统组成等进行了介绍。对静止变频器的性能指标及主要设备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进行了详细总结,并给出了工程算例。对静止变频器的控制器硬件、软件组成、运行模式控制、转子位置检测、闭环控制、励磁控制、并网控制及流程控制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静止变频器的试验分类、试验方法、日常运行与维护进行了总结。对抽水蓄能电站定速机组及交流励磁可变速机组的启动方式进行了展望。*后对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若干典型静止变频器工程的设备主接线、参数、组屏及运行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需要,提高概(估)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投资,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建标[2013]44号)等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近年水利工程自身行业特点,在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布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本编制规定。本规定主要用于在前期工作阶段确定水利工程投资,是编制和审批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的依据,是对水利工程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基础。建设实施阶段,本规定是编制工程标底、投标报价文件的参考标准,施工企业编制投标文件时可根据企业管理水平、结合市场情况调整相关费用标准。本规定适用于大型水利项目和报送水利部、流域机构审批的中型水利项目,其他项目可参照执行。
为规范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明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保障和提高工程设计、建设质量 ,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促进工程安全、节水节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图集。 本图集包括小型水源工程、渠系及渠系建筑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村河道工程等。本套书含《山塘、河坝、雨水集蓄工程》、《泵站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以及《农村河道工程》等四个分册。
治理黄河、疏通运河乃有清一代之要政。本书立足于历史学、文献学方法,充分借鉴水利学、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以生态环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1855年黄河铜瓦厢改道前清廷河患治理策略,着重分析清廷治黄政治导向、水利技术进步与治黄环境后果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清代黄河治理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纠葛,可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提供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本书精选了151种水性建筑涂料制备实例,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原料配比、制备方法、用途和特性等内容,包括抗菌、防霉、隔热、防火等绿色环保型产品,实用性强。本书可供从事涂料生产、研发、应用等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发展深远海养殖是事关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深远海养殖的目标应当是要为人类创造一种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一种生活奢侈品,是一项为未来创造希望的事业。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技术是一项将海工工程技术服务于深远海养殖的技术,使得海工工程技术实现了一种跨领域的发展。本书扼要介绍了该技术的核心思想,着重系统地论述了这项技术的应用体系,提出了一种离岸隔离海洋灾害的防御新理念;提出了建设海上防护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新型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理念,以及基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化大规模养殖方式和大规模深远海养殖的新模式。
《水生态修复/河(湖)长制系列培训教材》从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其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规律、过程及其与水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来体现的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之间的联系,使读者从不同尺度深入理解水生态的内涵。提炼水生态修复的思想和方法,列举经典案例,可加深理解,提高可操作性。 《水生态修复/河(湖)长制系列培训教材》首章描述了水生态的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阐述了水生态系统功能,分析了水生态现存问题与修复的必要性;第二章针对水生态系统开放性特征,描述了流域尺度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水生态系统管理和修复的指导意义;第三章阐述了以河湖为代表的动水水体和静水水体的相关理论,深入归纳水生态系统各要素问的关系与作用规律、外在表现;第四~六章
本书对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了侧式进/出水口体型及水力学方面的要求;第2章介绍了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研究方法;第3章介绍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具体工程进/出水口水力学问题;第4章介绍了利用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具体工程进/出水口水力学问题;第5~12章为专题研究,分别为进/出水口水头损失研究、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流速及内部流动规律研究、进/出水口各孔道流量分配研究、进/出水口顶板扩张角研究、反坡明渠对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影响研究、进/出水口漩涡研究、隧洞对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及流量分配影响研究、拦污栅结构对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影响研究。 本书可供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任红、陈陆、刘春田、张春平、傅世金等著的《图说水利名人》为“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本书主要介绍对水利事业发展有重大作为,特别是与著名水利工程的兴建联系紧密的著名水利人物的奉献精神、治水思想、光辉业绩,这些都是水文化的重要体现。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水文化传统,更好地献身当代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河流岸坡生态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是一项涉及岩土力学、水力学与生态学理论的新兴学科,河流岸坡劣化、水土流失和水生态系统环境恶化与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了该学科的发展。本书研究了河流岸坡劣化与变形破坏机理、岸坡植被根系固土护坡机理及根系作用下土质岸坡变形解析方法、基于变形自适应原理的岸坡生态防护新技术、基于以柔克刚理念的泥石流生态柔性新技术等的理论和实践,和完善了关于河流岸坡变形破坏机理、岸坡生态防护理论与设计方法等,为河流岸坡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理论技术和技术方法。 本书面向从事河流岸坡生态防护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科研和设计人员,也可作为水利与环境岩土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籍。
皖西是古今中国水利事业为发达的区域,春秋战国大型水利工程 芍陂 、当代 淠史杭 工程闻名世界。本书稿是作者通过实际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及民间文献(包括宗谱、文书、碑刻)资料,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对皖西区域的水利建设及水利社会进行长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考察皖西区域历史上水利的修治(主要考察芍陂、七门堰、水门塘、 淠史杭工程 )、管理制度、水利纠纷和社会应对。后附录皖西区域历史上有关水利文献,包括碑刻、告示、文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 2014年12月全线通水以来 ,已安全、平稳运行8年多 ,发挥出巨大社会、经济、 生态综合效益,也积累了较 丰富的实测数据和运行经验 。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 深度挖潜中线输水调度规律 ,对实现精准 调水有着 重要意义。本书基于数据驱 动和机理分析相结合的现代 技术方法,重点围绕中线总 干渠损失率变化规律、节制 闸过闸流量计算、冰期输水 调度优化控制、应急输水调 度模拟、渠道输水水力响应 、汛期暴雨对输水影响分析 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 归纳,量化提炼出相关调度 运行规律,为中线输水调度 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 韧性城市 的内涝防治:城市蓄涝体系的规划设计与运行调度》回顾了暴雨与径流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在城市中的应用实践;在梳理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传统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 海绵城市 建设背景与功能定位的演□,提出 韧性城市 背景下的城市内涝防治工程体系,以及城市蓄涝体系的构成与优化思路。继而以南昌市新老城区的2个典型排涝区域为例,探讨了城市蓄涝体系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层面的关键技术,多角度提升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 韧性 。后,针对 超标准暴雨 的应对,探讨了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并从城市内涝应急工程体系的建设与运行保障、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两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 韧性城市 的内涝防治:城市蓄涝体系的规划设计与运行调度》可供从事城市雨洪的管理和科研工作